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旦雨
韓國作者樸善娥的《最好的教養在路上》,記載了作者辭掉工作帶著7歲的女兒在英國、土耳其、希臘、埃及和德國旅游80天的所見所聞。這是一本很美的書,母親帶著女兒旅行,每一次際遇就是一次歷練,每一次歷練都i心靈起航。
研學就是這樣一種存在,讓你真實地去觸摸這個世界,在旅行中得以學習思考,去品嘗各個地域的美食;去看各地的特色建筑;去體會不同的宗教現場,了解不同的信仰;去聽不同的方言,感受著不同的氣候,甚至是空氣中彌漫著不同的味道。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學習也不僅僅只有一種方式。研學旅行便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后思索回顧。”
當下,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建立以及培養學生對世界多元化的認知,青少年時代是人生中尋找自我、建立自信、培養獨立人格的黃金時期。研學,不僅能培養青少年學習其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還能開闊眼界和拓展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寬容精神,增進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尊重,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本民族和本士的文化與歷史傳統。
就國內研學熱門地點來說,線路大致分為兩種:文化古都和紅色經典。南京、西安、無錫以及江南一帶,是學校們青睞的文化古都勝地;西柏坡、長沙橘子洲則是紅色經典路線的標桿性地點。這些熱門勝地的教育體系架構已經很成熟,既有歷史傳承文化的寄托,還有與當代文化的融合,這對于“90后”“00后”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
拿揚州來說,位于揚州西北部的瘦西湖是不容錯過的研學打卡點之一,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清代乾隆時期盛極一時。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在書本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景色全部納入眼底,古代詩詞韻味的主體與揚州的新潮流相結合,孩子們對于詩詞的理解更加的清晰立體,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不再單單是語文課本里的一句詩詞,而是包涵無盡詩意和美麗的真實場景。
“吃貨”盛行的年代,看著課本中的課文語句就能流出口水,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曾寫道:“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北宋詞人秦少游把高郵咸鴨蛋送給他敬仰的老師蘇東坡。大文學家袁枚說:“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多油。
其實在研學中,地方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美食中感受文化,將課本網絡上平面資料拿到現實中進行比對體驗,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們感受一座城市的氣息,接受城市文化的多元。
研學,在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是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圣經中記載的東方五學士,祝賀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游歷,都透露出古代東西方游學交流中,所蘊涵的豐富信息。
打通歷史,融合不同文明過程,通過研學可以在國內和國際、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融合點。不觀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所謂研學,是外出旅游學習,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不同,所以在游學方面所追求的也各有差異,像北歐一些國家,研學更注重對孩子獨立能力的鍛煉;英國、德國的貴族子弟到法國和意大利求學的“漫游式修學旅游”,“學”至少要占到40%的比例,而且“玩”的設計也需要和學習內容相關,這樣才能達到游中學、學中游的效果,這也可以視為近代修學游的開端。
就美國而言,研學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美國的研學課程更注重的是打開孩子的眼界。比如跟亞洲的交換項目,實際上他們都很喜歡這種形式,他們可以把外面的孩子帶到美國來,同樣他們也可以把美國的孩子帶出去。通過這個活動,能夠打開美國孩子的眼界,讓他們去了解更多國家的環境文化,實際對他們來講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日本是亞洲最早推研學制度的國家,大概從明治時期開始。在日本,游學被稱為“修學旅行”,起源于1946年的這項活動是日本學校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發展至今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明文規定,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教育必須開展國內、國外的修學旅行,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視野、增長閱歷、增進交流、鍛煉意志、培養團隊精神。修學旅行作為非常重要的一環,已經被納入日本國民教育體系中。
隨著一代代的日本中小學生在修學旅行中接觸自然、感受文化、了解社會、體驗成長,修學旅行已經成為日式教育乃至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現在,已經成為日本全國小學、初中和高中(包括公立和私立)開展的國民性活動之一。在日本人之中,很少有人會說“沒有參加過修學旅行”。
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且聽風吟》中就有這樣一個細節:主人公回憶起在修學旅行中幫助女同學找到隱形眼鏡,女同學因而借給其一張珍貴唱片的往事。實際上,在日本大量的小說、名人傳記等文學作品以及影視、戲劇作品中,修學旅行都是經常出現的篇章和橋段。
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勁敵需要我們去消滅,它的名字,叫做“狹隘”。狹隘,會使一個國家閉關鎖國,使一個民族變得夜郎自大,會使一個人自以為是。而這些所導致的結果則是落后、狂妄、愚昧。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一是閱讀,二就是出去走走。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郵差。讀書,要學會思考,研學,也要深度體驗。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表;在法國,你也會預約了一位司機,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地跟你說別著急。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里和學校能體會到的。
研學,就是這么一個無法替代的成長課程。家長會發現在短時間內,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變,這就是研學的價值所在。“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游學是為讓我們的孩子也能擁有更多自我選擇的機會,未來的事業是他們自然的選擇。將來他若可以從容淡定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定會感謝年少時代有這樣的機會走出世界,走進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