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薇弘

摘要:《第一二胡狂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教授于80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此曲的創作結合了西方“狂想曲”和中國云南地區少數民歌體裁,其出現開創了二胡創作的新領域,推動了二胡藝術的發展。筆者通過分析《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演奏處理等,探究《第一二胡狂想曲》對于現代二胡藝術發展的貢獻。
關鍵詞:《第一二胡狂想曲》? ?創作背景分析? ?結構與處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11-03
《第一二胡狂想曲》(以下簡稱《一狂》)為王建民先生創作的首部狂想曲,該曲推出之初,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品獲文化部、廣電部和中國音協聯合舉辦的第六屆全國作品(器樂獨奏、重奏)比賽二等獎(一等獎空缺),2002年文化部首屆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二胡專業曲等,直至今日仍舊出現在各專業的藝術表演與教學之中。為何當時能夠誕生《一狂》這樣優秀的作品,且多年以來一直廣受關注?
一、樂曲《第一二胡狂想曲》創作背景分析
(一)客觀因素
1.歷史背景
筆者分析了當時時代背景得知,20世紀80年代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浪潮席卷中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此前毛澤東的《講話》為文藝工作者指明道路,在一定程度確定了文藝服務于政治的命運,促進了文藝的發展,但后來隨著十年文革的到來,中國的文藝處于停滯發展階段。
2.政治背景
在文革結束后,國家開始撥亂反正,糾正文革時期的錯誤,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論斷。1979年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以及《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此后,藝術不再依附于政治,也是由于這次討論中,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大大解放,作曲家們也開始更多關注自己的意愿,因此寫作的作品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服務于政治。
3.經濟背景
隨著國家經濟由計劃經濟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社會生產力也在慢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開始慢慢的關注精神生活,音樂逐漸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音樂的發展。
4.文化背景
國家召開座談會,總結建國后30年藝術工作的得失,文藝工作者結合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積極接受外來文化。除此之外,國家積極進行學科建設,引進西方學科體系,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很多國人開始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性比賽。
(二)主觀因素
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作曲技術傳入中國,一群國內作曲家運用西方作曲技法,改革創新中國傳統音樂創作技巧,以譚盾、葉小剛為主的代表,在高校作曲系內建立了學習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的“新浪潮”。他們留學國外,學習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回國后,他們在各大學術論壇、期刊雜志上發表自己的創作與留學期間的學習心得,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1988年,南京藝術學院的大四畢業生鄧建棟,委托當時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為他創作一首有特點的二胡作品來作為他畢業音樂會演奏曲目。那時王建民先生剛從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回來不久,加之其多年前曾在無錫藝校系統學習器樂演奏,在這期間他的角色從學員到演奏者到創作者再到教師,經歷了文革與改革開放的歷練,此外受“新潮派”的影響,經過半年時間的思考與創作,樂曲《第一二胡狂想曲》應運而生。
二、《第一二胡狂想曲》結構與處理分析
該作品雖然是一首無標題音樂,但是卻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結合云貴地區少數民族風格的同時運用西方“狂想曲”(為多段體)這一體裁形式,使其兩中元素迸發出獨特的火花,樂曲的整體結構是帶省略性再現的復三部曲式。
如上圖所示,從g段開始,一直到樂曲結尾為非典型的回旋曲式,其主題一直在不斷的變異。該樂曲的素材使用的是云貴地區民歌,聽到其中旋律就會想到傣族孔雀舞、苗族飛歌、白族的舞曲等,給聽眾展現了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美麗的風景以及當地邊寨樸實的民風,表達了作者對那方水土的熱愛與向往之情。作者在節奏創作方面不僅運用了變拍子,還運用了復合拍子,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六拍子、七拍子的交替,這些節奏的變化都表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曲的創作中,作者只是將民歌元素融入創作當中卻并未引用任何的民間曲調,作者的這種創作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傳統創作模式,但又很好的發揚了二胡旋律性強的優勢。
(一)寧靜朦朧的引子
