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昆 曹 鵬 鄭威 邢丹英 張建設
摘要:為了解湖北省富硒水稻(Oryza.sativa L.)產業發展現狀,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對省內11個縣(市)富硒水稻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可為更好地促進湖北省富硒稻米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富硒;水稻(Oryza.sativa L.);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1-002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1.005?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Develop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Lead Green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Research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LUO Kun1,CAO Peng1,ZHENG Wei2,XING Dan-ying3,ZHANG Jian-she1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3.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5,Hubei,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elenium-rich rice(Oryza.sativa L.)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and push resources superiority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in 11 counties was ma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selenium-rich; rice(Oryza.sativa L.);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硒資源優勢顯著,總量位于全國前列,富硒產業開發已成規模,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區域特色日趨明顯,主要以恩施州特色農產品富硒、江漢平原優質大宗農產品富硒為主,是全國較早實施富硒資源開發的省份之一。水稻(Oryza.sativa L.)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1],種植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省糧食作物的50%和70%,是全省糧食產能的“穩壓器”和“定海針”。為客觀了解湖北省富硒稻米產業發展現狀,打造湖北省稻米產業新亮點、新優勢,結合富硒資源區和水稻主產區,對湖北省內潛江市、仙桃市、監利縣、京山市、武穴市等11個縣(市)富硒水稻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認為,湖北省發展富硒稻米產業優勢明顯、前景廣闊,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1? 發展富硒水稻產業意義重大
1.1? 有利于解決居民硒攝入不足的問題
硒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的人與動物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被譽為“抗癌之王”,對人體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2-4]。中國處于地球低硒帶,全國約有72%的縣區缺硒[5,6],是世界上42個缺硒國家之一,人均硒攝入量不足30 μg/d,低于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50~400 μg/d的要求,不能滿足國民健康對硒營養的需要。目前公認最安全、最有效、最科學的人體補硒方法是食用富硒農產品[7,8]。稻米是中國居民的主食,70%人群以食用稻米為主,富硒稻米作為功能性藥食同源食品,可以有效解決居民硒攝入不足問題。
1.2? 有利于推進湖北省硒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硒資源是湖北省得天獨厚的優勢,富硒產業開發大有可為。恩施州擁有全球惟一的獨立硒礦床和1萬km2富硒土地,有天然富硒生態環境[9,10]。江漢平原富硒土壤可開發面積約7 000 km2,水稻種植面積約占全省的40%,具備打造“中國生態富硒糧都”的環境優勢與資源條件[11]。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從事富硒產業企業1 570家,產業綜合產值623.7億元,雖然富硒水稻產業占比相對較小,但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很大,或將成為重塑水稻產業發展優勢的突破點和著力點。
1.3? 有利于打造湖北省水稻產業新的增長點
發展富硒稻米產業不僅可以彌補湖北省特色功能稻米市場空白,而且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市場選擇,高度契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和要求。同一品種而言,富硒稻谷比普通稻谷收購價格至少高30%,富硒稻米比普通稻米市場售價至少高50%,天門市、京山市等地富硒稻米售價20~50元/kg,監利縣明宇米業有限公司2017年富硒稻米最高售價達116元/kg。發展富硒水稻產業,打造面向需求側的具有功能差異化的水稻,不僅稻農種得出、賣得好,而且市場立得住、叫得響,有利于拓展水稻增值空間,打造湖北省水稻產業新的增長點。
2? 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2.1? 產業發展有定位
2015年9月,湖北省政府發布《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重點實施富硒資源調查評價、富硒資源開發與利用、富硒產業化經營與產業集群發展三大工程,是全國最早對富硒產業進行省級戰略規劃的省份。之后,仙桃市、天門市、荊門市等地相繼出臺了相關規劃或意見,突出產業特色和產業布局,為富硒產業發展做出了清晰定位。各地在產業推進路徑上,堅持“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多元化營銷”,突出“特色化、小眾化、中高端、高附加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有規劃、有標準、有規模地推進富硒產業發展。
2.2? 技術支撐有基礎
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武漢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長江大學等單位圍繞天然富硒資源分布與開發利用[12,13]、硒的生理功能與富硒稻米開發[14]、不同硒源應用[15,16]、硒吸收高效品種篩選[17,18]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為富硒水稻產業開發提供了科技支撐;湖北省地質局“金土地”工程收集、分析、整理了2014—2016年湖北省20個縣市77個鄉鎮1∶50 000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項目數據,為區內富硒產業發展和種植結構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富硒研究團隊發明了“應用富有機硒液態肥生產有機硒稻米的方法”,應用該專利技術,通過生物有機硒生物強化技術,經過多年多點試驗示范,成功開發出達到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富有機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 42/002-2014)的富有機硒稻米。富硒技術支撐體系的初步建成提升了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的質量和水平。
2.3? 產品開發和市場需求有潛力
