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北大鼓是流傳于湖南湘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唱腔優美、唱詞靈活,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體現。本文將詳細分析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構想。
關鍵詞:湖北大鼓? ?本土音樂?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119-02
湘北大鼓是流傳于湖南湘北地區、澧水流域的一種民間曲藝,它以唱為主、以說為輔,用聲腔變化、說唱相間敘述故事,深受當地人民喜愛,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湘北大鼓最早被稱為“孝鼓”,起源于明末清初,伴奏樂器以鼓為主,鑼、、嗩吶、月琴等為輔。唱詞結構多為七字句,常用韻有天、地、人、和、豺、狼、虎、豹、紅、花、綠、黑12個。演唱形式最早為一人一鼓的單人演唱,后來慢慢由孝堂走向田間地頭、茶館酒樓的過程中發展為二人對唱和多人演唱的形式。它強調即興性,見子打子,具有很強的娛樂性。為了讓這一民族藝術的瑰寶能更好的傳承,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很有必要且是可行的。
一、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必要性
(一)湘北大鼓的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湘北大鼓作為湖南湘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該地區的豐富歷史,是時代積淀的寶貴產物,在代代大鼓藝人的聲聲傳唱中我們能了解到豐富的風土人情及歷史,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湘北地區的歷史淵源,它從各個角度豐富地表現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了解本地區的變化發展;了解過去的生產狀態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
音樂文化價值:湘北大鼓的旋律優美、以當地方言為載體,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唱腔屬于板腔體,由于受當地方言影響,調式主要為五聲宮調和五聲徵調式為主。湘北大鼓豐富多彩的唱腔源于對歷代說唱音樂的學習及繼承,并在此基礎上汲取當地民歌、地方戲劇、山歌、小調等音樂精華,不斷創新、發展,創作出很多新腔。演唱樂句為上下結構方式,除了固定唱本之外的唱詞即興性特別強,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湘北大鼓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
湘北大鼓是湘北地區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是學校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學校在過去更多的是在傳授西方或者歐洲的音樂體系,使得學生對傳統音樂的關注度不高,對本民族本地區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在信息浪潮沖擊下的新時代,我們的孩子聽的是歐美的流行音樂、看的是日本的動漫和韓國的偶像劇,這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相當不利,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認同感將會在這些外來文化的沖刷下越來越淡薄。著名的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是一名堅定的民族音樂文化的擁護者,他曾說:“民族傳統的有機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湘北大鼓不僅僅是一門傳統的說唱藝術,從中更包含了本地區的民俗、審美、歷史、經濟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反映當地方方面面的一本“百科全書”,以它為載體,當地的很多民間文化得以傳承,因此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傳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三)湘北大鼓面臨傳承困境刻不容緩
隨著時代的變遷,湘北大鼓這種來自民間的說唱藝術受到了外來文化和各大媒體及現代網絡信息的極大沖擊,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與此同時,隨著老一輩的大鼓藝人年齡逐漸老去,新一代大鼓藝人青黃不接,湘北大鼓藝術面臨著生存的巨大難題。而在這種多元文化浪潮的沖擊下,我們一方面應該積極學習外來的先進文化,另外一方面堅持傳承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對于湘北大鼓這樣一種反映當地人民民族信仰和精神內核的傳統藝術形式應該予以堅決的保護、傳承、發展。這一點需要政府政策行的扶持、媒體的積極宣傳,更重要的是應該讓這樣的傳統藝術走進校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大家對本地區文化的認可與肯定。
二、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可行性
(一)充足的理論依據
國家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地方和學校音樂教育應當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地方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地方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這就意味著學校作為傳承社會文化最重要的陣地,應該傳承本民族本地區的優秀音樂文化,從音樂文化的傳承輻射整個教育領域,讓大家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不忘本、不忘根。
此外,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強大內核和精神支撐,習總書記多次發表關于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足以證明國家對于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視。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音樂自然而然擔負起傳承的使命。因此,湘北大鼓作為千萬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將其引入到本土音樂課堂中,可以最終形成中華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合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二)豐富的成功案例
國外方面:柯達伊是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在他之前,匈牙利的民族音樂只能在小酒館里演出,當地人認為只有維也納的音樂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年輕的柯達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到匈牙利搜集當地民間音樂、民歌來編制教材,運用民歌素材創作兒童合唱曲,最終使得匈牙利的音樂教育尤其是合唱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便是注重本民族優秀音樂的傳承,用民間音樂素材來編寫音樂教材。除此之外前蘇聯的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德國的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教育理念中無不包含了強調傳承本民族本地區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帶來了豐富的成功經驗以供借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豐富的成功案例使得湘北大鼓進課堂的可行性大為提高。
國內方面:近年來我國的音樂教育界把越來越多的目光集中到民族民間音樂方面,有越來越多的民族民間音樂進入課堂:如寧夏“花兒”進課堂、地方戲劇(如京劇等)進課堂、地方民歌(如土家族民歌等)進課堂……這些地區頗有效果的有益探索為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也能大大提高效率降低難度。
三、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構想
(一)塑造審美
中小學生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群體,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刷下,學校、教育機構、媒體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各類信息和知識,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審美的多樣性。雖然現在學生的音樂審美從風格上傾向于通俗流行音樂,從地域上傾向于歐美日韓音樂,但這與他們現在周圍環境充斥著這些事物有關。他們的審美傾向與學校教育和環境氛圍都密不可分,作為處于少年兒童時期的他們,審美也是從自發發展到自覺,尤其在低齡階段還缺乏自我審美意識,需要周圍的引導。因此,中小學生的音樂審美一方面需要政府、媒體、周圍環境的正確引導,另外需要學校教育的重點關注與培養,以此形成合力,讓孩子們發現民族音樂的魅力,也希望借此讓湘北地區的孩子通過大鼓進課堂進一步的了解和喜愛湘北大鼓。
(二)編寫教材
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陸續產生“校本運動”,即單一的國家課程與具體學校之間的多樣化之間產生差異性從而發起的開發地方課程的校本課程運動。同樣,我們國家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要很好的傳承,就有必要發開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同樣,湘北大鼓進課堂也需要作為校本課堂進行開發,編寫相應的教材。
一方面由當地音樂教育專家和優秀音樂教師采集湘北大鼓的音樂素材編制教材;另一方面根據湘北大鼓的藝術特征和當地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課程目標。
(三)培養教師
進課堂的主要實施者是當地的音樂教師,因此對當地音樂老師進行湘北大鼓的相關培訓很有必要,這一點青海教育廳就曾有過面向全體中小學音樂老師進行“花兒”培訓的成功先例。
很多當地的音樂教師對湘北大鼓還不是很了解,一方面可以鼓勵她們多了解學習湘北大鼓,另一方面通過觀看表演、學習視頻進一步加深印象。當然,這些可能還遠遠不能滿足課堂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門聘請資深大鼓藝人對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打通湘北大鼓進入本土音樂課堂的主干道。
參考文獻:
[1]陳曉.湖南“湘北大鼓”藝術特征初探[J].音樂時空,2014,(02):105.
[2]陳曉.湘北大鼓傳承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8,(14):42-43.
[3]陳曉.湘北大鼓藝術特征研究[J].北方音樂,2016,(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