在清晨寂靜的原始森林里,萬物復蘇,此時在伴奏的一組音塊之后,二胡在高把的泛音“A”中開始了,接著,二胡在超高音域演奏了一串連續且自由的裝飾音,好似成群的鳥兒在空中自由的飛翔。而在引子的結尾一長段和弦,則讓人感覺置身林間小溪,溪水潺潺曲折蜿蜒……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引子部分描述的是寧靜深邃的原始森林,所以演奏者在拉奏此段須注意氣息的運用。由于二胡的構造使得二胡的音量隨著把位的增高而逐漸衰減,所以,尤其是在演奏高音域的地方時很容易出現噪音,這就要求在平時練習過程中須多多注意右手持弓狀態,只有右手保持輕松良好的持弓狀態才能演奏出輕盈,靈動、清晰的音色。
(二)多姿多彩的主題
第一段Andante(行板),二胡在低音6/8拍伴奏織體的伴奏下,徐徐地奏出了優美的主題,此段演奏需要注意運弓順暢,減少換弓痕跡,左手揉弦的處理輕柔,在恰當的位置可使用遲到揉弦。
在隨后進入歡快活潑的piu mosso(稍快的),此段樂曲主要以3/8拍和4/8拍交替進行,使聽眾仿佛置身于云南竹竿舞歡樂的氣氛之中,所以這要求在練習時要演奏的跳躍輕快,且注意對于泛音音位的準確把握。
在結束跳躍輕快的云南竹竿舞之后,樂曲接著帶我們進入了另一個唯美的音樂世界。樂曲進入了Adagio(緩慢的)另一主題,這段主題與上段風格完全不同,這段描寫的主要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皎潔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接著后面的一段泛音空靈而又活潑,引人入勝。因此,在練習中要注意對于泛音音準的把握,并注意左手的處理要輕柔,右手拉弓要略重于平時,演奏要流暢,情緒飽滿而有起伏感。
在上一段主題結束后,隨后的一段Moderato(中板)以及鋼琴演奏Allegretto(小快板)在樂曲當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段樂曲在演奏時可以做一個慢起漸快的處理,但在演奏時要避免拖沓,在樂曲的散板部分要注意速度的變化以及力度處理,做到收放自如。由此引出一段“自由地”則形象地描寫了男女對答的場面。
之后就到了全曲的一段具有舞蹈性樂段Allegro con brio(有活力的快板)處,描繪了一群男子手持狩獵武器,身穿獸皮和姑娘們圍在篝火旁舞蹈。這需要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運弓飽滿有力,但在快弓處又要注意輕盈活潑,在處理切分音時注意將重音放在第二個音。在樂曲的第二部分主題明顯寬廣,這需要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運弓要飽滿,且注意樂段對比。第三部分則運用了不同調性演奏的主題材料,其中還運用了新的定弦bA調(#4 #1)。第四部分則運用了琴弓敲擊琴筒和撥弦來模仿竹竿舞中竹竿敲擊的旋律。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演奏的節奏時值要準確,特別是第六部分拍子的頻繁變化,由之前的4/4轉6/8轉5/8轉4/8轉3/8再轉2/8的復雜變化,就要求在演奏過程中注意節奏及重音的變化。隨著節奏的不斷變化,音樂效果也是越來越緊張熱烈,將樂段推向高潮。
(三)扣人心弦的結尾
最后,隨之進入全曲的再現樂段,但這段再現部分并沒有在二胡的演奏中出現,而是交給了伴奏聲部。此段二胡的旋律線十分寬廣和伴奏相互配合,給人帶來一種聽覺的震撼,當這種震撼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二胡開始呈現出華彩部分,其由三音列琶音使得旋律線條連綿起伏,最后結束在三個撥弦上。在練習本段時,要求練習者準確演奏變化音的部分,在此基礎上結合節拍器由慢練開始一步一步練習,注意樂曲的力度處理。
三、《第一二胡狂想曲》對現代二胡藝術的貢獻
(一)拓寬二胡的表現力
《一狂》誕生前,中國的作品多以標題性音樂為主,而二胡的作品也多是以反映百姓生活的中小型作品,所以此類樂曲在二胡技巧和技法的運用上相對保守,并沒有太大創新。然而,此段時期還是有很多受人喜愛的作品,如:朱昌耀的《江南春色》、陳耀星的《陜北抒懷》等,而《一狂》的出現,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使用無標題音樂來構思全曲,在樂曲中大量運用現代二胡演奏技巧。至此,二胡不僅可以夠演奏傳統樂曲,還能演奏帶有現代色彩的新型創作曲目。
(二)為現代二胡曲的創作開辟新道路
二胡演奏藝術自20世紀初劉天華先生創作了第一首二胡獨奏曲開始,已經走過近百年歷史,其中出現了許多里程碑式的人物,如:劉天華、劉文金、王建民等。作為新一代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創作的狂想曲系列大膽運用現代的作曲技法和傳統的民歌素材相結合,無疑是對于傳統作曲技法的突破。在他的狂想曲作品中既沒有局限于傳統作曲技法的條條框框,也沒有一味追求西方作曲技巧,而是開辟了一條現代二胡曲創作新道路。
王建民二胡系列狂想曲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二胡藝術的發展,因此筆者意識到,無論何種藝術,想要受到大眾的接受,必須要不斷創新,才會使得二胡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出現多元化發展,同一時期的優秀現代二胡作品如王建民《天山風情》、關乃忠的《第一二胡協奏曲》等極大的推動了二胡藝術的發展。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后會出現更多類似于《一狂》這樣的作品,而我國民樂事業也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孫凰.談王建民的二胡狂想[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2]汝藝.論王建民的二胡作品對二胡藝術發展的意義[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3]吳曉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藝術生產理論評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鄧建棟.偏離與回歸的完美統一——談《第一二胡狂想曲》及其演奏[J].人民音樂,2003,(02).
[5]劉長福.劉長福講二胡曲(五)《第一二胡狂想曲》的演奏要領[J].樂器,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