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在刑事和解中,自愿性是和解結果具有正當性的必要條件。在立法程序中,當事人的和解程序有廣泛的審查標準,缺乏相關的支持措施來審查當事人是否真誠和自愿,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配備持續措施,審查當事人的真誠和自愿和解,實施公開聽證會,嚴格控制自愿審查,確保案件性質不存在偏差。 建立受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優化刑事和解當事人的自愿和自主保障機制,完善刑事和解自愿審查。
自愿性是刑事和解的前提之一,自愿即指和解的意愿完全是當事人雙方的自主意志決定的,不被任何外來的消極壓力所影響。雙方當事人表達的都必須是內心意思的真實表示,而且雙方還應當清楚地了解和解可能產生的一切后果。
2.1 立法缺陷
2.1.1 對于當事人的自愿性審查標準較為寬泛
當事人是否自愿應該經過司法機關的謹慎審查。但是,新《刑事訴訟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對標準沒有明確的定義,這導致了在具體實際操作中自愿審查的困難。
2.1.2 缺乏持續性審查措施
現有的法律文件中只規定了在和解協議簽訂之前對真誠悔罪及自愿和解的審查標準,缺乏持續性審查可能導致加害人事后反悔、打擊報復被害人等后果。
2.2 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2.1 公權力逼迫和解
案例一:1986年9月26日,河南的賈某與他人發生糾紛后,雙方到當地的派出所解決糾紛。4小時后,賈某于派出所死亡,其尸體上有明顯的外傷傷痕。事后法醫對其尸體進行解剖并得出賈某因冠心病發作從而致死的結論,五名法醫共同在落款上簽字。之后,賈某的尸體被工作人員強行再走。后賈某的家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不斷上訪,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這時,縣政法委對賈家的家人說, 只要他們簽訂了和解協議,他們不僅可以幫助找回賈的遺體。而且還能得到2萬塊錢的賠償款。協議正本是縣政法委和縣公安局的公章。20年過去了,在此案中涉嫌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仍然順利地在公安系統工作、升遷。
上述案例中的協議是由政法委和公安局直接為加害人出面達成,被害人家屬在公權力的逼迫下無所適從。這種所謂的刑事和解之下,被害人家屬沒有出于完全的自愿,加害人也并沒有真誠悔罪,而是在公權力的施壓之下逃避懲罰,完全背離了刑事和解的初衷。
2.2.2 被害人因財力和社會地位懸殊及取證困難違心和解
案例二:2003年10月16日上午,農民代某駕駛一輛農用四輪車與??吭诼愤叺囊惠v寶馬吉普車相刮導致倒車鏡受損。車主蘇某隨即下車對代某進行辱罵和毆打。后蘇某突然上車撞向前方人群,代義權的妻子當場被撞死,現場的12名路人受傷。代某稱很多人聽見蘇某說“我撞死你”,故在《焦點訪談》記者的陪同下去現場尋找目擊者,以證明蘇的行為是故意犯罪,可是在鏡頭前面,沒有人肯作證。甚至曾經有一個律師說要幫代義權打官司,可是在收了代家2500元費用后,就沒有再露過面。這些狀況的出現令代某非常沮喪最終放棄了打官司的想法,同意與蘇某和解。最后,蘇某僅僅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三年。
當時,這起案件在社會上曾經引起廣泛關注,被害人承擔不起高額的訴訟費用,而肇事者的財勢和地位更讓他對公正的結果不抱希望。因此,代某違心接受和解。
2.2.3 “悔罪偽裝”和“花錢買刑”問題
新刑事訴訟法規定刑事和解要求加害人的真誠悔罪,但是如何確定加害者是否真誠地悔改在實踐中難以判斷。加害人會通過偽裝悔罪向被害人懺悔以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內心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被害人帶來多大的傷害,僅僅是為了避免刑罰或者能夠得到從寬處理而偽裝悔罪。
加害人通過向被害方進行經濟賠償,從而取得被害方的原諒與司法機關的從寬處理,這既是立法規定的基本內容,也是刑事和解實踐的基本形態。這導致了有錢的加害人可以通過賠償得到從寬處理,通過賠償、和解來達到減輕刑罰的目的,即花錢買刑;沒有錢的加害人只能按普通程序接受相較嚴厲的刑事處罰。
2.3 問題產生的原因
和解協議通常由雙方自己達成。司法部門一般不參與其中。如果只是通過書面審查和聽取當事人、相關人員的意見的方式來對刑事和解的自愿性進行審查的話,很難保障審查的準確性。在和解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加害人對被害人進行威脅、恐嚇迫使被害人接受和解或者被害人為了索要高額的賠償聲稱要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責任的情況。
3.1 加強對刑事和解的自愿性的審查
3.1.1 對當事人的社會關系進行考察
關于如何認定被害人是否出于真實意愿諒解加害人,很多相關法律規定都較為籠統,難以落實操作。而當事人原先的社會關系是比較容易考察認定的。因此,建議如果加害人與被害人是近親屬,則只需要被害人有諒解的意思表示即可,司法機關不需要另行審查其自愿性;如果雙方當事人是朋友、同事等普通社交關系,進行一般性審查即可;如果雙方當事人之間不認識,沒有任何社會關系,司法機關就應當嚴格謹慎地審查被害人的自愿性。
3.1.2 設置持續性措施考察當事人的自愿性
應當設置持續性的措施,一審查當事人雙方是否真誠并自愿和解,并且不應僅在簽署和解協議之前進行審查,還應在一段合理的時間范圍內持續審查加害人是否真誠悔改并且沒有再犯的可能性。特別是在被害人決定不起訴加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并沒有真正悔改,事后打擊報復被害人,或者重新犯罪,就應當撤銷之前簽訂的和解協議,取消對加害人“從輕處理”的優待。
3.2 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為了防止有財勢的加害人“花錢買刑”,順利推進刑事和解的發展,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那些因加害人經濟條件限制而無法得到基本合理的賠償的被害人,國家應予以補助。同時可以制定最低的保障標準,以完善國家救助制度。保證受害人不會因為加害人的經濟條件的原因出現受償情況差異過大,從而實現最低限度的司法公正。
從另一方面來說,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可以減少加害人因賠償狀況不同而導致的刑事處罰的輕重不同,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更好的維護刑事和解的初衷。當事人主體地位真正歸位,都能有效地防止司法腐敗與“花錢買刑”等不法狀況的出現,實現刑事和解的基本司法公正。
刑事和解的自愿性研究關注當事人雙方權利的保護,使被害人得到精神慰藉,有利于平復被害人的報復心理、恢復被加害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在刑事和解制度中,促成案件的有效解決和預防犯罪的功能都得以實現,而且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語境下其價值更加凸顯。 當然,無論是在立法還是司法實踐的運用中,仍然存在缺陷,這還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研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應在充分重視我國國情基礎上,逐步推進我國現行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以便更有效的解決刑事犯罪帶來的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