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蘭涵 歐陽妹 楊文專
摘要:學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是智力、人才、科技的聚集地,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助力軍,充分發揮貴州省各高校資源優勢,立足本土資源,發展地區特色,自發探索出一條以高校電子商務推動本土經濟發展的新途徑。筆者通過對高校電子商務與扶貧特色產業耦合發展機制的研究,以及對貴州電商扶貧推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高校電商為扶貧地區特色產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扶貧特色產業;高校服務地方發展;電商
貴州省政府批復《貴州省“十三五”脫貧攻堅專項規劃》提出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主要載體,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電子商務扶貧試點縣、加強與知名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鼓勵和引導電商和電商平臺企業開辟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扶貧要點是協同創新、整合各方資源要素和優化配置,形成強大的扶貧力量,提升扶貧的最終效果。高校參與扶貧除自身擁有的科研項目和人才優勢外;還具有強大的校友力量,以及與高校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企業和其他高校等。扶貧力量的有機集聚,形成一個強大的協同創新電商平臺,從而進一步推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5年以來,政府對農村電商扶貧的發展給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貴州省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之一;2017年2月貴州省政府批復《貴州省“十三五”脫貧攻堅專項規劃》,強調大力推進農商聯動,大力開展電商扶貧,推進示范網店建設的意見;省委、省政府在2018年開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即打好“組組通”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硬仗為主。
(二)貴州地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的逐步完善,不僅貴州的城市地區信息化基礎建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而且貴州的農村地區信息化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基本上解決了“村村能通電話”和“鄉鄉能上網”問題; 并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貴州的交通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進入新的攻堅決戰階段,為發展農村電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貴州省各高校積極開展扶貧工作
高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新舉措是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高校幫扶貧困縣,校對點的幫助貧困區開發智力和培養人才,以加強“輸血和造血”功能為主要方向。貴州省內各高校積極加入到扶貧工作中,整合高校、政府、企業資源,運用各高校專業人才,推動貴州扶貧地區經濟發展。如:貴州財經大學“發揮電商扶貧作用,助力幫扶村形成農村產業”。
二、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的標準化
我省農產品大部分由分散農戶生產,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特色不突出,且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其生產供應不穩定。農產品的標準化和商品化程度不夠。多數的農產品從等級劃分和品質界定到采摘環節都要進一步的標準化。標準化是品牌化經營的基礎,若缺乏標準化,從而很難實現系統性的包裝和推廣。
(二)信息、交通、金融基礎設施整體落后
雖然基本實現了“村村能通電話”和“鄉鄉能上網”和“縣縣通高速”,但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處于整體落后狀態。信息不對稱、道路狀況差,物流發展滯后,網絡覆蓋面窄,導致信息流和實物流兩大主要難題。農村地區商業銀行網點覆蓋區域有限,造成交易支付渠道不暢通。同時農村電商融資困難,電商扶貧資金不到位、投入不足、撥付不及時,嚴重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電商專業人才匱乏
據調查:貴州省內只有6所本科院校有電子商務專業,高職院校中有60.71%的院校有電子商務專業,其中71.43%的學生都想從事貿易和物流這方面的,而高校偏向對理論的研究,與農村實際情況存在脫節現象,導致地方上的企業不能夠通過高校所學到的相關知識進行專業的指導。
目前,大多數的農村電商培訓標準不一;高端電商人才的引進存在難度,大學生創業、返鄉創業青年在培訓和資金支持方面力度不夠大,貧困農民參與電商活動積極性較低。貧困地區特別是農村缺少專業的電商運營、技術、營銷、倉儲物流等人才;這也是實施電商扶貧的嚴重阻礙。
(四)農村電商缺乏統一高效的規劃
2018年10月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8)》中得出:全國淘寶村共3202個而我省僅有1個。可以看出我省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存在不足。很多地方政府重視企業招商和扶持電商園區,重點關注龍頭企業發展電商,對基數龐大的農村草根電商創業不夠重視。
三、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推進品牌戰略,主打特色創新
政府須站在全局視角,整合優化資源,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扶持一批精深加工、包裝和品牌推廣的服務商,在全國范圍內引進一批善于進行品牌運營的專業團隊,以政府背書的方式,系統打造當地農特產品品牌,從公共地域性品牌逐步發展到市場化的企業品牌。
(二)充分整合各方力量,打造當地電商產業生態圈
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網格化管理體系,完善縣鎮(鄉)村三級電商綜合服務體系。可以利用郵政系統、電信等,使趕街、樂村淘之類的農村電商平臺快速擴張;充分發揮村級超市、農資店、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黨支部的作用,大力推進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站建設的覆蓋范圍;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產地冷庫和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不斷推進冷鏈物流標準化進程,實現冷鏈全程無縫銜接鏈。政府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并提高電商扶貧專項資金撥付效率,豐富農村電商金融形式,拓寬融資途徑,解決農村電商從業者的融資難問題。
(三)培養高端和實用性電商人才,完善人才體系
貧困地區政府需要從三個方面解決電商發展的人才問題:第一,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外部多元化的社會資本和力量;第二,通過創辦電商人才培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培養本地化人才;第三,通過配套優惠財政稅收等政策扶持做大一批本土骨干企業。貧困地區政府須鎖定緊缺應用型人才,加大培訓和引進力度,并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創業孵化基地為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生等新農人群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引導。使新農人群的創業成功事件為貧困地區農民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四)完善農村電商扶貧制度和政策
電商扶貧是絕對的一把手工程,貧困地區政府須建立專門的電商扶貧工作小組,負責引導、組織、協調各地電商扶貧工作,必須深入調研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工作并出臺相關政。為電商扶貧工作的推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礎。通過一把手的重視,領導專班的積極推進,地方各部門積極有效的配合,在貧困地區當地營造電商扶貧的緊迫氣氛,再基于深度調研成果出臺一些電商產業布局、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方案,以及創業資金補貼、稅收減免及創業貸款優惠政策,最后通過典型的電商創業成功案例的示范推廣,進一步推動當地電商經濟發展。
總結
當前電子商務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人才、制度等相關問題,本報告通過對其成因與應對策略的分析,意在整合社會各方力量,讓高校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發展和社會發展,共同營造電商扶貧的良好氛圍,激發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通過電商帶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繁榮,實現農業生產與流通現代化,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就業與創業。從而達到電商扶貧的最終目的即促進貧困地區增收脫貧和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通訊作者:許笛,柳一橋
參考文獻:
[1]馬楠.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研究——以中藥材開發產業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01)
[2]夏換,張彤,葉青.貴州省電子商務扶貧的營銷策略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研究與探討,2016(03)
[3]馬俊英.湖南農資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6(08)
[4]閶逸,夏誼.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加快轉型升級[J].浙江經濟,2015(11)
[5]全承相,賀麗君,全永海.產業扶貧精準化論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153)
[6]馬合肥.精準電商扶貧的隴南模式[J].法制與社會(上),2016(01)
[7]盧迎春.任培星.電子商務扶貧的障礙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5(02)
[8]張夢.對農村電子商務扶貧的探究[J].電子商務,2015(19)
[9]李異菲.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思考[J].社會學科辦,2012(02)
[10]畢敏.電子商務助力農業產業發展[J].湖南農業,2015(01)
[11]李晶晶.地方特色產業品牌建設對縣域經濟發展影響的探究[J].時代金融,2016(23)
[12]阿里研究院.2018年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
劉歡(1995.11-? ),女,漢族,貴州省遵義市,貴州師范學院商學院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