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2018年是人類科幻誕生的第二百年。這200年里,群星璀璨,無數科幻名家在作品中探索星空、潛入海底、通往地心……20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似乎正逼迫科幻文學走向衰弱,因為“未來已來”“未來已無限嵌入現實”。
如果親臨了2018年8月在美國圣何塞市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你就不會這樣想。5天的時間里,來自世界各地的四五千人參會,有900多場主題各異的分享會、觀影會、化裝舞會、簽售會、頒獎典禮??苹妹詡儼l現,在圣何塞市專門銷售幻想文學作品的邊境之地書店,劉慈欣的《三體》(英文版)占據了上個月銷售榜單第一名。
恰恰因為與世界科幻發展存在差距,如今中國的科幻不是衰弱,而是興起。2015年、2016年,劉慈欣的小說《三體》、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折疊》相繼獲得雨果獎;2019年,《流浪地球》成為現象級電影。劉慈欣曾講過:“我們的科幻電影到底缺什么呢?我覺得最缺的一個東西就是科幻情懷。”而現在,中式科幻情懷正在慢慢點燃。

瑪麗·雪萊 1797年—1851年
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發表了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的誕生,源自瑪麗跟朋友的一個約定。她在該書序言中寫道:
“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堆旁邊,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淫雨連綿。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p>
小說主角弗蘭肯斯坦是一位熱衷于鉆研生物的學者,他頻繁出沒于藏尸間,嘗試用不同尸體的各個部分拼湊成一個巨人。有一天,這個巨大的怪物獲得生命睜開了眼睛,弗蘭肯斯坦被他的猙獰面目嚇得落荒而逃。怪物向往美好的東西,緊追不舍地向弗蘭肯斯坦索要女伴、溫暖和友情,但得到的卻是謊言和追捕,于是他不顧一切向人類復仇,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妻子、弟弟……最后漂泊到北極冰原。
這篇看似講述“人造人”技術奇跡的小說,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些嚴肅主題的關注。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評價說:“在雪萊夫人的筆下,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南方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幻作家吳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弗蘭肯斯坦最開始是學魔法,后來轉學科學,這樣一個轉變奠定這部小說的科幻基調?!?/p>
這部小說帶領科幻小說進入了文學舞臺,在此后的科幻文學初創時期里,出現了“科幻雙雄”——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威爾斯。凡爾納是注重科技、描述未來的硬科幻派,威爾斯是注重幻想、反照現實的軟科幻派。
在凡爾納的很多作品中,人物千篇一律,基本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們不是寫作重點,科學知識才是。“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眳菐r說。凡爾納作品中想象的直升機、霓虹燈、導彈、坦克等,在20世紀幾乎全部成為現實。再如,在他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系。最后炮彈發出了,卻沒有在月球著陸,而在離月球幾千公里的地方繞月運行。這與后來的繞月衛星極為相像。
“威爾斯則正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上?!眳菐r說。威爾斯最負盛名的作品是《時間機器》,講述了一位科學家通過時間旅行機器來到公元802701年的故事。科學家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為埃洛依,生活在地球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在地下,身體已經退化,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創造財富。在《時間機器》里,威爾斯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水平越高,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有可能會越大。
1904年,在科幻小說萌芽階段,相距英法上萬公里的中國,一位筆名為“荒江釣叟”的作者,在《繡像小說》雜志上發表了《月球殖民地小說》。故事中,一個名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因殺人而被迫與妻子鳳氏流亡海外,途中所乘之船沉沒,鳳氏失蹤。龍孟華思妻心切,幸好遇到氣球旅行家日本人玉太郎和他的中國妻子,于是3人一起乘坐氣球,四處尋找鳳氏。他們乘坐氣球探訪亞、歐、美、非四大洲及無數島嶼,遇到千奇百怪之事。這部作品共三十五回,大約13萬字,雖沒有寫完,卻是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
科幻作品的萌芽初創期,確立了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包括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等。
1938年10月30日,許多美國人聽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電臺消息:火星人正進攻紐約!播音員說道:觀測到火星上有幾個很顯眼的爆炸產生的“白色熾熱氣團”。緊接著,一個“巨大的燃燒的物體”降臨到新澤西附近的一個農場?!拔业奶欤袀€東西正在爬出太空船!他身上閃著光澤,就像濕漉漉的皮毛發出的光澤。啊!他的臉……簡直、簡直是難以形容!” 聽到這則消息,不少婦女、兒童尖叫著從家中跑了出來,成千上萬的人跪在街頭不停禱告。幾分鐘內,各地報社、廣播電臺和警察局的電話被打爆。有些人又哭又叫,要電力公司“關掉電燈!讓外星人找不到這座城市!”
