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望果節”是西藏農村歡慶豐收最熱鬧的節日之一,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筆者先后兩次來到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果吉村進行田野考察,對村民進行訪談、跟蹤調查,記錄當地望果節的完整儀式展演過程。筆者通過比較研究,梳理了現代望果節在儀式展演順序與內容上的變化,認為望果節具有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及記載民族時代文化的功能,并提出一些關于傳承的思考,對節日型儀式的創新性傳承策略與可行性進行嘗試性探討。
貢嘎縣位于山南市西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全縣轄五鎮三鄉。杰德秀鎮處于貢嘎縣城東,距縣城17公里,是聞名的“圍裙之鄉”。此次田野考察地果吉村,也稱果結村——屬杰德秀鎮轄,位于鎮南,通過杰斯線可到101省道,交通便利。
“‘望’在藏語中有田地、土地的意思,‘果’意為轉圈,‘望果’就是繞著豐收在望的地頭轉圈,以此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祝福。[1]”因此,“望果”即“轉田”之意。約8世紀,望果節才正式成為西藏農區具有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動;20世紀70年代,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90年代再次恢復后發展并沿襲至今。
杰德秀鎮現代的望果節儀式日程,一般以村為單位進行,每年舉行的具體時間不固定,根據當地的青稞成熟情況,由鎮政府與各村村委會進行商討,最后確定當年舉辦的具體時間(地點一般都是固定的)。之后,果吉村的村委會要組建歌舞隊、臨時的治安隊和后勤服務隊,并開會對節前的場地布置、道路清理、安全維護等工作進行分工。當地寺廟里的僧人也會提前一周左右準備好祈福的經書,每天在佛祖前誦讀,村民們則開始準備節期的衣服和吃食。儀式共持續六天,包括祭神儀式、轉田儀式、馬術比賽、拔河比賽、歌舞表演五項內容[2]。
此次果吉村望果節的舉辦時間為藏歷六月初六(漢歷七月十六日)至藏歷六月十一(漢歷七月二十一日)。
祭神儀式是對山神崇拜的核心儀式。時間為藏歷六月初六早上九點半至十點(以下未作說明均為藏歷),歷時半個小時,在本村寺廟廣場上舉行。
參與祭神儀式的村民當天會穿著全村統一制定的黑褂鑲金邊的藏裝,在早上八點半至九點陸續來到寺廟廣場上聚集,然后用自己準備好的布將誦讀過的經書包裹好背在身上,這些村民也稱背經者[3]。九點半,背經者左手持達達①達達:是藏語的音譯,就是祭神和轉田儀式中村民拿在手里的彩色旗幡或小彩箭。,右手抓滿糌粑在寺廟廣場上圍著煨桑爐排隊,伴隨四名僧人吹奏的銅欽和甲林②銅欽和甲林:林甲吹奏高音,銅欽吹奏低音,它們是西藏佛教誦經、儀式儀軌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六位僧人的帶領下進行祭祀天神的儀式,最后在眾人高呼口號聲的同時,將手里的糌粑灑向天空中結束。
轉田儀式在祭神儀式結束后進行,是渴望豐收的重要儀式。時間為初六早上十點至晚上八點,歷時十個小時,圍繞本村所有田地進行。
在轉田儀式中,煨桑、舉神像和七名持鑼、鼓、號及經幡的僧人、背經書的群眾與十三人的騎馬隊組成約兩百人的轉田隊伍,依次沿著本村田邊小路進行轉田。約晚上八點,轉田隊伍返回本村的寺廟廣場,騎手們在寺廟廣場上站成一排,伴著僧人吹奏的銅欽和甲林,轉田隊伍由僧人帶隊,圍繞寺廟廣場中央的煨桑爐喊著豐收的口號進行逆時針轉圈,最后將麥穗供奉在神廟里,完成轉田儀式后的祭祀祈福(見圖1)。最后,歌舞隊和騎手們在寺廟廣場前表演歌舞,演罷,轉田儀式結束。
儀式期間共停九次進行祭祀、休息及用餐活動,并舉行了三次達普③達普:藏語的音譯,即是騎馬隊小型的騎術展示,作為接下來馬術比賽的練習。。后勤隊在停留點會為僧人、轉田隊伍準備土豆、酥油茶、青稞酒等食物。轉田隊伍經過村民住所時要在屋頂煨桑煙、灑糌粑;遇到有護法神的地點,會進行簡單的祭祀(見圖2),即在轉田隊伍到達時,有四名僧人吹奏銅欽和甲林以祭祀山神祈求今年風調雨順,緊接著由八名盛裝打扮的村民表演類似于諧欽④諧欽:“諧”意為“歌舞”,“欽”解釋為“大”,指盛大隆重,是一種無伴奏的說、唱、舞三合一的綜合性歌舞。的歌舞以祈福和助興。
據村民介紹,他們通過“望果”儀式及在過程中祭拜域拉⑤域拉:藏語的音譯,“域”意為地方,“拉”意為神,即地方保護神。來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渴望,沿襲至今才形成了現在的望果節,雖保留著一些傳統的基本形式,但對參與者已經沒有什么標準,只要愿意都可以參加。
