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要:近幾年,國內歐美流行樂迷群越來越多,Billboard、英國UK榜、iTunes榜等歐美音樂排行榜相繼入駐了國內的流媒體平臺,足以可見歐美音樂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21世紀初時的日韓文化入侵,歐美音樂在國內發展的起步較早,90年代中期開始,索尼(Sony)、華納、環球、BMG和百代唱片等主流唱片公司相繼進駐中國大陸音樂市場。這些海外公司將很多優秀的歐美音樂人的專輯作品以引進版的形式傳入國內,帶動了歐美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再加上后來中國娛樂媒介不斷更迭,使得歐美音樂在中國積累了一部分堅實的粉絲基礎。學者Annabelle Lee提出,傳統的唱片產業正在利用社交媒體作為營銷手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交媒體信息對于提升他們的職業前景也有所幫助。[1]社交論壇的誕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交互局面,用戶可以通過論壇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媒體信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為粉絲的聚合提供了基礎,粉絲俱樂部形式的粉絲社區開始大量涌現,在國內逐漸形成歐美流行樂迷群。
關鍵詞:歐美主流流行樂迷群? ?中國社交媒體? ?創造性參與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175-02
一、中國歐美流行樂迷群的形成
“迷(fans)”一詞最早產生于維多利亞時代,學者Joli Jenson所理解的“迷”是指“在機場瞥見搖滾明星的尖叫哭泣的青少年,或者在足球比賽中瘋狂咆哮的體育迷騷亂”。“迷”一詞尤其來源于“狂熱者”一詞,意指非理性的瘋狂暴民。[2]由于當時沒有先進的媒介技術,粉絲表達喜愛的方式也非常單一,關于粉絲的文學作品中充斥著脫軌的畫面,因此大多數人對于粉絲都有刻板印象,他們被認為是一群潛在的狂熱者。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新媒介技術的發展,網絡傳播為“迷”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平臺,各個國家的迷文化也悄然興起。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的偷獵者》中認為“迷不僅僅是某個節目的有規律的收看者,還要將收看電視轉化為某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將關于節目內容的感受與想法和朋友分享,加入一個有著共同興趣的迷結成的社區”。[3]隨著主流跨國唱片公司在亞洲各個國家建立分部,對美國流行音樂進行推廣。中國也開始出現大批美國流行樂迷,美國流行音樂跨越國土一舉成為了全世界的音樂娛樂風向標。
二、新媒介環境下融合文化與粉絲文化
在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后,中國的這一部分迷群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能夠更主動和有創造力的消費或者免費聆聽美國流行音樂。學者亨利詹金斯在他的著作《融合文化》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參與式文化。根據作者的說法,參與式文化是指媒體消費者選擇與媒體官員互動,而不是僅僅接受他們發布的內容,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動現象。[4]隨著越來越多社交媒體的出現讓受眾可以在虛擬網絡空間里面創造特定的價值和意義,普通大眾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擴散性特點增強自己傳播信息的能力,它能夠更加主動的讓迷群參與信息的發布、生產以及隨后的互動。筆者要研究的是,中國的歐美流行樂迷如何在這種參與式文化中發揮創造性。
早在互聯網成為廣泛使用的媒介之前,粉絲社區就出現在網上了。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樂迷運營的Usenet群組應運而生,從那時起,在線粉絲社區數量的增長規模遠遠超出了互聯網早期的預期。[5]社交媒體不僅吸引用戶參與和互動,也創造和分享內容。網絡粉絲社群提供了一種媒介和一個論壇來進行一種持續的在明星和粉絲之間的互動,以及粉絲群體之間彼此信息的交換。如在國內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中粉絲開設的關于歐美流行音樂的貼吧就有600多個,在微博粉絲們自發建立了各個歐美流行樂歌手的中國粉絲官方應援站,中國的美國流行樂迷群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彼此之間的信息置換(如購買原版專輯的網絡鏈接、粉絲見面會的地點、演出信息、甚至明星私生活中的街拍等),有時甚至是優于媒體的第一手資料。
三、中國樂迷在美國流行樂推廣中的參與式行為
