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祎琳
摘要:蘇州園林借用中國山水畫的方式將其微縮成一方天地,使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不斷延續和擴展。一是蘇州園林在空間布局經營上利用了“三遠法”和山水畫中常見的對比關系來烘托意境;二是蘇州園林通過種植物賦予人文涵義,以此借景抒情;三是利用古詩文中的內容、意境來提款命名蘇州園林及其景物,讓文字中的意境自動過渡到蘇州園林中。
關鍵詞:意境? ?傳遞? ?情? ?物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57-02
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建筑雕塑,都講究意境的闡述與描繪,很多學者對意境的剖析會上升到哲學高度,這和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息息相關,推衍出中國文化理念的厚重文化歷史底蘊。正是有了這數千年的文化背景作支撐,所以意境在各種藝術種類和表達形式中都是相通的。蘇州園林建筑使中國山水畫平面式的人文情懷不再僅局限于絹帛紙本上,而是以一種天人合一的態度全面的闡述了中國美學,即天地萬物都是遵循自然的法則,自然是萬物運行之本。蘇州園林以典雅、精致、樸素而舉世聞名,同其他園林相比,其藝術造詣更加深厚,意境綿延悠長,將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之美作為蘇州園林造園的創作思想,賦予蘇州園林獨特的意境氛圍。
蘇州園林是文人園,文人自古崇尚自然之美。蘇州園林是山水畫意境空間化的產物,造園者將山水畫中的意境搬入園林,將對自然山水的美好期盼和憧憬寄托到園林之中。中國山水畫和蘇州園林雖然藝術形式不同,可意境卻是相通的,意境的表達方式在蘇州園林的園林設計中有異曲同工之妙,蘇州園林在設計建造和雕琢裝飾時也借鑒了融合了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思想,主要成就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一、移步換景
(一)對比烘托
移步換景和中國山水繪畫中的“散點透視”的道理是一樣的,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 中提出“三遠法”,即高遠、深遠和平遠,通過不同的視覺角度,來傳遞感受到不同的藝術魅力。中國山水畫的空間層次還需要借助眾多對比關系,例如墨色深淺對比,前后關系的虛實對比等等。園林在空間的處理中也借鑒了山水畫的創作方式,存在大小、開合、疏密、前后、高低、明暗等變化。一般來說,蘇州園林通過景物的疏密對比,造型豐富多變的山石和明凈的水面對比,工巧的房屋和自然的林木對比,利用多種空間劃分手段增強風景層次和深度。所以造園要注意外分內合,形斷意不斷,做到開合有度,疏密有致,利用這些對比來增加畫面的豐富性、趣味性,提高作品的節奏性和流動性,為意境的散發提供一個具有彈性可延展的層次。
(二)空間留白
另外,在中國畫中,除了構圖經營位置,畫面中與墨色形成鮮明對比的空白部分也是影響畫面效果和產生意境聯想非常大的因素,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意境美學具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創作思想理念,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蘇州園林的空間意境。拙政園是蘇州園林的代表園林之一,首先造園時以水見長,水域面積占全園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積水面造成蘇州園林空間具有開闊少隔的特點,使園林空間更加開朗空明,空間層次更為深遠。滄浪亭外的一泓池水,沿岸橫生出一棵古樹,顯得園林空間尤為古樸典雅,這一景象所體現的意境仿佛是對隱居山野的含蓄表達。園林空間中大面積的空白,使空間更為通透,意隨氣起,沒有氣的空間,就沒有意境徜徉的空間。移步換景的巧妙安排,豐富了蘇州園林的觀賞層次,同時也加強了景物的縱深性,使游園者被這千變萬化景象包圍時能夠獲得更多審美享受的樂趣,蘇州園林正是受到中國山水畫崇尚畫面空間層次和意境悠遠縱深的影響,所以在造園時空間布局追求自然生動、隱現曲折、趣味變化,體現了造園者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
二、一枝一葉總關情
枝葉樹木是中國山水畫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山水畫中極具人文情懷色彩的代表。隨著山水畫的不斷發展,樹木所承載的內在精神氣質和文化涵義也得到了豐富。在中國山水畫中松樹尤為常見,眾多畫家都把松樹作為畫面的主體景物,不僅是因為松樹外形姿態蒼勁,枝干盤踞交錯造型多變以及松樹表皮粗糙機理的質感非常入畫之外,更重要的是松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象征涵義,認為松樹象征具有端莊正氣、堅韌不拔、生命力旺盛、孤傲清逸等精神品質。