馬術比賽是招財引福的傳統娛樂活動,時間為初七和初八的下午三點至七點,在本村西北處視野開闊地進行。
上午村民們會帶上糌粑、酥油茶等食物,到比賽場地附近的樹林下或草地上搭帳篷過林卡⑥林卡:藏語的音譯,有“園林、公園”之意,過林卡即是在有茂密樹林的草地上搭起帳篷,鋪上毛毯,擺開青稞酒和小吃,在這里豪飲狂歌的娛樂活動。,等待比賽的開始。比賽在一條寬敞的長約三百米的鄉間小道上進行。下午兩點半,騎手們著統一的白褂黃袍,在觀眾的吶喊聲中,騎著精心裝飾的馬匹依次進行各種騎術表演的入場亮相。入場完畢后,騎手們和歌舞隊要在比賽場地的終點進行簡單的祭祀活動,意在祈求豐收及比賽順利。下午三點,比賽正式開始,每輪比賽結束,工作人員會為騎手們敬獻青稞酒,并記錄打靶成績或拾得的哈達數,共進行五次騎馬比賽,三次打靶比賽。最終的獲勝者由村民獻哈達表示祝賀,獲得村委會準備的獎金以示獎勵。
賽馬打靶比賽共進行兩天,比賽場數會根據當天的天氣和賽程等情況由村委會決定,初八下午的最后兩場賽馬活動作為表演展示,至此,望果節的馬術比賽結束。
拔河比賽算是最熱鬧的放松性娛樂活動,時間為初九和初十的下午兩點半至六點,在馬術比賽場地附近山邊的草地上進行。
上午,村民來到比賽地點周圍過林卡等待比賽開始。比賽的隊伍分組和順序是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抽簽決定的,分男子組和女子組進行輪流對決,且每次都會進行位置交換。約十一點半,工作人員在草地上選好拔河比賽的具體位置,畫好區域。下午兩點半,在觀眾的吶喊聲中,參加拔河比賽的隊員盛裝登場亮相。拔河比賽共進行十二次對決,男子、女子各有三組,獲勝的隊伍由村民們獻哈達表示祝賀,也會獲得村委會準備的獎金。
拔河比賽要進行兩天,比賽場數不定,直到決出最終的勝利隊伍,比賽才結束。
歌舞表演是觀賞性的娛樂活動,時間為六月十一的下午三點至五點,在馬術比賽場地旁的空地上搭建舞臺進行。
上午,村民們穿上漂亮的衣服,或在周邊的帳篷中過林卡,或邀集親朋好友宴飲。下午三點左右,歌舞表演正式開始,先由村里的歌舞隊進行表演,再由村里的小學生為大家表演學校編排的傳統歌舞,而后則是村里的老人們唱歌跳舞,同時青年男女也可自愿上臺表演街舞等節目。事實上,在望果節期間的晚上,村民們可以自發組織到這里唱歌跳舞,以老年人居多。
本次考察的果吉村望果節祈福儀式,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變化,筆者對此進行簡單的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考察期的果吉村望果節從前期準備到儀式展演過程的形式、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取消了部分傳統歌舞、藏戲的表演,加入了新的娛樂活動,形成了兼具宗教、娛樂、商業性質的活動形式。現代語境下,大眾媒體迅速發展,使望果節的節日意味與儀式象征逐漸失去了其傳統內涵,體現出了現代化潮流下的時代內涵。
通過本次田野考察可以看出,果吉村望果節雖然保留著傳統的儀式結構,但在實際展演過程中,通過改變或簡化部分儀式內容、形式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這說明望果節兼具傳承和變異的特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舉行儀式時,在外學習工作的村民都會趕回來參加,這有利于強化村民的親情和鄉情,增強族群認同感[4]。因此,望果節具有在現代語境下傳承的必要性。
首先,農業生產是望果節的載體,因此發展農業是保證望果節持續傳承的途徑之一;其次,了解儀式舉行的內涵與意義是節日儀式功能發揮的重要保證,因此社會、學校對儀式內涵、作用的傳遞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最后,望果節儀式在每個地區、每個村都可能存在差異,應加強對儀式形式和內涵的文本記錄,同時對其中的傳統歌舞部分進行適應性創編,使其在不失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符合現代人的欣賞水平。
本文在對果吉村望果節儀式結構及變化情況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關于傳承的思考,由此可以發現望果節儀式具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及增強民族認同感的特點,兼具傳承與變異的特征,是有傳承價值的。因此,筆者認為對望果節的傳承保護,對其文化內涵的普及和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