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珵
摘要:悠久的寧古塔地區孕育了多彩的滿族舞蹈文化,在20世紀“舞蹈集成”工作的采編中,收錄了一批滿族瀕臨消亡的民間舞蹈,如“東海莽式”“拍水舞”“巴拉莽式”等,這些民間舞蹈的挖掘與整理豐富了當時弱小的滿族舞蹈形態以及民族文化的追根與覺醒。而事物的困境與繁榮都是相消相長,傳承與保護機制的建立是以深入民間的挖掘、整理、提煉、整合,進而編創滿族民間舞蹈“新語言”,讓滿族舞蹈綻放流姿!
關鍵詞:滿族舞蹈? ?傳承與保護? ?寧古塔
中圖分類號:J72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71-03
滿族民間舞蹈自先世肅慎就有史料記載“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說明東夷族群均能歌善舞,后來經歷了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這幾個族源發展階段,舞蹈形式開始出現轉變。歷史文獻記載的舞蹈也由最初的“喜飲酒歌舞”至“曲折多斗容”,再到“回旋宛轉”,最后融合進“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的莽式空齊之中。民間舞蹈也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展現“曼妙身姿”。
一、寧古塔滿族民間舞蹈鉤沉
滿族的民間舞蹈經歷幾千年的時光變換,在族源融合和轉化中相伴而生,流變不斷豐富與發展,沿著滿族的風俗與信仰充分體現著能歌善舞的民族氣質。
滿族的先世——“肅慎”他們在富饒的白山黑水間繁衍生息,信奉萬物有靈,被稱為東夷族群。《后漢書》記載“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說明東夷族系均是能歌善舞。《五經通義》載:“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史料指明了舞者所持的道具和樂舞的功能,即持矛舞助作物生長,由此可以看出,此舞帶有鮮明的巫術性質。此外,“曲折多斗容”也流傳了那時期的少數民族舞蹈矯健的身姿。
隋唐時期,滿族民間舞蹈得到迅猛發展,在《宋會要輯稿》中,較為清楚的留下了渤海國的民間舞蹈《踏錘》。“渤海俗,每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宛轉,號曰‘踏錘”。這是史料對這一民間舞蹈形式的記載,由此可知,《踏錘》是渤海國百姓在年末或是年初的時候舉行的舞蹈民俗活動,大家聚首一處歡樂歌舞。除此之外,渤海國歡快有趣的再現母女日常生活的民間舞蹈《拍水舞》也別具特色,這個舞蹈是由4個舞段組成,中間穿插了20多個動作,集中反映了母女之間的深厚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五代時,滿族名始見于女真,據《異域志》記載:“女真在鴨錄之陽,長北山之下,古肅慎氏之國也……其國之人皆以魚鹿之皮為衣,風俗好歌舞”以及《虜廷事實》中“酒酣,則賓主迭為歌舞以相夸尚”。都說明女真人能歌善舞。具體民間舞蹈形式有《臻蓬蓬》歌舞。《宣政雜錄》云:“宣和初,收復燕山歸朝,金民來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節而舞,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者”。從中可以看出“臻蓬蓬歌”是在鼓的伴奏下進行的舞蹈,除了《臻蓬蓬》歌舞以外,亦有舞曲《鷓鴣》和《薩滿舞》的流傳。
清朝時,滿族的民間舞蹈多以《莽式》之名載于史冊。“莽式”的漢字標記是從滿語“祃克式”音譯而成的,是舞蹈之意,《柳邊紀略》載“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式;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合之,謂之曰空齊”。記載了滿洲的民間家族舉辦宴會的場景。聚會至高潮時,男女主人相邀起舞,動作為:一手在額前,一手在背后,轉圈、擺勢而舞,圍坐的客人以空齊二字相合,表現出民間宴會的熱鬧場景,具有禮儀性質。史料中的“莽式”是對寧古塔地區的民間舞蹈形式的詳細描寫,可見本地的民風習俗是每逢新歲喜慶之時,男女老少聚集一處,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聚會作樂。
