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集貿市場的監測,去年冬天到今年春節期間,牛肉價格高位運行,批發均價始終保持在每公斤66元以上,同比漲幅5%以上。
據了解,牛肉價格之所以出現上漲,除了需求增長和季節性因素疊加以外,供應端也出現了偏緊的狀況,一些肉牛養殖區更是出現了架子牛,也就是6~18個月育成牛短缺的情況。
目前,市場架子牛的價格在每公斤44元左右,比往年上漲了30%,即使架子牛價格逐年上漲,但市場上也不好購買,每次上多少就能銷售多少。有一些養殖戶告訴筆者,即使肉牛價格上漲,他們也沒有擴欄的打算,主要是養牛成本提高得快,尤其是人工、基建、防疫、水電的費用。
因為國內肉牛產業發展小而散的格局,目前,國內牛肉呈現供應偏緊態勢,該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以及影響牛肉供需變化的因素又有哪些,成了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筆者在采訪時了解到,由于禁養、環保等因素影響,一些肉牛養殖的散戶加快退出的同時,規模化養殖企業通過提升效率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位于重慶肉牛養殖大縣的重慶恒都農業公司負責人郭朝舟表示,他們牛場一年出欄是在兩萬頭,如果飼料配方、飼料投料更加精準一些,養殖的牛日增重會更高,出欄周期會縮短,比如一頭牛需要12個月才能出欄,他們10個月就可以出欄,這樣就提高了養殖效率。
同樣是在肉牛養殖大縣,山東省陽信縣的一家規模化肉牛養殖企業,通過建設標準化的養牛場,吸納周邊小養殖戶進場養殖,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銷售,人工成本大幅降低、規模效益得以體現。
對于規模化養殖,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公司董事長楊振剛葉深有體會,他介紹,原來他們是戶繁戶養,那種小農經濟時代的肉牛產業模式不適合現在作為商用牛的模式。
專家表示,通過規模化的養殖解決國內牛肉的供給問題,改變肉牛產業發展小而散的格局,已在業內形成共識。隨著散戶加快退出,規模化養殖比重提升,產能會得到提升,不過現階段肉牛產能仍處于振蕩恢復期,產量增長相對緩慢,未來牛肉價格會逐漸趨于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