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雙橋村,歸毛頭已經很久沒有起夜查看魚塘是否缺氧了。房里的四個鬧鐘整齊排列著,已經堆了灰,自2017年后,就再也沒有響過。
“2000余畝魚塘一切正常。”打開手機APP,查看塘內含氧量、水質后,歸毛頭喜上眉梢,望著波光粼粼的魚塘,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
告別曾經傳統的養魚模式已經有兩年的時間,回憶起前面20余年的“辛酸生活”,歸毛頭感慨萬千。
每天挑著飼料、穿著套鞋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往返喂食;天熱時在池塘邊守夜,每隔兩個小時查看蝦塘含氧量,如果缺氧就立刻把水泵搬到塘邊增氧……
“自從搞養殖,我夜里幾乎就沒睡過一個完整覺。”歸毛頭說,當時屋里的四個鬧鐘,夜里挨個響,提醒他每隔2個小時起來跑一趟魚塘。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2017年,才得以改變——歸毛頭用上了物聯網,晚上在家里通過手機APP,就可隨時遙控增氧機開關,實時監控養殖塘水質變化。
只有初中文憑的歸毛頭,成為當地物聯網養魚的“第一人”。如今,物聯網也被越來越多養殖戶熟知……
上述這一切,多虧了前些年回鄉的“漁夫博士”。
“漁夫博士”名叫沈杰,中科院博士,2016年辭去高薪工作之前,他是物聯網領域國際標準的權威專家,主導提出的“六域模型”,搭建了物聯網的“大廈”框架。然而,物聯網爆發前夜,他卻回到家鄉湖州,養魚去了。
沈杰的舉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但他對于自己的做法卻有另外的見解,“許多人把物聯網看作一個產品或者平臺,這其實是個誤區。物聯網應該是一種生態系統,當它與產業結合,才能真正落地發揮應有的價值。”抱著把技術和行業跨界整合的想法,沈杰在家鄉創辦了慶漁堂,就是希望用物聯網科技喚醒沉睡的魚塘。
“我是漁夫的兒子,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水變得更清,魚的品質更好,鄉親們生活更輕松。”在沈杰看來,中國的農民是最辛苦的,尤其是漁民,因為不得休息,通常臉色泛黃。至今他還記得,6歲那年中秋節過后,看到整個魚塘一大片死魚漂浮在水面上,那觸目驚心的場景。
“養魚辛苦,利潤卻不高,動輒血本無歸。”沈杰說,傳統漁業養殖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
背起背包重新上路,沈杰帶領團隊扎進村里,了解農戶需求,在魚塘里安裝攝像頭和傳感器,檢測水溫、含氧量等信息,利用物聯網技術,重構漁業養殖生態系統。
“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對每個魚塘的24小時實時監控,掌握全天魚塘溶氧量變化,什么時候氧氣低了,平臺還會自動做增氧處理,并在第一時間通知養殖戶。”沈杰說。
此外,通過數據分析,這套系統還可實行水質在線監測、移動巡查、大數據魚情分析、病蟲害預警防治等功能。目前,它的服務范圍以南潯為中心,逐步輻射到整個長三角地區,覆蓋了50萬畝的魚塘養殖面積。
“傳統露天魚塘的養殖模式,除了辛苦,還容易造成水質污染。”為此,沈杰研發的“雙魚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投入不高,但對改善魚塘生態環境、提升魚品質收效明顯,當地漁民畝均可增收一萬元以上。
“漁業只是一個試點,它的成功經驗可以推廣到整個傳統農業領域中去。”沈杰告訴記者,“未來,我希望中國的農業,不再是父輩們含辛茹苦、低效高風險的作業,而是人工智能保障下的智慧化管理和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