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砥
近日,自媒體人咪蒙正式注銷微信公眾號。一系列自媒體平臺也發布聲明,表示將永久關閉“咪蒙”“才華有限青年”等賬號。一代流量霸主退出歷史舞臺。此前,咪蒙因旗下公眾號發表的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而陷入輿論風波。當時的咪蒙只是道歉、停更,現如今突然永久性關閉,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網友調侃,“咪蒙體終結了,那碗熟悉的毒雞湯再也嘗不到了!”
標題黨、反常識、身邊事……以“毒雞湯”著稱的咪蒙,代表的是網絡時代獨特的媒體生態。近年來,《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等爆款文章中不斷反轉的劇情、虛虛實實的描寫、過分夸大的情緒,幾乎成了一些自媒體的標配。《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咪蒙或許從未開創“咪蒙體”,不過是“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只是她將這其中的套路運用得更純熟、更徹底、更精妙。
“咪蒙們”最擅長的是把復雜而豐富的世界簡單化、對立化,達到挑逗讀者神經、最大限度榨取注意力資源的目的。更大的問題在于,這樣的挑逗和榨取可能根本不存在底線,金錢發揮著驅動和導向作用。據媒體披露,2017年咪蒙微信頭條位的廣告費為68萬元,2018年時漲到了80萬元;咪蒙親自出馬,教授“月薪五萬”的秘訣……與其說是媒體人、作家、思考者,不如說“咪蒙們”更是成功的商人。
沒有食客,雞湯也斷然不可能端上餐桌。某些人似乎覺得,不在網上嘆息幾句世風日下、世態炎涼,自己就不夠深刻、不夠新銳。在這樣一個自我標榜的過程中,那些毒雞湯不過是一遍遍地加深人們的既有偏見、放大極端的情緒。感動、感慨、感嘆,接著不自覺地點贊、評論、轉發,條件反射一旦形成,也就不大可能再有嚴肅思考的空間。毒雞湯的“毒”,就毒在消解了一切、解構了一切,而后給你一個失去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作家韓少功在《扁平時代的寫作》一文中寫道:“一旦失去文化的約束和引導機制,一個扁平的世界就是沒有方向的世界,是無深度和無高度的世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價值層面的方向感。只有在文化和價值層面有標準、講對錯、論是非,我們也才能回答那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靈魂追問。
所幸今天的讀者和觀眾,對各類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已經變得越來越“挑剔”。比較2019年初的兩場演講,很能說明問題。一場是羅振宇跨年演講,在熬了多年的雞湯后,這次他收獲的評價是:“年輕人看羅振宇和老年人吃保健品,本質是一樣的”。而另一場是由微信負責人張小龍主講的微信公開課——開誠布公、干貨滿滿,網友們讀出了更多的專業、堅守與責任。網絡上的口碑反映了一種趨勢:靠抖機靈、玩概念、賣人設就能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時代,可能就此一去不復返了。
有意思的是,導致咪蒙關閉賬號的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當初刷屏時,并不是因為文章本身內容引起了什么共鳴,而恰恰是對毒雞湯空前一致的質疑、批評和反思。可以說,咪蒙在“死去”之時,其實比它存在之時,教會了我們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