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

修復中的滿洲里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煤礦(一)。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中國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增長的動能轉換期,一些長期依賴資源開采的城市正遭遇最嚴峻的衰退周期。新舊動能的轉換意味著必須恢復生態,用綠水青山謀得金山銀山。內蒙古滿洲里市的扎賚諾爾區,正經歷這樣的綠色轉型陣痛。
秋末冬初,扎賚諾爾已非常寒冷。59歲的王俊武每天都到扎賚諾爾靈泉露天礦巡查,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38年,退休前擔任了8年礦長。
扎賚諾爾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工礦城市,煤炭地質儲量101億噸。靈泉煤礦被當地人稱為“天坑”,是一座從晚清時期就開采的百年露天煤礦,總占地面積1276公頃,展開面積相當于140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
煤礦開采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養活了整整三代人,但也破壞了原本美好的生態環境:部分原始裸露煤層長年累月自燃,導致絕大部分土壤變為粉狀的白碣土和煤矸土,無法用于植物種植;礦坑采空區地面松動位移,排土場松散堆積,容易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地表及地下水系統遭到破壞,在煤層底部形成深達十幾米的水面及滲水層,容易造成煤礦坑沉降崩塌。
當扎賚諾爾露天礦實行政策性破產后,王俊武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欠賬早晚是要還的,開始組織員工每年在坑底和排土場邊坡上種沙果樹、沙棘等植物,但人力財力有限,修復難度又大,導致植物成活率不高。在惡劣的條件下開展生態修復工作,難于上青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開始,扎賚諾爾區政府找到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草公司),專門調研、探討如何對扎賚諾爾露天礦進行“綠色閉礦”。
蒙草公司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修復的先行者,以“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為理念,在“生態大數據”的指導下,用鄉土植物對草原、礦山、鹽堿地、節水園林與海綿城市等進行生態修復。20余年間,累計修復各類型問題生態區域近1700萬畝。
每次蒙草公司來露天礦調研,王俊武都會陪同采樣,結合自己對礦區的了解給出很多建議。2016年,蒙草公司開始對露天礦進行綜合生態治理,第二年,王俊武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加入蒙草公司滿洲里事業部擔任顧問,為露天礦的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6年和2017年,蒙草公司董事長王召明先后5次來到露天礦,每次都下到坑底走一遍。仰望著露天礦光禿禿的邊坡,他說過兩句話:“這個項目太難了,但我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成功。”“公司做這個項目不是為掙錢,而是要承擔起一家生態修復企業的社會責任。”

老礦長王俊武在視察植被情況。

蒙草礦山修復生態包。
扎賚諾爾露天礦是蒙草公司經歷過的體量最大、技術難題最多的礦山修復項目。很多技術問題沒有可參考的經驗,現場很多突發狀況、次生災害無法預料,只能摸索實踐。從0到1,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創造過程。
蒙草公司破局的法寶,是一以貫之的“先數據、再科研、后配方”。科研團隊在露天礦及周邊地區布置了幾百個選樣點,選取原生的土樣、地表水水樣、植物種樣,寄回公司由專家團隊分析研究,并將結果上傳到蒙草公司大數據平臺,制定合適的方案,開展植物適應性種植和治理實驗。參照實驗結果,由大數據平臺生成修復方案,再由現場技術團隊落地實施。
3年過去了。2018年夏天,站在160多米深的坑底,仰望著露天礦邊坡郁郁蔥蔥的綠色,王俊武和蒙草人都激動不已。他們清楚,修復這道百年傷疤經歷了多少艱難、傾注了多少心血——土壤改良、植物給水、邊坡修復、植物配植等專業技術,加上植生毯、生物笆,以及由蒙草種子加工中心專業配比的、加入多種鄉土植物的礦山修復生態包,都成為破譯露天礦環境綜合治理的密碼。
在親眼見證露天礦的驚人之變后,王俊武感慨于蒙草公司治理修復的水平和速度:“我大半輩子沒有完成的心愿,蒙草公司兩年就實現了。”
很多植物的生命力是無比頑強的,一顆草種在失去適宜生長的環境后,可以沉睡成千上萬年,只要周圍生態改善,仍然可以發芽生長。在扎賚諾爾礦區,蒙草公司正在找回這些鄉土植物,讓它們重新主宰這片天地。
依據多年的研究及實踐,蒙草公司主持修編的《北方草原區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技術規范》,正在成為北方地區礦山修復的參考依據;數字化精準修復模式,也為中國礦山的生態修復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案例。
每年入冬時節,王俊武都會指導工人給修復好的邊坡澆封凍水,并查看四紀層水流和地下水位等情況,等待來年小草重新破土發芽,再次染綠這座百年煤礦。

修復中的滿洲里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煤礦(二)

修復中的滿洲里扎賚諾爾百年露天煤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