邱嶼書
高等教育對綜合國力和人力資本有重要影響,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本文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基于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的菱形理論分析大學競爭力優勢形成的策略,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
近現代世界科技和經濟中心經歷了四次轉移,先后出現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五個中心。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科技中心的轉移,觸發經濟中心的轉移。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教育是影響國家實力綜合排名的重要因素。在當今社會,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尤其是人力資本理論對人們智慧的啟迪,世界各國人民都意識到教育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都在不停謀求教育的發展。因此高校的生存和發展競爭力很關鍵,才能在世界高校競爭中居于不敗之地。一國的大學競爭力也關系著一國的綜合國力競爭。
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自1991年成立以來,在短短的30年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QS和TIMES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數據,港科均位于世界前五十左右的重要地位,并有進軍世界前二十的態勢。本文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借助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的菱形理論分析高校競爭優勢的因素。經濟學領域的菱形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企業形成競爭優勢應當具備六個要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和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等四個基礎要素以及機會、政府這兩個輔助要素。
3.1 集聚生產要素
3.1.1 物質資源
港科校區面積約900畝,僅相當于浙江大學半個玉泉校區,但方寸之地背后矗立著政府和社會各界強勢的財力支持。港科的經費來源為政府機構、中介機構、企業和慈善機構以及學費等。“港科的基建經費共計35億港幣,其中19.26億港幣來自于香港賽馬會的捐助,”剩下的經費都由政府承擔。一些高等教育中介機構如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整體撥款金額包括經常補助金、非經常補助金以及研究用途補助金。就1999-2003年期間,教資會及其下屬的研資局就分別為港科注入了1.49億和4.46億元的教育經費。來自政府和社會各界雄厚的財力支持為港科在短時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1.2 人力資源
高校成功的關鍵在于人,香港科技大學在吸收師資和生源時強調高水平和國際化原則,打造了一支享譽世界的國際化人才隊伍。截止2015年12月,學校660位教員中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人數共約450名,來自全球35個國家,各級教授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其中75%的教授是從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魯等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學府取得博士學位。到目前為止,在學校任過教的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兩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四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兩位加拿大的院士;六位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港科在招生時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國際化水平,為了吸引來自大陸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學生,港科設立了完善的獎學金制度。其中交換生獎學金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海內外學生交換計劃。在管理方面,港科大力推行學生留學計劃,“跨國體驗是學生掌握理論、強化應用、拓展知識、錘煉能力的過程”,這有利于培養出更具國際化眼光的學生。
3.2 契合社會需求
為了推動香港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港科成立了研究與開發部,下屬的應用技術中心和技術轉讓中心這兩個機構與工業界關系密切。“應用技術中心主要開展技術開發工作,促進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對香港科研究成果的技術應用進行系統整合、項目管理和后續跟蹤。而技術轉讓中心則幫助建立與工業界的聯系和合作,協助科技發展活動,促進專利應用和技術轉讓。”高校發展一旦與社會脫節就會成為無頭蒼蠅,失去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港科不是就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而是著眼于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技術和物質資源,加強與工業界的聯系,互相促進,共促輝煌。
3.3 構建發展戰略,完善治理結構,重視同業競爭
港科在成立之初就果斷將“小而精”確立為學校的發展戰略,致力于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集中發展優勢學科。在《香港科技大學條例》戰略規劃指引下,港科著重發展科學、技術、工程等優勢學科,加強國際化合作,重視學術成果的社會轉化,集學術發展和社會服務于一體。港科在借鑒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加州大學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體制架構。“港科成立校董會、顧問委員會和教務委員會,分別為大學的最高決策、咨詢和學術管理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下設若干學術性和行政事務性專門委員會”,這樣的治理機構與國內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同,它具有更高程度上的學術自由,是以“教授治校”為核心的學術管理制度。香港科技大學目前最強勁的對手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這三所大學都致力于為香港經濟騰飛、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但它們發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香港這三所優秀高校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激發了港科蓬勃的發展活力,高校之間的優勢互補又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3.4 敏銳洞察機遇,尋求政府支持
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離不開國際化。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香港的國際化促使港科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為吸引全世界優秀的師資和生源開辟了道路,讓港科在辦學理念、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方面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最終探尋到一條融合國際化和本土化的行之有效的治校方略。港科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香港政府實現經濟轉型、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一招。港科“由一紙計劃變為了一所培育英才的大學”,起關鍵作用的是香港政府。從學校的創辦和規模擴大,再到高科技實驗室建設以及高水平教師的招聘,香港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強大的政策扶持和物質基礎促使這所新興的大學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香港科技大學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薄發的前提是積累的深度而不是積累的時長。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善于集聚生產要素,具備豐富的物質資源、充足的知識資源和國際化的人才資源;善于契合社會需求,與社會各界保持緊密的聯系,致力于學術與社會的優勢轉化;構建精準的發展戰略,完善兼并管理有效和學術自由的治理結構,重視與強勢對手的競爭;善于敏銳洞察國際化機遇,在政策和經費等方面尋求政府支持。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值得大陸各高校借鑒并學習。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