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武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寫道,“政治領袖的最大挑戰是時間壓力。學者沒有風險,如果結論錯誤,大可推倒重來。政治領袖卻只有一次選擇,一旦出錯便覆水難收”。用這句話來形容中美關系的走向,再貼切不過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不言而喻。中國領導人多次對美表示,中國的所作所為不是另起爐灶,只是對現有體系的補充和完善。盡管苦口婆心,但美國人就是不信。
在美國戰略家眼中,美國不僅看意愿,更看重能力。光有意愿,沒有實現意愿的能力,美國人不在意;而一旦具備了這個能力,卻說沒有這樣的意愿,美國人則不會信。在西方人的思維中,逢強必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問題在于,影響力和霸權是兩碼事,“負責任的仁慈大國”與“恣意妄為的霸凌”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態,前者是王道,后者歸于霸道。
美國無法遏制中國,中國也無法扳倒美國。從歷史來看,美國雖有戰勝蘇聯和日本的先例,但“前蘇聯在軍事上是超級強權,而在經濟上卻是侏儒;日本在經濟上是巨人,但軍事上卻無足輕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即將達至美國67%的黃金分割線,與當年蘇聯、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30%左右相比,簡直不是一個量級。
承認現實是邁出正確決策的第一步,但這個過程有時曲折而漫長,特朗普的做法是試圖從歷史中尋找答案:貿易戰采取對日的打法,由當年的操刀手萊特希澤主導;政治戰、科技戰則采取對蘇的打法。綜合而立體的混合型戰法大有把中美關系推向新冷戰的邊緣。一些美國專家擔心,中美關系可能朝著不可修復的方向“自由落體”。
近兩年來,美國遏制中國的話題不再遮遮掩掩。國會、軍隊、學者、大學等都加入到反華大合唱之中,美國國務卿等高級官員不遺余力游走世界,使出渾身解數,動員盟國構筑遏華統一戰線。尤其是美國斬斷華為供應鏈的做法,極大改變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性質,邁出了中美經濟和技術脫鉤的危險一步。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這一輪封殺中國的做法,國際社會呼應者寥寥。英國明確告訴美國,用不用華為,將由英國自己作出決定。世界已經深度一體化,中國已成長為經濟巨人,中國巨大消費市場所形成的磁力將吸走世界上每一顆鐵釘。英澳日等國領導人均在不同場合表示,讓其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處在第三方位置的“旁觀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呼吁世界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以及讓中國更多參與世界新規則制定,同時也不忘記提醒中美雙方,“必須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不久前,中國政府發表了對中美經貿談判的白皮書,用大量的事實披露了談判受挫的真相,國際社會反響強烈,認為這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報告。可以說,自中國自身的角度出發,我們對談判的立場及思考闡述得再清楚不過了,但我們對美國挑起這場貿易戰的真正原因理解是否到位呢?
美國看似不理性的做法,尤其在貿易逆差問題上的說辭,在許多經濟學家眼里近乎“經濟文盲”,但美國方面對此卻有著宗教信仰般的堅持。其實,我們必須從美國的選舉政治邏輯看待這個問題。
特朗普的當選本身就是美國分裂的產物。奧巴馬夫人就曾尖銳批評過,把特朗普推上總統的寶座,說明美國價值觀的淪喪,道德標準不再追求高線,而是在比低線。多變、善變及易變的特朗普將世界推向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此坪翢o章法的他,其背后有自己的一套行為邏輯。一方面,在特朗普眼中,只要保持老大的地位,采取什么手段他都不介意。另一方面,美國看似正在與中國下一盤更大的棋。其背后的動因是,建制派的戰略家們本來對特朗普并不看好,但特朗普的當選讓共和黨的精英沾光不少,他們干脆順水推舟,借特朗普之手把中美關系往競爭對抗的道路牽引。
實際上,特朗普本人更多受制于選舉政治的邏輯。2016年,特朗普比希拉里少了289萬張普選票而當選總統,勝得有點偶然。對連任看得如此之重的特朗普,需要繼續穩住基本盤。支持特朗普的選民的邏輯是,過去他們過得很苦,無人關心,現在依然很苦,但至少有特朗普替他們說話。所以,特朗普出臺了許多看似沖動的政策,其實背后站著一個在全球化中沒有受益的群體。
然而,制造業的回歸非常之難。奧巴馬時代就曾做出種種努力,但效果不彰。所以,特朗普出此狠手,試圖切斷中國產業鏈,大幅度降低跨國公司海外利潤所得稅。如果說過去一些企業還在觀望的話,那么,現在一些企業主真正開始思考“是該回去”的時候了。從經濟角度計算貿易戰的得失已沒有意義,在沃爾瑪買到便宜的東西固然重要,但擁有一份工作事關人的尊嚴。從宗教意義上說,擁有一份工作的意義完全超過了我們常規的思維視角。按照基督教新教教義,把崇尚勞動與敬業視為核心價值觀,特別是把工作干到極致,掙足夠多的錢,就可以升入天堂,否則將來就要下地獄。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給了失業人群,特別是白人藍領精神撫慰。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與墨西哥“躺槍”也在意料之中。
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大教訓是,一個國家的崛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另一個國家充滿了恐懼。正如美前駐華大使洛德所言,“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反應過度了”。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說,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傳達一種歷史是不可避免的感覺,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如果未來中美雙邊對話與談判往創造就業機會這個領域靠攏,想必可以找到更多共同語言,有利于重構中美合作的民意和社會基礎,或可減緩中美經濟脫鉤的速度和烈度。
提高雙方指責的分貝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中美關系的持續緊張,對全球都會帶來不小的破壞。更何況,許多重要的難題如朝鮮半島局勢,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問題,都需要中美的共同參與。西班牙一句諺語說到:“旅行者啊,前頭沒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中美關系的未來之路何嘗不是如此呢?歷史無法提供答案,穿過“無知與狹隘的高墻”,才是中美關系的希望之路?!?/p>
(作者是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