二、觀寧古塔地區傳承舞態
寧古塔作為滿族的故地,自古以來便歌舞之風濃郁,年節或是喜慶之時總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顯現。現可知流傳在寧古塔地區的民間舞蹈有以下幾種,它們或是歷史上本民族留存的,或是在民族交融中碰撞出的新的舞蹈形式,或是在歷史文字的追溯中演化編排出的新的舞蹈品種。總之,該地的民間舞蹈豐富了滿鄉舞韻,給予我們探索滿族舞蹈傳承與發展的一條新思路。
“莽式”是寧古塔地區流傳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分為“東海莽式”和“巴拉莽式”。“東海莽式”反映了滿族先民捕魚打獵、戰爭騎射的生活場景,舞蹈動作變化多端,是滿族舞蹈的基礎,由傅英仁先生傳承下來的舞蹈總歌訣,是此舞蹈的基本要領。其內容豐富多彩,將生活與歌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舞蹈總共分為九折十八式。“東海莽式”最初是源于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后來不斷在生活中發展、升華,最后以完整的舞蹈風貌展現于公眾眼前。“巴拉莽式”是由寧古塔地區巴拉人所演繹的舞蹈,“巴拉”一詞是滿語,漢語為不受管束的人,又稱為林中人,巴拉人生活方式保持較原始的狀態,所以也稱為“野人舞”。它是表現巴拉人愛情生活的集體舞蹈,動作大膽、火爆、現流傳在寧安縣的巴拉莽式是由傅英仁先生保存的手抄珍本排練而成。舞蹈分為5段,除了一些基本的表演者,還有一些青年人執火把助舞,熱鬧非凡。
“拍水舞”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舞蹈形式,是渤海國時期就流傳的民間舞蹈,舞蹈內容為母教女如何使用生活器具,述河邊嬉戲的生活場景。據傅英仁老先生口述:“此舞又名拍水茶茶妞,是金代就流傳在民間的一種小型舞蹈”。舞蹈分為四段,通過“橫影”“轉盆”等動作表現母教女日常生活的過程;通過“緊挑”“搭盼”等動作,表現女兒貪玩、俏皮的生活情趣;通過“探海”“慢步”等動作,表現學習的最后過程以及學成后在河邊踏水的景象及滿載而歸的喜悅心情。
表現滿族狩獵生活的“揚烈舞”為此地又一典型代表。“揚烈舞”是表現獵手們“獵熊的情景”,舞蹈由12人扮演,其中由8名男青年踩蹺駕竹馬扮獵人,4人扮熊,獵人騎的馬稱“禺馬”,全舞共分5段。現可知的“揚烈舞”與最早的傳統舞蹈已經不盡相同,舞蹈中已無妖獸,在20世紀傅英仁先生在寧安所見的“揚烈舞”也已簡化至“四騎二熊”了。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舞蹈的傳承也會“時移事易”,不斷流變。
古老的“秧歌”產生于中原地區,隨著歷史上民族的遷徙流傳至東北。寧古塔地區流傳的女真秧歌又稱“達子秧歌”(韃子秧歌),該舞是由“遼代官員”欺壓女真人民的故事演化而來,傳至現代已成為百姓的民俗活動。
薩滿教是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滿族人民在信仰宗教的同時,也產生了與之相關聯的民間舞蹈。“薩滿舞”作為與神通靈的媒介出現,是其祀神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寧古塔地區的薩滿祭祀尤其以關氏和楊氏最為出色,其中又以楊氏的“鷹神祭”最為精彩。跳鷹神時,較為隆重肅穆,舞步有平步和跨跳步,接鷹神的時候比較高亢,近似瘋狂,待鷹神附體之后,薩滿也進入迷狂、瘋癲的狀態。此外,該地還有“手鼓舞”的流傳,手鼓舞是從“薩滿舞”演化而來,它與祭祀內容沒有直接關系,屬于滿族民間的自娛性舞蹈,是典型脫胎于祭祀儀式中的舞蹈形式,用來表達人們對生活的歡愉之情。
三、傳承民族舞蹈——議滿風遺韻復興之機制
