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克等
摘要:中國-東盟音樂周作為一流的音樂文化交流平臺,以中國與東盟各國及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中心,呈現全新音樂創作、理論研究與音樂展演,構建完備平臺體系,傳達現代音樂理念。中國-東盟音樂周鋼琴獨奏作品比賽獲獎作品音樂會是音樂周中較為精彩的部分之一,旨在發現和培養青年作曲者,鼓勵民族性與時代性創作風格,推動現代音樂的多樣交流。
關鍵詞:鋼琴藝術? ?作曲技術? ?民族音樂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169-02
中國-東盟音樂周作為現代專業音樂文化交流平臺,是國際大型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呈現全新音樂作品、理論研究和音樂展演,輻射東盟,鏈接國內,為當代作曲家打造一流的音樂作品交流與表演平臺,營造優質音樂展演環境,建構優秀文化傳播體系。自2012年第一屆的成功舉辦,中國-東盟音樂周不僅是音樂交流的場所,更是當代作曲家競技的平臺,鋼琴獨奏作品比賽正是主辦方推出的重要賽事之一,吸引大量作曲家踴躍參與,評選出部分具有當代作曲技法的鋼琴音樂作品。
自鋼琴藝術進入中國以來,中國的作曲家們借鑒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方法、手段、技術,從中國人的音樂審美習慣出發,以現代創作手法為契機,不斷探索鋼琴音樂的民族化道路,用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民族音樂的素材(如旋律、節奏、調式、和聲等)創作和改編了大量的具有中國審美和現代作曲技法的作品。通過現代作曲技法的理論與技術,結合民族音樂的音樂素材,在凸顯現代派作曲技術的同時,更表達出民族音樂本身的音樂性質,彰顯技術與理論的結合,流露民族與現代的碰撞,不僅要嘗試突破傳統作曲技法的瓶頸,更要建構出民族音樂、作曲技術與鋼琴技巧三者之間的宏觀音樂空間。
一、建構體系:打造音樂平臺,挖掘作曲人才
“中國-東盟音樂周鋼琴獨奏作品比賽獲獎作品音樂會”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拉開帷幕。本場音樂會皆為現代作曲法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目,共11首作品,其中9首為獲獎作品,2首為特邀作品。演奏曲目中不僅有表達對中國少數民族風情的贊美,也有對歷史故事的訴說,以及對大自然的歌頌,此次音樂會吸引了眾多聽眾,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
整場音樂會精妙絕倫,沁人心脾。演奏家們細膩而激情的演繹,不僅展現出自身高超的演奏技術,更是將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指尖奏響的音符,猶如一陣陣夏日涼風,輕拂而來;琴鍵敲擊的樂音,好比溪澗的清泉,緩緩流淌。在此起彼伏、娓娓動聽的旋律中,聽眾們無不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本場音樂會之前,由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等音樂家為比賽獲獎者進行簡單的頒獎,極大地鼓勵了作曲家們的創作積極性。其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6名,優秀獎10名。本次獲獎者多為青年作曲家,以高校作曲專業學生為主,獲獎作品均為作曲者原創作品,具有時代感和民族性,兼備多樣性、可聽性的藝術特點與技術風格。青年作曲家作為音樂藝術發展的后輩人才,發現和培養青年作曲者有利于促進和繁榮我國的音樂創作領域,從而達到推動國際音樂文化的交流。以中國-東盟音樂周為交流契機,建構完整的平臺體系,挖掘優秀的音樂人才,將音樂作品從前期的創作到中期的參賽審核,最后是后期的舞臺展演,體系完備,框架系統,從而營造良好的音樂創作氛圍,推動中國音樂的發展與成熟。
二、多維交互:彰顯現代風格,融合民族特色
對于將民歌曲調進行鋼琴創作改編的作品,在中國樂壇已是屢見不鮮。這也就表現了作曲家的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致力民族的東西在西洋樂器上磨合與突破,使得鋼琴藝術民族化。當我們聽慣西方古典鋼琴作品,再次聆聽具有民族化的中國鋼琴作品,不僅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美學品質、文化內涵、審美情趣,也使得鋼琴作品民族化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道路。眾所周知,民歌曲調在流傳于中國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可避免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其藝術感染力。而用鋼琴多聲多音的新音色來表現,使得民歌產生新的影響,人們在熟悉的旋律上就會產生新的審美體驗,從而民族音樂具有新的美學品質,就此有了新的生命里。