這則所謂的新聞,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根據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改編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只不過,廣播劇運用了逼真的音響效果。據事后調查,美國當天約有170萬人相信這個節目是新聞廣播,約有120萬人產生嚴重恐慌,想馬上逃離。
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是從1938年開始的,這一年的“火星人入侵事件”確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前,嗅覺靈敏的美國出版商已行動起來。1926年,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創辦《驚奇故事》雜志,啟蒙了大批科幻讀者。1938年到1971年,約翰 · 坎貝爾主編《驚奇科幻故事》雜志,從來稿中發現作者,幫他們改寫稿子,設計寫作題目,安排新作者聚會。33年里,他發現并幫助了很多優秀作者,其中就包括黃金時代“三巨頭”中的羅伯特 ·海因萊因和艾薩克 · 阿西莫夫。

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1998年他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被拍成電影。

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威爾斯。1978年他的小說《時間機器》 被拍成電影。

艾薩克 · 阿西莫夫(左)、羅伯特 ·海因萊因(中)與阿瑟·克拉克(右)被稱為西方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三巨頭”。
海因萊因生前出版了100多部作品,包括《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銀河系公民》等名作。他的作品中有許多美國式的民間俚語和風俗習慣,就連虛構出來的“星際未來史”都與美國歷史有些相似。例如《嚴厲的月亮》中,月球變成關押罪犯的流放地,被流放者生活在月球的地下城市之中,地球同盟通過傀儡政府管理著月球,以確保地下農場生產的糧食以低廉價格出口地球,解決地球日益突出的糧食危機。作品中月球的形勢正如1775年獨立戰爭前夕的美國。甚至月球革命的思想主導者貝爾納多·德拉帕扎教授身上都有《美國獨立宣言》作者托馬斯·杰斐遜的影子,不少評論家將《嚴厲的月亮》稱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月球版”。
艾薩克 · 阿西莫夫是俄裔美國人,曾出版過400多部著作,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他的“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被譽為科幻圣經。傳說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8小時,以每分鐘 90 字的速度不間斷地打字。如此大批量創作,使“沒有文風”成了他的標簽,但恰恰這種“沒有文風”又使他自成體系。
“三巨頭”中的另外一位是英國作家、科學家阿瑟·克拉克。“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吳巖說,“《童年的末日》里,他討論了當宇宙中的其他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遺。《城市和星星》沿襲了這一主題,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黃金時代有很多科幻佼佼者,除了“三巨頭”,還有長于諷刺的羅伯特·謝克利、田園風格的克利福德·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哈爾·克萊門特以及反烏托邦主義的喬治·奧威爾等。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齊整。從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直至60年代,在30年左右的黃金時代里,這些名家的作品創造了一個出版高峰。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和約翰 · 坎貝爾為科幻文學進入黃金時代做了很大貢獻,那么推動科幻文學進入新浪潮時代的,是著名作家米切爾 · 莫考克。1965年夏,莫考克出任英國《新世界》雜志主編。他一上臺,立刻推出了一些作家的革新作品,與以往關注未來和外星系的種種場景不同,在寫作手法上,這些新作品極力接近主流文學,更加關注人性,研究人本身。英國科幻作家詹姆斯·巴拉德和布里安 · 奧爾迪斯是整個新浪潮運動中的先鋒人物。
巴拉德在上海出生,珍珠港事件后,曾被日軍羈押在龍華集中營?;氐接?,他做過廣告文案、搬運工人,編過雜志,還參加過英國皇家空軍。對戰爭的記憶造就了他內斂的行文風格以及充滿暴力和末日啟示的故事內核。在他的名作《沉沒的世界》中,太陽突然發生磁暴,保護地球的范· 艾倫帶消失,兩極地區冰消雪融,世界各地水位上升,無數城市被淹沒。主人公站在衰落的土地和退化的城市中,極力反思,追問生命的意義。最后,他穿上潛水服,回到水下城市的天文館,在一個圓屋頂下找到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從而拯救了世界。
