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楠楠
摘要:包山楚簡的文化內涵極為廣泛,筆法簡單,中鋒行筆,用力均勻,略存古風,字勢傾斜,體態扁方,結體排疊綿密,呈現圓實沉郁之感,并且風格具有多樣性:粗曠豪邁,墨色濃重,結體方正;自由浪漫,纖巧柔媚,娟秀細膩;平易含蓄,神采爽朗,含蓄蘊藉等等。本篇論文主要說明了研究包山楚簡的時代背景,列舉出包山楚簡中的一些用筆的特點,進一步分析了包山楚簡的書法風格。
關鍵詞:包山楚簡? ?風格特征? ?章法
中圖分類號:J29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13-02
一、包山楚簡書法特色
根據我們對包山楚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先秦時期無紙張,書寫記錄多以竹片、木櫝、帛作為書寫承載實物,書寫時皆是左手持竹簡,右手用筆的方式進行。因木、竹尺寸所限,故此這種方式書寫對于書寫者書寫時將會有更高的要求,需以右手手腕為中心進行活動,而書寫者右手腕要在竹簡上保持相對固定,左右之間,動靜相宜,如此亦能表現出于書法之外的藝術美感。這樣的書寫方式與后世伏案而書的書法,無論是在整體風貌或是在點畫之間都會存在諸多差異。伏案而書,肩膀平直與案相平,故書寫時字勢多中正平和。但由于歷史社會條件的制約,包山楚簡字形多以扁方的形式出現,而且以左低右高的格局為主。這些都是與后代不同書寫方式和承載物之下形成的穩定且有別與其時代的藝術風格。書譜言:“篆貴婉而通”。包山楚簡文字是未被秦小篆統一之前的六國文字,其文字相對于后世通行的秦小篆字形奇崛而富有變化,加之書寫時多取橫勢和倚側之勢,所以更加凸顯出其輕盈飄逸的筆意,書寫時使用的先秦文字,其書風有粗服亂發與不計工拙之草創,亦有追求精致和飄逸兩種。所以包山楚簡的藝術風格也是具有多樣性與獨到性。在探討其藝術特色不能一言蔽之。對其進行藝術分析時應當注意其不同書風之間存在的固有差異,同樣不能忽視其因所處同一時代,歷史、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大體相近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本質上的共通點,當于異同之間來看藝術特點。
(一)用筆
1.起筆
包山楚簡其單個木條寬度均不超過一厘米,究其用筆而言多中鋒用筆,轉折之處會夾雜側鋒之勢,起筆之時或直接露鋒起筆,如“少”字,筆勢突顯而使人深感其流暢,頓筆后再行筆。頓筆重之處如“其”,其區別在于頓筆本身并不能完全算作為之中筆法,只是想與露鋒起筆的有一種變化,且多于無意之中為之,并沒有成為所有書家默認的書法規則,而是像“少”這樣字是側鋒起筆,行筆時則變為中鋒。便可以證明,在此時頓筆起筆與露鋒起筆只是一種由主觀審美傾向與當時社會條件制約下特殊的書寫方式兩方面相互參雜而形成導致的結果。
2.行筆
上言,包山楚簡寬不足一厘米,觀其實物用筆之意因過于微茫不易觀察體會,當得意于現代拍照技術,將微觀字形放大數倍在究其行筆,便顯得容易許多。楚篆當屬與篆書以大體系之中,仍然追求婉轉而流暢之意。行筆之中仍然以中鋒為主,但線條之中卻有變化,入筆勢輕行筆至線條中部逐漸加重,到達線條末端提筆露鋒而出,多有橄欖球之狀,墨聚于中部而向兩邊發散,強化字形動態變化與天真爛漫的藝術特色。其如梭狀之線條雖然不在少數,但如皆若此則會顯得平淡無華。
3.筆畫形態
筆畫形態在包山楚簡總也是極其豐富,總體以弧線居多,造成了一種柔而不媚之感,因其結字以扁方為主多橫勢,與用筆畫流暢相互補,故柔而不媚之意。有因其弧形各不相同,筆畫形態多似“梭”呈現出橄欖球之狀,故其呈現了爽利、平淡、稚拙、剛勁等風格。
(二)書風類型
1.率意而為
其起筆、行筆、收筆力度一貫到底,字形大小不一,輕重緩尤為強烈,一改文書中中和雅致之意一股雄壯的氣概勃然而出。體勢騰挪跳蕩,橫沖直撞,斬釘截鐵,率意恣肆,顯示出一種激蕩的豪情。撇捺自由舒展,無拘無束隨意書寫,粗服亂法,不計工拙,結體依照竹簡的寬窄之形狀變換字型的大小與結構,隨意而適,充分體現了書寫者的書寫時急促之狀態。多率性而為,書寫時用筆夸大橫畫,顯得粗壯濃重,同時在結體上,使同一方向上數筆互相平行。這種方向的一致性和橫畫的突出,產生強烈的整體感,于不規整之木條之上微微帶有統一之意,整飭美觀,饒有趣味。
2.娟秀細膩
包山楚簡的總體風格因其圓轉之用筆而形成的以弧形為主的線條,本身就呈現一種陰柔之美,加之扁方的結字特點,字字獨立且相互之間距離遠,字勢舒朗,空靈遼闊,前四列的筆畫相對細勁,中鋒用筆,用筆圓熟迅疾,乍一看就像是無窮無盡的纏繞,撇捺悠然自得,粗細停勻,線條飄拂,很是別致,根據書寫者的方便以及字組關系,字距各不相同,但并非致密排列,在整體書法風格之上體現出空疏淡遠的感覺。加之先秦文字的使用在氣息上給人一種高古淡雅之意。