同樣,樹木植被在蘇州園林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除了擁有可供觀賞的作用之外,更是當地文化意義的標志,傳遞園主所寄寓的理想和情思。例如認為栽植紫薇、櫸樹可以象征高官,飛黃騰達;玉蘭、牡丹諧音玉唐富貴。園主大多是也都是文人騷客,喜歡風雅之物,經常把花木比德。菊花,又名重陽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薄坝柚^菊,花之隱逸者也。”在古詩詞中,文人墨客樂于將菊花賦予隱居的象征意義,同樣的,其他三位四君子梅、蘭、竹也都具有不同的品格寓意。借用這些植物的象征含義,隱喻文人特有的自傲風古。
蘇州園林里植物的栽種修剪會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模仿中國山水畫中植物的組合排列方式及其生長姿態,配合著不同樹木的姿態線條和枝葉的形狀,從而增加園林景致的觀賞性。修剪時,在符合布局平衡的前提下,強調和夸張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態,使造型奇異的更奇異,古樸的更加古樸。落木與常綠的混植,箬竹成勢,花木點綴,這種審美的延續使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更添古意,頗有山林之氣和天然野趣。加上這些植物大多都具有擬人化的文人精神和象征意義,景被托情,因此這也成為了將蘇州園林與中國山水畫意境聯系起來的紐帶和橋梁,這使蘇州園林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在此基礎上,意境正可謂是用“畫外之音,象外之致”來形容。
三、老來情味向詩篇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二者彼此交融,相輔相成。如同在山水作品中題詩作賦落款一樣,蘇州園林的匾額中也透露園主難以隱藏的心跡及造園想要表達的主旨,說明匾額楹聯在蘇州園林當中重要地位。園林的主人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園中的匾額楹聯大多都出自古詩文之中,這使蘇州園林在成自然之趣之時不乏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悠揚深遠的意境。以拙政園為例,拙政園的“拙”字出自陶淵明的“守拙歸田”,意思是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欲歸隱田園過自由閑適的生活;蘭雪堂,出自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意,取義是指清香高潔之堂等等。利用古詩文中的內容、意境來提款命名蘇州園林及其景物,讓文字中的意境自動流淌到蘇州園林建筑中,其傳遞闡述出來的意境自然深遠,直扣人心。
蘇州園林的主人大多是文人、官吏、富豪,其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們選擇“隱居避世”。山水常有,投身山水的勇氣與機會卻不常有,于是園主在建造自己的家園時往往會考慮到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游園漫步時審美的可觀性,和通過借喻象征手法來表達內心想法真實性這些因素,園中的假山池水、花草樹木、樓榭亭臺便成了慰藉他們自己心靈的替代品,可以足不出戶,巧妙利用中國山水畫的美學來經營位置,努力構建自己美好家園的同時便能疏散些許胸中激蕩徘徊的激情與愁思。
四、結語
蘇州園林借用山水畫的情懷增加藝術的想象,濃縮又內斂的心緒是對時代的憧憬和個人審美水平交織的產物,這是兩種藝術形態的“切磋”,也是意境的相互交融。換句話說就是,蘇州園林使意境表達、探索和追求的形式變得更為寬廣。雖只委身于這幾畝天地,但心胸和情懷卻早已獻給了廣闊的自然山水,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在蘇州園林上的外延代表的是新生與傳承,是既往而開來,是藝術前進探索中重要的生命元素,也是激發藝術創作的動力。這種外延拓寬了藝術創作的思維路徑,使具有意境的藝術作品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居閱時.園道蘇州園林的文化涵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衣學領.蘇州園林魅力十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3]馬菁菁.山山水水聊聊畫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品格與意境[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5]郭思,楊伯.林泉高致[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梁白泉.江蘇名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