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1963年生于山西平陸,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曾在太原市委宣傳部、太原市晉祠博物館、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工作。2017年11月,任山西博物院院長、黨委書記。
1959年初,山西侯馬西郊,兩座仿木結構磚室墓被發掘,墓建于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主人為董氏兩兄弟。其中一座墓室的后壁上部,有磚制戲臺一座,臺上有5個雜劇磚俑,并列一排,面部均涂彩,有人右手置腹間,有人左手掖衣襟,有人執扇,有人三指貼面,好像是正在上演一出戲。
60年后,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被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帶到了《國家寶藏》第二季的舞臺,并最終入選國寶特展,目前正在故宮箭亭廣場上展出,“這些戲俑佇立在中國戲曲長河的源頭,通過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了我國早期戲劇表演藝術”,張元成告訴《環球人物》記者。除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外,他還把見證春秋末期晉國趙氏集團內部盟誓約信文書的侯馬盟書、凸顯民族融合多元之景的木板漆畫推上《國家寶藏》。適逢節目在臨近春節時播出,山西博物院在整個春節火了一把,很多人選擇到博物院“過年”,探尋“國寶”和“國寶”背后的歷史與故事。
自1919年創建至今,山西博物院正好走過100個春秋。從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中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到山西公立圖書館、山西民眾教育館、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館,再到今日的山西博物院,歷經百年歷史滄桑變幻,它一直承擔著傳播三晉文明的重任,不斷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
“回首百年走過的路,歷史是坎坷的。而今遇見文博事業發展的好時代,我們更應把握好時機,‘引進來和‘ 走出去。未來,我們將通過新的形式,真正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讓高冷的文物‘活起來。”張元成說。
《環球人物》:您多次強調要讓高冷的文物“活起來”,如何來做?
張元成: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沒有血液,但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溫暖的,它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信息。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多種多樣,首先就是要讓文物活下去,也就是把它保護好、修復好。第二,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研究的同時,還要賦予文物生命力,讓它有溫度,有了溫度也就“活起來”了。第三,激活文物的密碼,傳遞文物的溫度,讓博物館里這些珍貴的文化和遺產與觀眾產生聯系,比如通過一些教育項目、文物模型、視頻等將文物與公眾生活融合。
還有一點,就是把博物館帶回家。怎么帶回家?在研究文物的基礎上,提取文物的IP資源,通過創意設計制作成文創產品,將文物和人們的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其實不是把博物館帶回家,而是把帶有文物的文化符號、文化基因和密碼的博物館文化帶回家,并融匯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環球人物》:在這些方面,山西博物院具體是怎么做的?
張元成:2018年,山西博物院推出了原創展覽“爭鋒——晉楚文明特展”,展示以晉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在兩周時期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展覽舉辦期間,推出了《晉風楚韻——編鐘古樂演奏會》、系列公眾講座、歷史情景劇、博物館小課堂、教師分享團活動、寒假小小講解員等面向不同群體的活動。同時推出了絲巾、飾品、仿制工藝品等帶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創商品,滿足了觀眾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心愿。
此外,為了滿足盲人、山區學生等新公眾群體,山西博物院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不同的活動。比如面對盲人群體,山西博物院在去年5月曾做過一個“可觸摸的山西”文物展覽。我們當時特意將這個展覽在太原市盲童學校推出,展品多是復制品,目的是用這種形式,讓盲人可以通過觸摸、語音的方式感知山西的文物,感受渾厚的三晉文化。

張元成 1963年生于山西平陸,山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曾在太原市委宣傳部、太原市晉祠博物館、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工作。2017年11月,任山西博物院院長、黨委書記。
《環球人物》:在您剛上任伊始,就遭遇“國寶虞弘墓石槨受損”事件,您第一時間以院長名義發布聲明應對危機,當時您是怎么考慮的?
張元成:這一事件我記得很清楚,直到今天,我都十分感謝當時提出意見和建議的觀眾和網友。2017年11月14日,我被任命到山西博物院當院長。剛到任兩天,也就是16日下午5點,我聽說有網友反映虞弘墓石槨出現疑似“被磕壞”痕跡,當時我的第一想法就是不能推卸責任,文物受了損傷,不管是在博物館還是在外展覽,沒有保護好我們就有責任。
之后,我很快以院長的名義寫了一篇文章回答網友的關切,闡明損傷的來龍去脈。博物館事業只有在不斷總結和審視自己中才能穩步前行。我認為觀眾和網上的聲音,都是出于對國家珍貴文物的愛護和關切,體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公共精神。所以面對這種關注和監督,我和博物院的同事一致認為,首先要有健康和陽光的心態,坦誠面對,承認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導致的不足,直面現實,耐心解答,回應社會關切。
另外,就是總結經驗教訓。正如我當時所說,科學管理、嚴格管理永遠在路上,珍貴文物的精細化保護永遠在路上。
《環球人物》:那么如何來保護珍貴文物?
張元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代表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近年來,文物保護理念已經從原來的傳統修復轉向更有科技含量的保護加修復,從搶救性修復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文物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科學的保護方法和展示手段,根據文物的質地、保存現狀等分門別類地研究每一類文物最適宜的保存環境及保存條件,利用先進的文物環境監控措施對文物的存放、展示環境進行調控,使文物始終處于相對健康的環境中。
《環球人物》:2019年是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年,博物院計劃推出哪些活動?
張元成:為充分發掘百年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讓最新的文化成果惠及社會公眾,山西博物院計劃舉辦四項活動:一是推出《走過百年》等一系列的原創展覽;二是從國外、省外引進《印加文明特展》《萬里茶路》等一批優秀的文化展覽;三是舉辦全國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邀請國內博物館館長、專家學者交流博物館發展與創新中的成功經驗;四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推廣活動,形成集新媒體、平面、電視、廣播、網絡于一體的全方位宣傳,進一步提升百年晉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