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盧珍
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先民就已經認識到了為人父母之艱難與辛勞,哀哀念念想要報答親恩,而感恩父母也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的古訓家喻戶曉;“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的思想老少皆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成為了報答親恩的千古絕唱,讓孝悌做人、感念親恩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個華夏兒女的心中。
我們在孩提時期總是會問:“我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得到的答案是千奇百怪,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才逐漸明白:十幾年前的某天,父母用幸福的淚水和歡笑迎接我們的到來,而從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父母肩上也多了一份沉重的負擔,那就是撫養我們長大成人,盡管辛苦操勞,他們卻任勞任怨。他們所有的辛勤付出就是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安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就是為了能讓我們無憂無慮地成長成才,擁有幸福順遂的人生,而這一切背后的辛酸與疲憊,他們卻默默獨嘗,很少對我們提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之深遠”。為了讓我們能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常常節衣縮食,為我們報無數興趣特長班、補習班;也會經常念叨我們要好好學習,不要貪玩;考試成績不好時他們也常會批評我們,他們總是希望在自己還力所能及的時候,為我們鋪平前行的道路,希望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而我們則經常會覺得他們不夠理解我們,不懂我們的想法,不知道我們喜歡什么,想做什么,只會給我們壓力,嘮嘮叨叨,事事管教。但是“哀哀父母,生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那些管教和嘮叨無一不是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無一不是對我們深沉而無私的愛。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我們第一次喊爸爸媽媽,第一次獨立走出第一步,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飯,都是父母在我們身邊耐心教導。父母,就是上蒼賜予我們在這世上永遠的心靈避風港。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當我們遭到委屈,耐心聽我們傾訴,疏導我們的,是父母;當我們獲得一點點進步,會衷心為我們感到開心,與我們分享喜悅的,也是父母,我們一點一滴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羔羊尚有跪哺之恩,烏鴉亦有反哺之義。我們生而為人,更應當心存感激,報答親恩。
感激親恩并不需要多么轟轟烈烈的壯舉,孔子言:“父母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我們都希望父母健康長壽,但也須知,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也在一天天變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應將報答親恩付諸日常生活的實踐:在我們外出遠行時給父母報一聲平安,減少他們的牽掛;在父母生日時,送上一句生日祝福,端上一碗自己親手做的長壽面,準備一件小小的禮物;回家時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陪他們說說話散散步……或許這些對我們來說并不算什么,但對父母來說卻比什么都美好珍貴,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熱淚盈眶。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親恩。”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讀懂父母對我們真切質樸而又不善表達的感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曾經他們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而今,父母年華逝去,鬢角發白,腰背彎曲,逐漸長大而羽翼漸豐的我們,也該給予他們庇護,為他們遮風擋雨,正如他們曾經為我們所做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