奧爾迪斯寫作的初衷則是用來對付校園霸凌。6歲時他被送去寄宿學校,常常在宿舍里尿床。為了阻止其他男孩取笑,他開始學會講毛骨悚然的故事?!叭绻姓l驚恐地叫我停下來,我就勝利了,他們就不會嘲笑我了?!睂θ诵院腿祟悮v史演進的關注是奧爾迪斯的特點。在他的代表作品《月光掠影》里,主人公因為月光的反射耀花了雙眼,接著發現一群人從小路上走來。最初,這些人彎腰駝背,滿身長毛;漸漸地,他們開始直立起來,并趕著牲畜;再后來,人們坐上了大篷車、汽車……這些源源不斷的人流在主人公眼前穿梭,收割機、打包機等機器夾雜其間,行進中的機器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復雜,人顯得越來越渺小。最后,人們表情變得呆板,而機器遮掩了整個天空。
吳巖說,就在英美科幻文學的新浪潮時期,中國也出現了科幻文學的“一個小的創作高潮”。那是“文革”前,鄭文光發表了《第二個月亮》《太陽探險記》《征服月亮的人們》,遲書昌發表了《三號游泳選手的秘密》《大鯨牧場》,童恩正、劉興詩等更年輕的科幻作家也出現了,“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寫兒童短篇科幻作品”。
20世紀70年代中期,新浪潮作品逐漸融入主流文學而失去了特色,開始走向“死亡”?!暗搅撕笃?,由于過度追求文學性,人們開始看不懂這些新浪潮科幻作品,有人提出希望看到普通科幻作品?!庇谑?,一批勇敢的年輕作家用自己的激進作品尋求科幻小說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賽博朋克運動,其英文名稱cyberpunk,是用控制論的英文單詞cybernetics與朋克搖滾樂的英文單詞punk結合出來的新詞。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電腦和生物工程等新科技領域。兩個中心人物是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特林。
布魯斯·斯特林是賽博朋克運動的主要理論家和發言人,讀者給他的外號是“布主席”。 1986 年,他編輯出版了《鏡影:賽博朋克文學選》,在序言寫道:“賽博朋克類型作品的核心主題是人體入侵(義肢、芯片植入、整容、基因改造),甚至更加前衛的心靈入侵(人腦—電腦交互、人工智能、神經化學)等?!?/p>
吉布森的首部轟動作品是《神經漫游者》,1984 年問世,主角凱斯是一位“網絡牛仔”,受神秘人所雇在賽博空間中竊取密鑰,整部小說可以看作是一部高科技社會環境下的信息爭奪戰。未來被一分為二:一面是罪犯橫行的物質世界,窮人們在街上掙扎求生;另一面則是光鮮亮麗的賽博空間,貴族想方設法延長生命。舊時代的古董與新時代的前沿科技并存。
“當然,科幻作家在互相影響,阿西莫夫這些黃金時代的作家也學到了新浪潮的寫法;新浪潮時期的作品不再風靡后,這些作家也學習黃金時代的寫法。再加上吉布森等作家引入電腦這樣的題材,科幻小說持續發展。”吳巖說。
從《弗蘭肯斯坦》出版到《流浪地球》上映,200年間,成千上萬的科幻作品出現。科幻怎樣影響個人?
吳巖前段時間做了一套中小學科幻教材,這套教材的目的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拔覀儼凑漳挲g階段和人的心理發展過程,把科幻教育分成三部分。小學階段科幻教育的實質是保持人的想象力,兒童的想象力不去培養和保持,很可能會泯滅。初中階段最適合建立人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到了高中階段,我們利用科幻作品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這三個內容恰恰是科幻作品對人類思維影響的三個主要方面。當然,對于很多成年人,他們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對外界的興趣,不再‘仰望星空,他們進入人際關系的纏斗中很難脫離出來??苹弥诔赡耆说囊饬x,就是希望他們重新燃起對外部世界的興趣,用更多時間、精力體會周遭的變化?!?/p>
人類又為什么如此熱衷于科幻?每個科幻迷都有自己的答案。也許是一種欲望,“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望著閃閃群星,我有一種渴望而不可及的失望。我們真的如此可憐?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也許是人類的一種自知,“人類渺小,而宇宙浩瀚無垠,科幻源于我們被忽略的對宇宙的終極關懷”。也許,是一種理解,劉慈欣說:“人和宇宙的關系,不是想象的那種關系,僅僅是我們仰望星空而領悟到人生真諦?那是一種直接的關系。宏大的宇宙和渺小的人類之間有直接的關系?!?/p>
“把幻想看成人類的基本能力,把科幻精神當成對未來的憧憬,我們期待每個人建構出更合適自己的未來?!眳菐r說,“所有文學作品都反思人性,而科幻作品反思的是科技高度發展之后的社會,以及我們在這種社會中如何存在,無論這種反思是悲觀還是樂觀。即便是悲觀的,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之火也是向上的。因為這種悲觀本質上是一種悲憫的情懷,希望未來世界不會滑向毀滅的邊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