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政策,該政策將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指明了我國經濟的具體發展目標和方向。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實現良好地發展,不過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區域經濟要想實現良好發展,必須要制定相關的對策,合理實施引導,有效適應供給側改革的需求。本文就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進行了總結,并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區域經濟;機遇;對策;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要舉措,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供給側改革,將其放在重要位置,推動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漸進入到了新常態中,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矛盾也在不斷凸顯,如要素投入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雷同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缺乏應有的特色等,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有效實施供給側改革顯得十分迫切。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從本質上而言,供給側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一方面,供給側改革是基于現實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是結合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狀況而實施的戰略性改革,目的在于推動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所以從這里來看,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區域經濟良好發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一場改革,所以區域如果無法對供給側改革的結構進行合理把握,那么就會使得其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阻礙,不利于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因此供給側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應當在充分協調兩者的同時進行平衡點的尋找,使得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其機遇具體總結如下:
第一,能夠促進經濟結構實現優化和升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在實際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技術含量低、結構不平衡等,如果不做好這些問題的解決,勢必會對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利。而通過供給側改革則能夠為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提供便利。供給側改革倡導高效益、保護環境以及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這就能夠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推動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通過供給側改革的有效實施,還能夠使得各個區域立足于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合理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這就為區域經濟更好地發展帶來了機遇。
第二,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做好資源配置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資源配置不僅能夠推動資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而且還能夠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帶來有利作用。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還不是十分協調與平衡,存在政策、技術、資本、勞動等資源不平衡的現象,所以,合理進行資源配置,推動各個生產要素得到更加科學地運用十分重要。而供給側改革則比較注重資源配置問題,因此通過供給側改革能夠使得各個區域的資源得以更好地配置,這就能夠為區域經濟的更好發展帶來機遇,促進區域經濟實現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第三,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是以投資和要素作為驅動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一增長方式已經顯露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其已經沒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創新顯得越來越加重要。通過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進行,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轉換不斷提升,為區域經濟的更好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這就能夠使得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更加充足。區域經濟要想實現良好發展, 不可忽視創新,應當在經濟發展中采取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技術,使得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從而形成機制完善、布局合理、結構科學的創新體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科學化轉變。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要想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的對策。具體來看,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
1.科學定位,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以及第三產業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實現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必須要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環境進行科學化定位,合理全面地認識供給側改革的機遇以及挑戰,為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做好保障。同時,各個區域還要根據具體的優勢進行特色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總量較大的區域應當立足于農業發展進行工業的科學化發展,合理對自身的農業資源進行利用,使得農業更好地服務于工業,推動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而對于資源稟賦優勢較高的地區而言,要合理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以便對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地運用,推動產品附加值的不斷提升。而對于代工企業集聚的地區而言,要提升自主創新的力度,同時地區政府做好政策制定,更好地推動加工生產向自主品牌培育轉變。另外,對于核心城市而言,還要加強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減少經濟增長對于建筑行業、房地產行業等的依賴,使得就業渠道得以有效拓寬,這就能夠使得經濟得以更好地發展。
2.對無效供給進行清理,推動供給品質的不斷提升
應當合理進行市場作用的發揮,通過采取兼并、重組以及退出市場等途徑進行無效供給的清理,將僵尸企業淘汰掉,推動企業不斷提質增效,使得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為供給結構的優化做好基礎,合理對工業企業尤其是低效、高耗、煤炭等行業產生過剩的矛盾進行化解。同時,還要合理進行法制化建設,使得產品或者行業標準的不斷提升,做好環保執法力度的全面提升,有效宣傳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使得國內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供給品質得以有效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性得以全面發揮,為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應有的幫助。
3.樹立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的理念
我國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導致生態問題不斷,這對于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不利的影響,因此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重要。在具體的發展中,應當樹立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的理念,合理對資源在經濟系統中的利用效率進行提升,使得經濟發展能夠有更大的空間,促進綠色產業得以良好培育,為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生機。首先,應當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或者改造,使得資源漏損率得以有效降低。比如,可以淘汰低端或者低產能產業,并鼓勵工藝技術裝備有效實現更新或者改造,使得資源得到集約化地管理和利用。其次,要鼓勵綠色消費,使得區域綠色服務以及綠色產品供給的水平得以有效擴大。合理進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運用,能夠推動我國需求結構得以更好地調整,使得供給與需求得以全面對接,從而對區域經濟有更加堅實的支撐。另外,還要鼓勵區域內的企業通過萬眾創新、大眾創新等平臺,對綠色產品進行制造、設計或者研發,使得產品或者服務資源的環境效益不斷提升。還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綠色消費的推廣作用,采取有效的途徑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與實體企業進行有效合作,開發綠色服務或者產品,以便更好地滿足各個主體綠色消費的需求。
4.加大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
通過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可知,GDP增速最快的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而經濟的有效發展無法脫離金融服務的支持,所以要不斷提升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供給,以便更好地促進各個區域經濟實現平衡發展。就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需求而言,應當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政策,推動西部地區更好地對承接國際產業和沿海地區的轉移,使得產業結構得以有效優化,更好地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就“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而言,要全面化發揮中長期信貸的作用,使得其與東部的差距得以有效縮小。另外,還要加強中西部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如此能夠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應當提升鐵路和公路網的密度,使得地區的投資環境得以有效改善。并且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信息基礎建設,推動互聯網得以更好地普及,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三、結束語
供給側改革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然而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區域經濟要想得以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要進行改革與創新,各個區域在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應當對自身區域所面臨的形勢進行分析,合理根據區域實際進行生產力布局的優化和調整,以自主創新為舵,使得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禹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J].中國市場,2016(50)
[2]李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J].區域經濟,2016(24)
[3]陸岷峰,吳建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J].華北金融,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