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燁 吳俊
摘要:山水畫與詩詞最能體現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山水畫形成于魏晉時期,自隋唐開始獨立成科,至五代北宋已發展成熟。詞興起于隋唐至宋進入全盛時期。二者都注重意象的表達,以心物、時空合一等表現形式完成對生命的表達,本文結合宋代山水畫與宋詞的藝術特點,重點論述二者契合之處。
關鍵詞:院體山水? ?宋詞? ?意象
中圖分類號:J211.2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29-02
一、北宋畫、詞意象的淵源
“意象”這一概念最初見于哲學家的著作中,《周易·系辭傳》首次將“象”作為由言達意的中介,把“象”與“意”聯系起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文字無法將心中所感全部寫出來,語言也不能將全部的心意表達出來,而圣人會借助描繪客觀對象,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上面,這樣能更好抒發心意。
“意象”的審美功能最初被提及時都是與詩歌創作聯系在一起的?!蔼氄罩?,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首術,謀篇之大端”,意象被劉勰表述為心物關系,意思是說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通過觀察外物并發揮主觀想象,將外物孕育成特定的審美意象。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階級對文化需求主觀意識的覺醒產生群體性的文化自覺,使這一時期的典型的文學體裁——“詞”逐漸凸顯出階段性、時代性、社會性的特征。如江西詞派領袖晏殊的《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通過節令更替來思考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哲理;又如歐陽修《漁家傲》中“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鄉關空倚幕”,以柳絮喻云,將文中不能言的連綿鄉愁訴諸所營造的意象當中。
意象不僅與文學創作相結合,藝術功能異于詩歌的繪畫與意象也有著諸多聯系。宗炳在《畫山水序》中的“夫理絕予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內”,指出了繪畫既要對客觀對象做細致的刻畫,又不能丟失表現“象”外之意。謝赫在《古畫品錄》中也提到:“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鄙剿嬕浴耙庀蟆痹u析,最早見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評張璪作品:“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自宋代以后,意象成為賞析、品評山水畫的一個重要標準。由此,我們可以將“意象”理解為是在創作者情思作用下,在其心中萌生之象,是寄托著創作者主觀感情之物。
二、北宋畫、詞意象契合的表現形式
“意象”作為中國古典美學重要范疇之一,它是人的寄情之物,雖然極個人化,但又離不開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審美趣味、文化觀念等的影響。宋詞與北宋山水畫意象的契合正是源于這種關系、慣例和系統,意象的契合則直接指向詞、畫的內在本質。
(一)心物合一
北宋院體山水畫不僅注重摹寫自然,又要求畫家將自身“意”的認識通過具體的“象”表現出來,不拘泥于象而畫盡意在,依據這種“心物”關系使山水畫形成了一種超越性的特征。郭熙作為院體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著重對自然山水進行觀察,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和技法把這一切真實自然地表現出來,以此找到寄托自身思想情感的居所:“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故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此之謂不失其本意”,其作品《早春圖》通過生動描繪聳拔的山峰、盤曲的樹木以及浮動的煙云,以抑揚頓挫的線條和濃淡枯濕不同的墨色表現出虛實豐富的層次,傳遞出早春的氣息,其意綿延畫外。
