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菁
摘要: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史乃至世界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戰爭。八年抗戰對于中國軍事電影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從1937年至1945年期間,國民黨與共產黨積累了大量軍事文藝創作力量,軍事電影的基本面貌得以確立,軍事電影戰時生產格局也逐步形成;另一方面,艱苦卓絕的全民族抗戰歷程為中國軍事電影提供了體量龐大的寶貴素材,直至今日,抗日戰爭依舊是軍事電影的重點表現對象。
關鍵詞:抗日戰爭? ?中國軍事電影? ?國民黨? ?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159-02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場反侵略戰爭,是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場惡戰。長達八年的抗戰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意識覺醒。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發揮一切能動性統一戰線,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時的軍事電影主要以抗戰電影為代表,頻繁的戰爭為軍事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總體來說,戰時電影格局呈現政黨分離、地域分離的態勢,分為大后方電影(國統區)、中共革命根據地電影(延安)、香港電影、“孤島”電影(上海)幾大部分。而軍事電影又以西南地區以及延安中共革命根據地所出品最為具有代表性。
一、國統區軍事電影事業
全面抗戰爆發之后,國民黨政府被迫從南京遷往重慶,國共兩黨的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民黨統治管轄的西南、西北、云、貴、川、重慶等地區,被統稱為大后方。1938年1月29日,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具有廣泛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宣告成立,全國各地的大批電影學者、導演、編劇聚集武漢,這其中不僅有國民黨電影工作者,也包括無黨派人士以及左翼電影學者。
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后,原國民黨“南昌行營政訓處”下的漢口攝影場改制為“中國電影制片廠”即“中制”,武漢失守后遷往重慶;由南京遷往重慶的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除此之外,還有從太原輾轉西安最終遷址成都的西北影業公司。這三家制片機構成為了大后方電影的主要生產地。其中,以“中制”生產的抗戰電影最具代表性。
“中制”隸屬于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最著名的代表作為三部表現正面抗戰的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史東山編導),該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在中華大地肆意侵略,屠殺百姓,主人公劉山帶著妻子和弟弟流亡到南方一個小鎮,不想幾年后“八一三”事變又摧毀了他們的生活,望著滿目瘡痍的山河,劉山終于醒悟,逃亡不是辦法,唯有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才是唯一出路。劉山加入了軍隊協助抵御日寇,弟弟老四卻受到了漢奸誘騙,協助日軍。在百般勸阻無效之下,劉山開槍親手擊斃了弟弟。影片借由一個農民的口中高喊出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的心聲。不同于過去左翼電影中礙于國民黨審查政策而藏藏掖掖、隱晦不明的抗戰表達,《保衛我們的土地》第一次放開手腳,鮮明的表現了日軍的殘暴行徑和我軍的殊死拼搏,是第一部表現正面抗戰的軍事電影。另一部表現國民黨愛國官兵抗日的影片是《八百壯士》(1938,編劇陽翰笙,導演應云衛),該片再現了抗戰中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中校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在上海淪陷后,在四行倉庫死守陣地,對外聲稱有800壯士,借以迷惑敵人,抱著向死而生的愛國信念最終為國捐軀的感人故事。同樣表現國民黨愛國官兵殊死抵抗日寇的還有影片《熱血忠魂》(1938,編導袁牧之),該片不僅表現了國民黨軍隊的大無畏犧牲,還表現了老百姓在戰爭中消極躲避的態度,耐人尋味。除了表現正面抗戰的影視作品,1938年武漢失守遷址重慶后,“中制”還生產了許多不同題材的軍事電影,如表現日本戰俘的影片《東亞之光》(1940,編導何非光)、表現民族團結抗戰的影片《塞上風云》(1942,編劇陽翰笙,導演應為云)、表現諜戰題材的影片《日本間諜》(1943,編劇陽翰笙,導演袁叢美),以及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以及多部表現戰爭題材的新聞紀錄片。除此之外,西北制片廠聚集了沈浮、瞿白音、歐陽紅櫻、陳晨、謝添等等愛國電影工作者,創作出了紀錄片《綏蒙前線》《華北是我們的》《在太行山上》等等作品。“這些大型綜合性紀錄片,均顯現出大視角、大立論、全景關照、深入揭示的宏大立意。在手段運用上融報道性、說明性、抒情性、政論性于一體,以真實性綜合的深度綜合,實現了戰時紀錄電影質的跨越”①。“中電”是隸屬于國民黨中宣委的電影廠,成立于1931年,遷址重慶后擁有員工140余人,其中包括程步高、湯小丹、孫瑜、陳鯉庭、徐蘇靈等人。代表作有《孤城喋血》(1939,編導徐蘇靈)、《中華兒女》(1939,編導沈西苓)、《長空萬里》(1941,編導孫瑜)等。
處于戰火連綿,民生凋敝的年代,大后方電影承擔著支援戰爭、鼓舞士氣、傳播戰事新聞、紀錄戰史等等時代使命,電影創作也緊緊圍繞各種軍事活動,抗戰電影作為軍事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作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電影的主流,大后方抗戰電影走過了一條艱難而又曲折的道路:既要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進攻,又要面對國共兩黨或隱或顯的政策分歧;既要解決電影物資器械的匱乏和技術手段的落后問題,又要處理電影觀眾不同層次的欣賞水平和電影藝術探索問題的矛盾狀況。大后方抗戰電影正是在這種矛盾的交錯和斗爭中發展起來的,無論在理論建設還是創作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實績”②。
二、共產黨領導的軍事電影事業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藝宣傳的戰略意義,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電影團體便積極投身軍事電影的創作中,創作了許多深入人心的優秀影視作品。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發表演講,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③。“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④。
在黨的高度重視下,1938年,在中共革命根據地延安成立了我黨第一個電影制作機構——延安電影團。受制于物資匱乏、戰亂不斷等不利因素之下,延安電影團仍克服困難,努力發展電影事業,拍攝出了紀錄片《延安和八路軍》《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南泥灣》等多部記錄共產黨根據地風土面貌、黨內民主生活、八路軍風采的影片。延安電影團“被稱為人民電影機構的初創——人民電影的開端”⑤《延安和八路軍》是第一部由共產黨獨立領導拍攝的人民電影,由袁牧之編導,吳印咸、徐肖冰拍攝。該片拍攝歷時兩年完成,內容豐富翔實,遺憾的是該影片的膠片于送往蘇聯印制的過程中由于戰亂遺失。盡管如此,延安電影團出品的紀錄片與“大后方”的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華北是我們的》等等相呼應,共同反映出了全面抗戰時期軍事電影的紀實性和教育性風格,為抗戰勝利貢獻了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大后方”國共領導的“中制”、西北制片廠、延安電影團以及香港、上海“孤島”、甚至是淪陷區的偽滿電影攝制機構,都有進步的左翼電影工作者以及共產黨文藝工作者的身影。“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軍事電影要“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⑥。他們為軍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在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①虞吉:《國民政府時期大后方電影藝術創作研究》,《藝術百家》,2010年,第2期。
②李道新:《中國電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8頁。
③④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47頁。
⑤虞吉:《中國電影史》,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7頁。
⑥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