3.平易含蓄
此作之中,整體線條相差不大,皆豐滿而不乏骨力之線條,線條弧形角度相比較更加小,導致整體字更加平正,其中輕重的得宜重之處可透風,疏之處不可走馬,有后代長沙馬王堆簡書于風格之上多有相似之處。中鋒用筆轉折處偶見側縫用筆擔任豐腴見古,繞有風趣。用筆或重按輕出,或輕入重收,隨意多變不激不歷,含蓄蘊藉,和穩安詳,顯示出平淡天真的意趣。行筆自由,筆畫疏疏落落,結體用筆都稚拙浪漫,趣味盎然。
(三)書法特色分析
其一,包山楚簡非一家一人所書,其書風于不同的簡牘之上大有區別,縱觀同一時期書風之下,墨跡與碑刻差距無如此之大者,同時期碑版書法,點畫平均線條平直且無變化,結體以瘦長為主刻蝕之意明顯,多于青銅器之上為銘文即為金文,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意味,墨跡之中筆勢連帶,俯仰向背,率性而為,碑版之中卻是整齊劃一,平直方正一絲不茍。根據楚簡的文字分布格局看,楚簡具有不同于春秋時期晉國盟書的特點,楚簡在書寫過程中對于筆法的使用更為靈活多樣,相比于盟書,竹簡的長度較長,左右狹窄,所以楚簡上寫字更能展示出字體之間在上下間距方面較為充足,左右則盡量撐開的特色。
其二,由于楚簡為地下挖掘而出,就埋地下,木條材質吸收水分將墨色暈染開來,形成聚集墨色之處,厚重且有層次質感,所幸地下環境隔絕氧氣使得木頭并未腐爛,其中仍有大部分完整保留下來,筆跡清晰之簡。在一幅完整的系列之中,墨暈染而形成的墨塊與其他清晰可見之筆畫形成獨立與字形結構之外的對比,為其增加了輕重聚散,精致細膩與不計工拙之間的對比,成為反映其率性而為之書風中不可或缺之點。
其三,包山楚簡中的字,書寫是呈現出長條形,但是整體看起來還是明顯具有橫寫的特點,后來直到漢代還保持這種特點。著名的漢碑體書法也可以看出與楚簡關系密切,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包山楚簡內容豐富,整體的章法構思巧妙,布局極盡變化,或舒展開闊,或騰挪跳蕩,或緊密相連。渾然天成,看似沒有規律可循,實際匠心獨具。
二、對包山楚簡的取法
第一,在取法包山楚簡時,筆法并不是完全照抄包山楚簡,而是要以楚簡的筆法為基礎,并糅合其他書體的藝術特點,側重于書法的自由性和流暢度。
第二,學習篆書雖然是以小篆為基礎,但在作為創作作品在藝術展覽中,卻都不是精工細描的小篆。楚簡帛書的出土,使我們對篆書的創作靈感煥然一新,新穎的書體樣式深深的打動了當代書家,所以在創作中力求表現自然揮灑的爛漫,追求豐富的變化,同時不拘泥于原型。
第三,楚簡在我國書法形成和演變的歷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山楚簡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各有特色,紀年明確,為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楚國乃至于其他國家的文字學、書法學和考古學等都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物質資料。在我們現當代的書法創作中,許多風格特征,都可以在包山楚簡中找到源頭,所以,包山楚簡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王祖龍.楚書法史(中國先秦區域文字書法的發展與演變)[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
[2]王曉光.秦簡牘書法研究[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3]劉俊坡.中國簡牘書法文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4]郭店楚墓竹簡(精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李學勤.簡帛軼籍與學術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6]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商承祚.戰國楚簡匯編[M].濟南:齊魯書社,1995.
[9]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10]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