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曾經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討論,網友們紛紛曝光自己的童年經歷加以佐證。
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是一場網絡自嘲,卻有非常多的年輕人表示當父母責任太重大,讓他們未生育就已經充滿了焦慮。而已經當上父母的人也認為養育孩子充滿了不確定性,困難重重。
教育焦慮,似乎成為了每一個為人父母者的頑疾。競爭激烈,學校課業壓力大……形形色色的現實問題,讓家長們避無可避。
但為何有的父母就能那么氣定神閑,有的父母卻焦躁得似熱鍋上的螞蟻?究竟如何化解孩子教育帶來的壓力呢?家長需要學會“自救”。
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忽視每個孩子天生的差異,理性的家長應該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優秀,并以鼓勵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每一點變化。這是孩子成長的陽光雨露,有了它的滋潤,孩子才會越來越好,家長自身的焦慮情緒自然也能“降溫”。
世間的事情,從來不是一勞永逸和一成不變的,孩子今天的成績,并不代表他的未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落后不是永遠。智慧的父母善于發現孩子的長項并通過合適的途徑幫他們揚長避短。以悲觀的視角看孩子,無異于自己找不痛快;著眼于孩子的長處,家長的心情也會愉悅。
與其規劃孩子的未來,不如激發他們內在的主動性,使之發自內心、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做事。父母所規劃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而偏離了父母設計的“完美”路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人生暗淡無光。有時候,有心栽花,花不一定開,無意插柳,柳卻有可能成蔭。如果父母執著地設計孩子的人生,很可能是自尋煩惱。
另一方面,從社會大環境看,家長的教育焦慮,與當前優質教學資源不足和相對單一的招生考試制度相關,為了讓孩子分數過硬,家長們不得不利用一切時間拼命為孩子“加碼”。當然,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力度,讓家長們從容地為孩子選擇教育路徑;就業、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改革也應跟上,解除后顧之憂。
陶行知曾說過:“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指的是平常人,平常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有平和的心態,正常、快樂地成長,這才應該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