本場音樂會所呈現音樂作品均以鋼琴演奏的現代派風格,通過鋼琴上的極端音區、以撥弦、敲擊等方式,作品在和聲進行和聲部選擇上,與傳統技法有所差別,力圖尋求新的聲音色彩。筆者聆聽整場音樂會,腦海中基本聽不到記不住代表性旋律,旋律在樂曲中失去主導地位,更為突出和聲的作用,營造多樣和聲色彩和朦朧感意境。
三、多樣表達:呈現創作精華,展現演奏魅力
音樂會第一首曲目為《南北調》,改編自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由中央音樂學院高雯婧創作。全曲使用現代作曲法對《花兒與少年》進行改編創作,在不脫離原來曲調的前提下,營造出喜悅歡快,熱鬧非凡的意境。作者將民歌主題在右手做固定旋律變奏處理,憑借高音區的音色展現,凸顯出主題旋律的鮮明特色。在結束段落主題旋律采用了低音與高音交替對話的演繹,似乎表達出一群青海男女青年們歡歌笑語、相互嬉戲的情景。全曲在動機選擇較為突出,以代表性動機反復出現和變換,半音化的旋律進行,使得尾聲部分,旋律感較弱,調式調性模糊。
The wind of Yao由廣西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黃喜昌創作,雷霙演奏。該作品取材于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瑤族民歌《幸福萬年長》,全曲為三部曲式,表達出作者對瑤寨中的風的無限歌頌,以及對瑤族民俗民風的贊美。全曲一開始是六小節的引子,通過左手從漸弱到漸強的鋼琴撥奏,營造出秀麗而安謐的瑤寨風景。接著出現的第一主題在采用復調的寫作手法的同時,依然保持著瑤族民歌曲調,耳邊漸強漸弱的華麗樂音,使得聽眾仿佛置身于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場景之中。
鋼琴獨奏《花竹帽》為特邀作品,由廣西藝術學院丁玲教授創作。作品取材于毛南族的民間歌調《買頂花帽給妹戴》,作品采用了半音關系調性疊置與交替的手法,凸顯出毛南族人民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在演奏中的左右手的交替彈奏,漸強漸弱的節奏律動,猶如一對青年男女在對唱情歌。全曲結合了近現代的和聲與變節拍等技法進行創作,試圖表達對愛情的神秘、美好與向往的遐想。
樂曲《吳剛伐桂》一出現即是吳剛固執的心態,以快板來表現。是緩慢(Lento)那么高寬的音域,并奏出《小河淌水》民歌熟耳的主題,是仙境的幻想。聲部之間的層次感較為明顯,但和聲功能色彩較為獨特,七十九小節開始的顫音及三連音是描寫吳剛焦急的砍伐桂樹。情感是音樂美學中的重要元素,鋼琴是富于表現情感張力和生命力的樂器。只有包含情感的作品,才能表現出藝術的感染力。《吳剛伐桂》這一作品,通過鋼琴音響的諸多要素描繪出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營造出神秘、安逸的幻想意境。在演奏家演奏時,左手低音旋律奏出《小河淌水》的主題,右手是大量或快或慢的快速音符流動,這些優美旋律的描繪出吳剛無奈和耐心的心理活動。
四、結語
每每聽到優秀的鋼琴作品,筆者往往都會被其由內而外獨特的藝術氣質所折服,由衷的贊嘆和喜歡。本場音樂會精彩紛呈,別具一格。不僅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滲透于鋼琴作品中,更是傳達了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素材之間的藝術銜接。演奏家們將作品演繹得振奮人心,悅耳動聽的旋律回蕩在整個音樂廳中。散場之余,在熱烈的掌聲中,那激動無比的心情,久久不能忘懷,腦海中浮現的樂音,余音繞梁,回味無窮。
現代派音樂作品力求描述意境、調式調性感較弱、融合多種變化半音,演繹多樣織體技巧,透過淺析本次鋼琴作品音樂會,管窺作曲家所呈現的作曲技術,驚嘆于作曲家對民族音樂素材的嫻熟運用,在和聲選擇、聲部進行,動機變化之間凸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民族與世界的互動。誠然,聆聽令人耳目一新的交織音響,感受表演家精湛的演奏技巧,與其說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饕鬄音樂盛宴,不如說是一次穿梭于多彩藝術國度的音樂之旅。
參考文獻:
[1]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2]姚恒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美]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宋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美]羅伯特·摩根.二十世紀音樂:現代歐美音樂風格史[M].陳鴻鐸等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