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到先進的西瓜等種植技術,廣西平樂縣源頭鎮玄武村的譚金年幾年前跟妻子一起到老撾、緬甸當了6年“留學生”,在吃盡苦頭學到過硬的本領后,回到家鄉發展種植,打造了數百萬元產業,并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而農民“留學”種瓜的故事也在當地傳為美談。
46歲的譚金年是廣西鐘山縣人,20多年前與源頭鎮玄武村的姑娘徐愛平結婚,成為平樂縣源頭鎮的“外來女婿”。車田是廣西農墾國營源頭農場的場部所在地,周邊種有大片大片的柑橘。受農場種植柑橘的影響,2002年,夫妻倆便在本地承包了數十畝土地種植柑橘。
正當他們的柑橘種植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一場席卷當地柑橘產業的“黃龍病”災害突然襲來,給當地的柑橘種植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于是,譚金年夫婦和其他農戶一樣,改種起了西瓜、香瓜。但由于當時種植的是常規西瓜品種,產量低,品質劣,除去成本、工錢,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有的年景甚至還會虧損。
譚金年思慮,與其這樣耗下去,不如走出去學藝。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夫妻倆聽一個外地西瓜銷售商說,要想學先進的西瓜栽培技術就得去老撾、緬甸,那里有先進的西瓜種植技術。據了解,由于氣候等原因,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以后,國內基本上不能種植西瓜了,下半年國內西瓜市場就出現空當;而老撾、緬甸由于氣候、土壤以及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等因素,江浙、山東、東北等地的西瓜種植商和國內一些科研單位紛紛前往老撾、緬甸進行西瓜種植和開展科研試驗,那里一度成為東南亞西瓜種植的熱土和先進西瓜栽培技術的“橋頭堡”。
這可是個好機會!在朋友的引薦下,譚金年夫婦踏上了南下老撾、緬甸求學的旅程,并以入股的形式與人合作經營,成為了“跨國瓜農”,也使他們能合法地在當地“拜師學藝”。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和背井離鄉的滋味確實不好受,但他們苦熬著、支撐著。夫妻倆做了明確分工:丈夫主外,學管理經營、銷售;妻子主內,學育苗、嫁接、大田管理……夫妻倆輾轉于老撾、緬甸和云南的西雙版納等地。在6年拜師求學的過程中,他們換了好幾個合作商,終于學有所成,不僅掌握了西瓜育苗、嫁接、大田管理、基地一體化經營管理及銷售等一整套技術和經驗,還開闊了視野,積蓄了人脈,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在國外種瓜求學的6年時間,是我們人生中最難忘的日子,那里生活條件艱苦不說,尤其是老家這里有小孩、老人,非常牽掛。支撐我們的是,我們沒有忘記初衷,一定要在家鄉開創出西瓜種植產業的新天地……”譚金年感慨地說。

譚金年兩口子在查看瓜苗長勢。
2016年,譚金年夫妻倆終于回到源頭鎮車田村,建立了“譚子瓜苗基地”,培育各類瓜苗90萬株,并租賃土地180畝,搭建起育苗大棚,鋪設水電管網,創立西瓜育苗、種植示范基地,照著在外學習和實踐的模式和經驗,開始了他們的二次創業。“譚子瓜苗基地”創建的第一年,首次培育的90萬株瓜苗由于根須強、苗兒壯,得到了農戶的認可,銷售非常順暢,新建的160畝西瓜種植基地也喜獲豐收,當年便獲得了不少的收益。

譚金年(中)在跟瓜農討論瓜苗的情況。
創業的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但對于在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老撾、緬甸歷練多年的譚金年夫妻來說,回到家鄉創業,條件算得上優厚多了,路也順暢多了。當時,本地的西瓜苗還是傳統西瓜品種,而他們“譚子瓜苗基地”育的苗主要是國內市場很受歡迎的黑美人、超美人、甜王五號、豐樂五號等優質的西瓜品種;當地瓜苗商采用的是常規砧木嫁接技術,而他們的卻是從北京、山東、臺灣甚至國外一些先進地區引進的西瓜種和強根葫蘆砧木種,雜交后的西瓜根須發達,生長旺盛,長出的西瓜大又甜,一般可達5~10公斤重,最大的可以達到25公斤,畝產量達3000~4000公斤,很快受到當地瓜農的青睞。于是,連續3年,“譚子瓜苗基地”的瓜苗都供不應求,暢銷該縣各鄉鎮,還遠銷梧州、荔浦、恭城、富川、鐘山等縣市。近年來,春秋兩季他們銷售的西瓜苗達400多萬株,帶動了當地和周邊市縣6萬多農戶10萬多畝西瓜的種植,形成了以源頭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市200公里的西瓜種植核心區。
在此基礎上,譚金年夫婦逐年擴大規模,并從西瓜、香瓜領域向苦瓜、辣椒、茄子、芥菜等雜交瓜果蔬菜領域發展,基地面積從200多畝擴展到600多畝。一個西瓜25公斤,一棵苦瓜藤結出的苦瓜總產量達50公斤,一棵辣椒產量達10公斤;美濃香瓜、清甜黑美人、特甜超美人……從前聞所未聞的產量和品種,作為新鮮事、新玩藝在當地傳為美談,“譚子瓜苗”也隨之聲名遠播……眼下,正是西瓜、苦瓜、香瓜等瓜類種植的大好時節。“譚子瓜苗基地”的各類瓜苗進入銷售旺季,每天前來購苗的瓜農像趕圩一樣熱鬧,基地里數十名負責起苗、裝箱的農民工也忙得不可開交。譚金年高興地說,不出一個月,他培育的300多萬株西瓜、香瓜、苦瓜苗就會銷售一空,僅此一項銷售額達三四百萬元。
“我們回鄉創業的最大收獲,并不是個人的產業做得多大,獲得最大收益,而是帶動了一個產業,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譚金年說。為此,對于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政府牽線搭橋,譚金年夫婦不僅送技術,贈送瓜苗、菜苗,還送配套的塑料薄膜、有機肥。譚金年說,那些年,他們夫妻倆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外出學藝,就是想著將來有一天回來,能給鄉親們帶回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理念,讓鄉親們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得快一點,走得順暢些。
在談到未來的發展時,譚金年說,一個產業要發展,關鍵要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和上下游鏈條,那這個產業也做不大、走不遠。他說,下一步,希望能在當地政府的協調組織下,以他的瓜菜苗木基地為龍頭,帶動周邊一些瓜農、菜農建立一個產業合作社,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源頭鎮的有機農業生產示范區做大做強,創建源頭品牌,讓更多的農戶依托這一產業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