滿族民間舞蹈文化歷史悠久,寧古塔地區多類型的“舞目”也映射出滿族傳統文化的精神體現,傳承舞段里也多涉及了滿族的漁獵、宗教、娛樂生活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推進少數民族舞蹈的繁榮發展,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創編滿族舞蹈的活動,推出了一批精良的舞蹈成品,傳統的民間舞蹈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嬗變。“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滿族舞蹈《莽式空齊》,再現了古時“舉一袖于額,反一袖與背”的舞蹈特征,整個作品曲折婉轉、高矮盤旋,特點鮮明的滿族舞蹈形象,以優美矯健的姿態再現人前。隨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滿族舞劇《珍珠湖》登入大眾視野,它具有開拓性的歷史價值,在汲取滿族舞蹈元素時深入民間探索,把滿族舞蹈“九折十八式”動作形態摘取出,進行修改、加工、提高、修煉、潤色后創作出的成功作品,自此民間舞蹈的創作與傳播得到迅速的繁榮發展。
但事物都是在困境中求生存,滿族舞蹈的發展亦是如此,它依托于弘揚民族文化的深遠版圖,在綜合性的因素較量中找尋滿族民間舞蹈的立足點。以往代表滿族民間舞蹈典型的有“寸子步”“抹鬢”“行禮”等富含滿族特色、禮儀性的舞蹈形態,近年編排的滿族舞蹈也多是模仿與借鑒過去成功的舞臺作品,這種復刻性舞蹈形態所呈現的成果,缺少了創新意識,因此很難達到作品的突破,導致滿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舉步維艱。在民間舞蹈形態匱乏的狀態下,民族個性也缺少藝術魅力,加上各種編舞技法的混雜使用,使滿族舞蹈開始淡化自身的風格特色。如何挖掘寧古塔地區舞蹈形態傳承與保護當地民間舞蹈,成為當前找尋滿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真諦。
基于寧古塔地區滿族舞蹈紛繁多類,當地民間舞蹈的挖掘與再創作是保護民間舞蹈的重要手段。20世紀編創的滿族舞劇《珍珠湖》是典型代表,它以“九折十八式”為創作基礎,體現滿族風俗、信仰、神話、風貌的一部精美作品。這部舞劇的創編模式值得借鑒,但要注意借鑒以往成功經驗時,也要提升自我創新精神,深入民間的挖掘、整理、恢復、創新的過程要循環往復,只有深刻挖掘寧古塔地區的滿族舞蹈形態才能以創新的思維和審美經驗創作出更多精彩、成功的滿族舞蹈作品,充分做到借鑒以往,開創未來,在滿族民間舞蹈發展復興之路上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2011年國家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規范了傳承人的制度,使傳承人在法律的保護下更好的發揚民間藝術。在此項保障下,要求傳承者把握好民間舞蹈的基本元素,不僅要豐富與發展滿族舞蹈藝術原始風貌,更要與當代社會的審美意識相結合,通過舞蹈家的身體智慧和編導的巧思構想,宣傳滿族舞蹈文化的精髓之處。
寧古塔地區的滿族民間舞蹈“涓流匯海”,豐富多彩的“舞目”是當地繁榮民族藝術的精華縮影,期盼國家通過政策傾斜和經濟的扶持可以為寧安滿族民間舞蹈的未來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堅持傳承與保護滿族民間舞蹈,讓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審美情感、價值取向凝為一體,使滿族舞蹈藝術的明天可以更加輝煌燦爛!
參考文獻:
[1]張佳生.滿族文化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2]趙燦坤.寧古塔滿族談往錄[M].政協牡丹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內部發行,1992.
[3]紀蘭慰.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龐志陽.滿族舞蹈尋覓[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
[5]李松華.寧古塔滿族舞蹈述略[J].民族藝術,1990,(01).
[6]高明星,郁正民.滿族“東海莽式”樂舞文化尋根[J].藝術評論,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