近年來,硒在人體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及保健功能越來越被重視,各地開發硒資源、發展硒產業正在興起。監利縣、京山市、潛江市等富硒地區積極利用富硒地質條件開展富硒水稻生產,枝江市、宜昌市夷陵區、武穴市等部分非富硒地區通過使用外源生物有機硒肥生產富硒水稻。經過多年積極培育,探索創建了稼家禾、賞埡金正、關廟山富硒優質米,一尖香、祿壽康富硒再生稻米,鴛鴦湖富硒蝦稻米,中糧荊楚香天賦硒米,金宴富硒生態鴨蛙稻米等一批特色特質品牌,逐步建立了“訂單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市場化收購、品牌化銷售”利益聯結機制,基本形成了“本土化、習慣化、黏性化、融合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富硒稻米產品主要以月劑量包裝、柔性化生產和定制式銷售為主,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ㄊ校袌鰸撛谛枨笸?。
3? 存在的不足
雖然湖北省富硒稻米產業開發優勢明顯,但從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角度看,存在3個不足。一是認知不足。生產加工主體對富硒產業研究不深入,質量管控不規范,市場布局和產業開發急功近利;消費者對硒營養認知模糊,對富硒品牌認知度不高。二是開發不足。當前富硒稻米企業總體開發水平偏低、規模偏小,初加工產品、價值/品質關系一般的產品多,深加工產品、精品少,標準化、規?;?、特色化不夠,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三是投入不足。政府對富硒稻米產業的理念引導和政策支持不夠,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富硒科普和品牌宣傳有待加強。
4? 發展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的對策
4.1? 強化規劃引導
按照“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協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分析研究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發展優勢,科學布局引導富硒水稻產業集群發展,打造“六有”(有技術、有產品、有主體、有品牌、有標準、有政策)產業。以政府引導為基礎,聚焦重點,聚合資源,依托富硒資源和水稻產業兩個優勢區,構建富硒稻產業全過程閉環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系統,打造“規?;N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品牌化經營”的富硒稻產業聯合體。
4.2? 強化科技支撐
整合科技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富硒產品研發體系,打造上中下游協同、產學研企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和服務平臺,著力解決湖北省富硒水稻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生產方面,重點研發水稻富硒規范化栽培技術、生物有機硒(生物納米硒)研發及標準化應用技術、優質富硒稻米硒形態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等;加工方面,重點研發富硒稻谷初、深、精、細等不同層次的加工利用技術,提升產業科技支撐能力。
4.3? 強化投入保障
建議設立省級特色功能稻發展專項資金,通過政策扶持,引領水稻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各地結合區域實際,通過項目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支持生產開發和品牌培育,推動富硒水稻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鼓勵有資金、有渠道、有標準的大型企業圍繞全產業鏈投(注)資,促進要素重新配置和交叉融合。
4.4? 強化主體和品牌培育
以大中企業為龍頭、小微企業為補充,積極培育一批富硒稻米主體,支持主體進行富硒水稻綠色生產、產品檢測認定和品牌培育,實現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深度發展。以特色新型主體為基礎,加寬加長產業鏈條,創新研發高、中檔產品,豐富產品品類,走“專、精、特、新”的協同發展路子,培育湖北省特色功能稻米品牌。
4.5? 強化宣傳推介
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各種平臺開展硒元素科普、富硒稻米及品牌宣傳,讓富硒稻米成為科學補硒最有效、最實際的途徑。實施特色功能稻米品牌引領戰略,積極支持新型主體開拓市場,宣傳品牌,打造“粉絲經濟”,以品牌“溢出效應”提升消費者對富硒稻米的品牌認知與消費依賴,通過觀念變革驅動消費升級,推動富硒稻米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 昆,曹? 鵬,鄢競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0):3819-3821.
[2] 陳如松,王? 翕.微量元素硒的抑癌作用及其機制[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0(1):62-63.
[3] 陸肇海,陳元明.硒在抗病毒中的作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3(7):41-42.
[4] 余善鳴,鄧? 云,王寶軍.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1(4):51-52.
[5] 王子健.中國低硒帶生態環境中硒的環境行為研究進展[J].環境化學,1993(3):237-243.
[6] 王立平,劉永賢,李秀杰,等.我國富硒農產品標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7(5):24-27.
[7] 徐慶國,劉紅梅,黃? 豐.我國富硒農產品開發與推廣的探討[J].作物研究,2013(5):461-464.
[8] 陳長蘭,郇豐寧,孟雪蓮,等.硒對人體的作用機理及科學補硒方法[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3(2):155-168.
[9] 張友安.恩施州富硒資源的分布及其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4(4):161-162.
[10] 李衛東,萬海英,朱云芬,等.恩施州天然硒資源特征及其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進展,2017,7(5):545-550.
[11] 馬芳宇.江漢平原富硒土壤與農產品質量初探[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2,26(2):194-200.
[12] 項劍橋,胡瑞春,張元培,等.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土壤硒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前景[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5,29(4):431-435.
[13] 丁曉英,徐春燕,楊? 軍,等.江漢流域經濟區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資源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8):1468-1473.
[14] 石愛華,彭祚全,張妍艷.我國富硒大米的研究與開發[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5(1):31-32.
[15] 何文靜,鄭? 威,羅耀美,等.硒礦粉對早稻陵兩優211富硒效果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24-26.
[16] 鄭? 威,張再起,廖黎娟,等.一株生產有機硒菌的篩選鑒定及有機硒轉化能力測定[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4):6389-6394.
[17] 呂文愷,張? 凱,唐? 靜,等.富硒處理對秈稻外觀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1):2743-2745.
[18] 趙? 瀅,張? 凱,歐小雪,等.富硒對秈稻加工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3006-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