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曾是耶魯大學棒球隊的隊長,奧巴馬曾率領所在高中的籃球隊贏得夏威夷州冠軍,普京是俄羅斯圣彼得堡市的柔道冠軍,就連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大學期間也曾擔任校橄欖球隊的主力……作為著名領導人,他們不僅擁有睿智的大腦,也具備強健的體魄。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約翰·瑞迪(John Ratey)歷經二十余年,終于揭開了運動、大腦、心理健康之間的神秘聯系。他表示,四肢發達的人,頭腦并不簡單,因為鍛煉身體的同時,大腦也能得到鍛煉,運動可以改造大腦!
人腦由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神經元之間通過樹狀分支上的“葉片”,即突觸結構相互接觸而建立連接,以傳遞錯綜復雜的信息。約翰·瑞迪的研究表明,運動能夠完善人的思維模式,從“警覺力、注意力、驅動力”三個層面提高學習能力。
想必諸多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心情郁結的時候,到外面跑一會兒步,精神就能重新振作起來,不會再受此前煩惱的事情所影響。
運動之所以能夠改善情緒,調節和優化大腦功能,其中的秘訣就在于運動提高了神經遞質的水平,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和其他化學物質之間達到平衡。
對于孩子們來說,運動還會促進他們腦內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大幅度增長。運動承擔了為大腦“施肥”的作用,吸收養分的腦細胞連結在運動的影響下變得枝繁葉茂,大腦就可以逐步發育“長大”。
既然連接神經元的突觸具有可塑性,那么神經元本身呢?上世紀末,科學家證明了神經元就像身體其他細胞一樣,可以分裂和增殖,實現“神經新生”。其中,成體哺乳動物腦內的海馬區域終身擁有神經元干細胞,運動可以激發海馬體的干細胞分化成新的神經細胞。經過解剖和對比研究,科學家又發現保持運動的老鼠腦中海馬體內新干細胞的數量,是不運動的老鼠的兩倍!
“神經新生”被認為是腦科學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而運動能夠誘發“神經新生”,繼而為大腦制造出“替換零件”(新的神經元細胞)。
運動能夠完善人的思維模式,從“警覺力、注意力和驅動力”三個層面提高學習能力。
那么重塑大腦,什么樣的運動最有效?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內珀維爾中央高中,早晨7點10分,高中生就要在熱身后進行1600米長跑。因為開展運動的時間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這節體育課又被稱為“零點體育課”。
“零點體育課”顛覆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傳統打分標準,提出“盡全比跑得快更重要”的全新評價理念。內珀維爾中央高中向所有學生發放了心率表,要求運動時必須佩戴,根據到終點時顯示的心率數據進行成績判斷。
在每四年舉辦一次的TIMSS測試(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發起和組織的評測,是國際上衡量學生數學和科學水平的標桿)中,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學生分別在科學和數學領域取得了世界第一和第六的佳績;而全美高中生科學和數學的平均成績在國際上僅僅排名第18位和第19位。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學業成績明顯超越其他學校。
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零點體育課”至少給人們帶來了兩點啟示:
2007年德國科學家發現,和運動前相比,人們在運動后學習詞匯的速度提高了20%。
研究表明,運動優化大腦的作用主要發生在運動后。因為一且運動結束,血液幾乎立刻會回流至大腦,這時如果處理較為復雜或需要大量分析的事務,往往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維也更敏銳。科學家指出,單次運動對大腦提供的最佳收益時效為運動后1~1.5小時,而這個增益效果能持續至少6周。
再結合“零點體育課”來看,這堂體育課能為孩子們一整天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向大腦提供學習所需的最佳工具一神經元干細胞。隨后的文化課學習,則可以刺激并促使新生的神圣細胞連接到神經網絡中,讓這批“新生力量”正式成為腦回路大家庭中的一員。也正因為此,“零點體育課”又被稱為“學習準備型體育課”
事實上,在非競技健身運動中,對運動效果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有沒有“真正”動起來,而不是簡單地由速率決定。
那么,多大的運動量才算是“真正”動起來呢?醫學界對此尚無定論。不過,多項研究成果顯示,有氧運動顯然是最靠譜的選擇: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周應進行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在有氧運動中,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重要標準。學界普遍認為“最大心率=220-實際年齡”,依靠最大心率可將運動強度劃分為三檔:
低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的55%~65%,常見運動有步行;
中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的65%~75%,常見運動有慢跑;
高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的75%~90%,常見運動有快跑。
此外,在具體的運動項目上,有氧運動和復雜運動分別會對大腦產生不同的有益影響。因而除了跑步,父母們還可以指導孩子開展瑜伽、太極,或是杠鈴訓練等多項運動,以實現作用互補。
今年年初,《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3~6歲兒童運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相繼發布,進一步為兒童的運動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方向,這兩份由中國醫學、教育、體育界等多位專家精心編撰的權威文件指出,兒童和青少年每日應保持至少6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增強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動。
《指南》還指出,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危害是獨立于身體活動的。換句話說就是,即便孩子達到每天推薦的6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量,如果存在久坐行為,依然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重視,體育運動也不應該成為家庭教育中的“盲點”。兒童時期是人類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對未來的身體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將成為孩子們這一生最大的財富。
——摘自“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