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怡 戴 麗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泛在化移動教學由我國學者李青(2013)在“中國學習與發展大會”上提出,其內涵為借助移動智能設備和互聯網載體創設的全天候、無縫化、開放式移動互聯網泛在化教學模式。基于該教學情境,教學過程體現出泛在化的特征,在師生交流、教學滲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呈現移動學習的特色。學者李淑芳(2017)歸納了泛在化移動教學的執行流程:概念獲取—溝通合作—執行整合—鞏固分享。
鋼琴基礎課是高職藝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以泛在化移動教學思想創設課程教學模式十分新穎。本文便以運籌學大師A.Charnes 和 W.Cooper提出的“投入產出”績效評價DEA模型為依據,構建課程泛在化移動教學績效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對模型中各變量的理論內涵闡述如下:(1)θ指課程綜合績效指數,是衡量課程綜合績效的決策變量,用TE表達;(2)S.t.指課程表達代碼;(3)Xij指i個績效評價對象的第j個輸入量;(4)yir指i個績效評價對象的第r個輸出量;(5)S-j指課程教學投入變量;(6)S+r指課程教學產出變量。利用以上模型可對K所高職院校鋼琴基礎課的績效進行評價。
以上饒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可能影響課程教學績效的投入指標劃分為教學方法X1、師資水平X2、移動教學配置X3和移動課程質量X4四個方面;將產出指標劃分為學生鋼琴技能水平Y1、移動教學資源利用率Y2和崗位職業素質Y3三個方面。根據DEA模型中績效評價的思想,單個投入指標均會對所有產出指標造成影響,所有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之間的映射關系將對課程教學的綜合績效、技術績效和規模績效產生影響,并最終決定整個課程教學績效的高低。
首先,確定并選取教學績效影響對象。運用所創設的模型可對多所高職院校藝術專業的鋼琴基礎課泛在化移動教學績效進行評價,具體的對象樣本應為實際參與教學的教師和學生。其次,對受訪對象進行教學績效感知調研。依據編訂的問卷和量表對受訪師生展開調查,重點訪談師生在進行課程教學后對課程投入指標X1-X4和產出指標Y1-Y3的主觀感知,在此基礎上對高職院校鋼琴基礎課泛在化移動教學投入和產出硬件設施建設情況進行系統摸排,以獲取一手數據。
在收集完教學績效影響一手數據后,運用DEAP2.1軟件對數據進行量化分析,精準統計出高職鋼琴基礎課泛在化移動教學的綜合績效TE、技術績效PTE和規模績效SE。根據各績效指標的具體數據考察課程教學的實際績效及影響績效提升的因素,具體的考察標準為:綜合績效TE、技術績效PTE和規模績效,SE統計分析數據為1時,表明課程教學“投入—產出”指標關系達到最優,相應的教學績效也為最優;若綜合績效TE、技術績效PTE和規模績效SE中有未達到1且顯著低于1的項目,則相應的教學績效也沒有達到最優,可根據實際情況繼續考察影響教學績效提升的因素。
采用精準的方法對課程教學績效進行評價,有利于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科學決策,本文運用DEA模型思想構建了高職藝術專業鋼琴基礎課泛在化移動教學績效評價模型,對模型中的各級“投入—產出”指標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淺析了模型使用的策略,使課程教學績效的精準評估和教學質量的優化有了科學依據,因此建議各級高職院校藝術專業積極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