宋詞意象相較于山水畫意象含蓄而又更加自由,沒有視覺上的限制,更能觸發聯想,但宋詞與北宋院體山水畫一樣講究意由象生,象由意達,以情感為中介,在審美理想支配下,通過文人“靈想所獨辟”而產生“象外之意”,意、象、情相互碰撞而生成。例如在宋詞中,有關于秋意象運用一般規律是大量的“男士悲秋”“江南一雁橫秋水。嘆咫尺、斷行千里”出自黃庭堅《留春令》,這極好地詮釋了秋意象中的人心感物,心悲涼則秋充滿著悲意,心愁秋亦如此;北宋院體山水畫家趙令穰所作《秋塘圖》則是這首詞的視覺呈現,其繪制的江村、集雁、小湖、煙樹,無一不是體現荒遠悲秋的意象。當然宋代詞人也深知心物關系才是任何一種意象選擇的根本因素,因此在宋詞中的對秋意象的表述除了“悲”之外,也隨處可見“喜”氣,如晏幾道《鷓鴣天》中:“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彼驯铩⒌歉摺讶说鹊葌鹘y的題材和寫法統統拋卻,構建新的意象:柳葉凋零是愁眉淡了,黃花盛開是笑顏開了;同為畫家和詞人的王詵所作《溪山秋霽圖》,則是一片秋日雨過天晴后郊野的清麗風光,營造了人、山水、樹石都十分輕松、平和的氛圍??梢哉f,意象從不是固態不變的,而是與創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關。
(二)時空合一
中國古代將詩詞、書畫看成是心志的表現,講求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宋詞與北宋院體山水畫在意象的表達上也都遵循著相同的規律,不是被動地接受和記錄事物的印象,而是構造性的,在表現空間和時間上也有著較大的自由度。即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意象,需要突破時空的界限,廣泛地吸收有利于審美要求的各種元素,這恰是中國人以“時”統領空間萬物的藝術統攝實踐。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有幾段話做了極好的概括:“中國詩人、畫家確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宇宙,而躍入大自然的節奏里去‘游心太玄”。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而這觀照法表現在我們的詩畫中,構成我們詩畫中空間意識的特質。范寬于陜西華山、終南山等處“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荊浩畫太行山“因驚其異,遍而賞之”,這些畫作都是畫家在長期的深入觀察后,通過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突破時空將各種意象重新構造而創作出的,合乎自然之理又不是純粹再現自然。在宋詞創作中也不乏體現中國時空合一藝術精神的具體表征,柳永的“香靨融春雪,翠鬢亸秋煙”是春、秋意象在主題意蘊旨歸下的相伴而行,王安石的“彩舟云淡,星河鷺起”再到“寒煙衰草凝綠”則是時空交錯、今昔對比,以水、陸、空意象所勾勒出雄渾與蒼涼。因此,一首詞一幅畫不是依靠單個的意象完成的,必須打破時空限制使意象與意象間產生關系,并向一個主題意蘊歸趨?!耙狻笔秦灤┯谑冀K的核心,它是流動性的,聯合后的意象群更能體現創作者最深層次的情感與思想流露。
(三)生命的表達
對“意象”的追求是宋詞與北宋院體山水畫共通的藝術訴求,然而對于兩者而言意象的表達并非到此為止,其最終的目的是要追求深遠的意義,這種前文所提及以“意”為旨歸必然帶來一種超越性的深層意味。宋詞與北宋院體山水畫繼承著中國藝術追求“韻外之致”的抒情傳統,其意象群中潛藏著的深層意識,無疑是創作者涌動著的生命節律。北宋院體山水畫是將人真正融入自然之中,在凝神寂照的體驗之后借筆墨畫境表現意象,在描繪自然的同時重在追求畫境之外的“味外之旨”,進而實現對宇宙、人生的感悟。宋詞亦是通過觀照自然,在活潑的心靈飛躍中進行最深沉的思考,實景化而為虛境,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對宇宙、社會、生命關系的深層思考?!耙淮L月,會須歸去老漁樵”,柳永感同社會現實坎坷,仕途困頓轉而寄情山水,詞中亦充滿著悲的意識。“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則將自己對悲歡離合的深切體會和人生意義的感悟藉由月亮傳達在字里行間。北宋院體山水雖是以工整細膩、細節繁復見長,但也充斥著畫家對生命的感悟,彰顯了人對自然、天地的敬畏,如燕文貴《溪山觀樓圖》、許道寧《關山密雪圖》等,或千巖萬壑、盤桓艱險,或陂陀縱橫、白雪層層,都是生途多艱,生命唯苦的意象表達,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贊美波瀾壯闊又百轉千回的人生酣暢之情。因此,宋詞與北宋院體山水畫意象的契合的根本源自對人類生命的表達,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歸根結底,在于人的性靈中。
參考文獻:
[1]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