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以老年遠程教育“叫好不叫座”為切入點,分析打通 “最后一公里”的困惑、傳統的海量課件的短板、線下教學力量相對不足三方面原因。提出轉變觀念,認清老年遠程教育轉型發展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拓寬老年遠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途徑;充分發揮高校,特別是高等農林院校學科人才優勢的策略建議。

遠程教育歷經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現代網絡教育三個階段。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三個階段并不是完全呈遞進式展開,而是以共生形態各自發展。遠程教育有緩解供需矛盾、超越時空的優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以建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為標志,遠程教育進入第二階段,不少老年大學(學校)引進了遠程教育辦學模式,為鄉鎮基層老年教育所用,也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教材欠缺的困難。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發展,傳統的老年遠程教育卻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困惑。孫傳遠博士在《老年人遠程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上海老年人為例》中認為:“目前老年大學或社區學院等機構并沒有能夠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學習需求。”
打通 “最后一公里”的困惑。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把課程送到老年學員家中,讓學員足不出戶就可以收看。這是老年遠程教育舉辦者的良好愿望,為什么老年學員對此還有抵觸情緒?調研表明:一方面,學員有再社會化、融入社會的需求。社會化是貫穿人生各階段的持續過程,老年人面臨社會角色的急劇變化,諸如社會地位變化、收入減少、交際縮小等多種轉換,學員擬通過“學習”這一平臺,擴大人際交往,并作為融入社會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基于網絡遠程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學員與教師處于人機交互的狀態,與課堂面授相比,人機交互具有機械性,缺乏人際面對面交流互動,極易產生枯燥感、疲憊感,從而降低學習興趣。
傳統的海量課件缺乏針對性。面對形形色色的傳統遠程教育課件,不少學者的分析結論是:課程設置不僅缺乏地域的針對性,很多課件也不是針對老年學員專門開發的。由于這種自上而下的直線開發管理模式,各分校自主性不足,城市、農村情況不同,但課程卻大體一致。此外,網絡教育平臺對課程資源、學習模塊、技術支持、互動交流缺乏優化整合,不能方便學員使用與交流,因此無法提升老年人學習熱情,要從“我辦學,你來學”過渡到“你要學,我來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線下教學力量相對不足。很大一部分辦學機構,尤其是基層辦學單位,把遠程教育當成萬能法寶,似乎基層老年教育諸如師資、教材、場地等方面的困難都可以用“一遠了之”來解決。教學實踐表明:老年學員參加在線學習,至少有兩個條件必須具備:一是學習工具,即購置電腦或智能手機;二是掌握學習技能,能夠正確有效地使用學習工具,這項任務自然也落在基層教輔人員的肩上。由于線下輔導教師水平不高,辦學方向存在偏差等多種因素,導致很大一部分線下輔導流于形式,無法應對學員的需求。
當下,正值老年遠程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正確認識遠程教育轉型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截至2018年12月,福建省泉州市已開通各類老年遠程教育收視點2467個。新年伊始,泉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實施老年遠程教育提升工程”列入2019年舉辦的33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大投入,提升老年遠程教育工程軟硬件建設水平。作為全國老年遠程教育的先進單位,泉州市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轉變觀念有三重含義:一是積極引導老年學員通過社會化,適時進行角色轉換,消除其空虛、焦慮等消極心理,獲得融入社會再適應能力。學校對遠程教育班級,務必加大第二、第三課堂的建設力度,引導學員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參加老年大學文化交流活動,交新朋友,扮新角色,展示新時代老年人蓬勃向上的長者風范。辦學實踐表明,當人體進入老年階段,持續進行社會化,有助于廣大老年人較好地適應社會的期待與需要。二是遠程教育的硬件建設、新課件開發價格不菲,加大啟動經費投入不僅必要,而且必需。三是把學員在線學習技能培訓列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重要內容。
1.啟動“老年教育銀發師資工程”。以福建為例,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缺額達到數萬人之巨,要想從普通全日制教育得到師資支援,只能是一種奢望。教育部“銀發志愿支教工程”發動退休知識分子中有愛心、有能力、有條件的人,定期輪換去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支援教育,解決了優質師資缺乏問題。老年大學在聘請兼職教師過程中,也關注退休教師及行業達人,他們是老年教育潛在的師資隊伍。目前僅僅停留在用人學校這一層面單打獨斗,關鍵在于如何規范地組織、使用、管理、培訓與提高,這必須由學校主管部門統一進行建庫操作,釋放高智商老年人口紅利,為老年遠程教育所用,師資培訓乃是當務之急。
2.抓緊教師、輔導員或管理人員培訓。《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在MOOC、SPOC應用的推動下,雨課堂正式使用,手機推送、多屏互動、彈幕式討論、智慧教學模式從概念走向現實,可以相信,隨著MOOC本土化、適老化加快,這些高科技必然從普通高校迅速向老年遠程教育領域拓展。當下,我們要通過各類專業培訓,不但提高遠程教育線下人員的硬件操作和信息收集能力,還要逐步強化教師網絡課程開發設計能力,使其掌握現代媒體技術、視音頻素材采集方法、Powerpoint和多媒體制作軟件操作等現代教育技能,具備主持老年學員在線討論,對大量的學員學習進行輔導與評價的能力。應當清醒地看到,此類培訓不是一勞永逸,它伴隨著科技進步,將不斷更新,不斷向前滾動。
3.建立“校聘縣管”的教輔人員管理機制。“校聘縣管”即明確基層學校負責師資使用與考核,縣里統一管理,統一建立師資庫,統一培訓調配。特別對于通用熱門課程的教師,以及在線學習硬件維護管理人員采用“校聘縣管”模式,可以較大提升師資水平以及人才使用效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由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一些老年教育辦學單位開始探討老年遠程教育新路,有的老年大學與電信、廣電部門聯合開辦“老年教育新媒體電視平臺”,并進行有益探索。筆者以為,不論采用哪種辦學機制和模式,最終都落實到教師頭上。1952年以來,國家將原綜合大學的農科專業劃出,在考慮地域布局的基礎上,組建了以種養為主的純農科高等院校,形成了農科方面的壟斷優勢,在農業科研、農業高新技術、高等農業教育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在關注鄉村老年遠程教育轉型發展時,特別要強調發揮好這一類型院校的學科人才優勢,使其成為溝通科技前沿與農村生產實踐的橋梁。在課件開發上,要引導農林高校緊密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老年人的需求確定,要與科教興農、脫貧致富、美麗鄉村建設、強身健體相結合,為新農村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