以前的互聯網時代和現在的不同之處在于讓一個人通過視覺化的方式讓粉絲們參與到批評和討論音樂的過程中。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粉絲除了可以親自向其他粉絲表達意見外,還可以寫一篇樂評,并將其發送給粉絲雜志或音樂雜志(當代歌壇、Hit輕音樂、音樂天堂等),但除非是專業樂評人或記者撰寫否則很少會被發布。以前僅限于專業人士,而現在可以由粉絲進行的活動范圍得以擴大。例如,購買喜歡的音樂人演唱會門票;在豆瓣等社交平臺撰寫樂評,并且所有粉絲都可以看到并參與討論;在流媒體平臺開設自己的互聯網電臺;以及創建自己的播放列表并分享給其他粉絲。還有一些粉絲會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對喜歡的歌手的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混音、搞怪MV的拍攝、歌手影像混剪),并發布在互聯網中。筆者認為新媒體中的參與式文化景觀無處不在。粉絲可以在線參與一些基本活動,包括寫評論和博客,為眾多的音樂門戶網站做貢獻;編輯百度百科;在中國的各大門戶網站、博客、論壇上發表評論;在各種p2p網絡和托管服務上共享音樂文件;在流媒體平臺上分享粉絲自己創建的播放列表等。
四、中國樂迷在美國流行樂推廣中的價值共創
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粉絲還可以作為共同創造者,參與到更具創造性的任務中。學者科爾提出了“消費”和“價值共創”(共同創造獨特和共同創造體驗)的兩個概念,這里的“消費”是用來描述個人同時從事生產和消費,而不是專注于其中一種。一般被用來分析音樂人和粉絲之間的關系。[6]例如由于一些歐美歌手的英文名字拗口難念,中國的美國流行樂粉絲便會為喜愛的明星起一個順口好記的昵稱,對于國人來說,中文昵稱比起拗口難讀的英文名更容易讓人記住,從某種程度來說,粉絲通過歌手的作品特征或者外形特征甚至是名字的讀音起昵稱的方式會讓更多人了解歐美歌手,起到了推廣的作用。而這些歌手在知曉中國粉絲為自己起的昵稱時,會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通過自己的官方賬號對粉絲做出回應。學者Prahalad指出,價值共創正在將市場轉變成一個消費者、企業、消費者社區和互聯網之間可以進行對話的論壇。在2015年夏天,美國當紅樂隊Maroon 5(魔力紅樂隊)發行了單曲This Summer's Gonna Hurt Like a Motherfucker,隨后發行公司環球唱片與音悅臺(以高清MV為主的娛樂視頻網站)聯合發起了粉絲創意拍攝MV的活動,活動發起后在截止時間內收到了上百個視頻投稿,最終選出了三個視頻投放在音悅臺首頁中,音樂主題與季節相對應,再加上粉絲的創意拍攝,視頻播放量最高竟然達到了226262次。這可以視為粉絲參與到歌手音樂作品推廣過程中,實現價值共同創造的一個成功案例。
五、結語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歐美主流流行樂迷群在中國社交媒體中的創造性參與,亨利詹金斯指出將參與式文化作為概念來研究,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迷群和生產者之間復雜性的關系,粉絲利用新興媒體,可能會成為音樂人推廣的共同創造者、藝術合作的參與者。[7]從理論上講,所有這些角色都可以同時扮演,社交媒體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改變了迷群與音樂人的關系,音樂人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工具與粉絲進行交流,粉絲也可以建立社群相互交換共享信息,或者直接參與到音樂人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從而實現價值的雙向轉移,并且在這期間不需要唱片公司的介入。
在未來,我們肯定能看到中國的粉絲與音樂人之間的新關系,比如作為利益相關者,向音樂人的作品進行投資,再從這首作品的同步授權中獲得利潤。在實踐中,這意味著一旦歌曲被用在成電影、視頻、電視節目、商業廣告等形式中,這些粉絲作為投資者就會得到他們應得的利益,這可以被看作是音樂人和粉絲關系的一種根本性改變。“人們正在與音樂、藝術家以及他們圍繞發行所建立的社群形成真正的聯系。音樂一直是一種高度參與性的藝術形式——我們正試圖以新的方式加以利用”[8]。
參考文獻:
[1]Annabelle Lee.Social Media and the Early Music Industry .Early Music Performer, 2016,(39):18-25.
[2][6]Hiesun Cecilia Suhr. Understanding the Hegemonic Struggle between Mainstream Vs. Independent Forces: The Music Industry and Musicians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ociety,2012,7(06):123-136.
[3][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鄭熙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Patryk Galuszka.New Economy of Fandom.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2015,(38).
[7]Henry Jenkins.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New York,1992.
[8]The berge,Paul.“Everyday Fandom: Fan Clubs, Blogging, and the Quotidian Rhythms of the Internet.”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