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霜 徐祥珉 王智垚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對自然環境的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位領導人對生態建設的不懈努力,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進一步升華。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的日益成熟,習近平總書記的全新生態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中國化發展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七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以人為本的代代平等發展精神,形成代代平等發展權的縱向整體性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橫向全面發展思想。
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的理論溯源無疑是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在自然界與人的相關性中,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自然界對“現實的個人”來說才有意義,所謂脫離人的、與人無關的抽象的自然界等于無;外部自在的自然界的優先地位,實際上也就是抽象即“本無”。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控制與被控制,亦不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馬克思突破了近代哲學主客體的二元分化,提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人向自然生成的同時自然也向人生成,即人化自然與自然的人化。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史”與“自然史”是同一的,即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現實展開過程就是歷史發展的進程(即中國哲學思想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有機的整體,歷史就是自然的人化展開的過程,即自然史就是人類史。
生態建設的初步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聚焦自然環境的現實狀況,運用馬克思生態思想指導于實踐中,初步形成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1950年夏季,淮北地區爆發水災,自然災害使災區人民面臨重大挑戰,毛澤東同志立即做出決策讓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即刻開始修筑淮北水利工程,從根本上治理淮河。淮河的有效治理體現中國共產黨對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利國利民的大事。1955年,毛澤東同志在七屆六中全會中提出:“我看特別是北方的荒山應當綠化,也完全可以綠化。”毛澤東認為:“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毛澤東生態思想生動體現出人與自然發展的統一性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處于發展變化中的,我們要不斷地總結歷史,立足現實,有所前進。其現實的實踐觀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對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的后期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啟下意義。
生態思想的歷史演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日益擁有美好的生活條件,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共鳴,我國的領導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度和廣度。作為第二代黨中央的領導核心鄧小平,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最重要的群體是農民,生態農業才是興國安邦的根本政策,強調在農村建設上要多植樹。1978年,基于毛澤東“綠化荒山”的思想基礎上,中共中央開始部署“三北工程”(即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建設防護林體系),鄧小平同志為其親自題筆為“綠色長城”。 從1978年開始,鄧小平同志連續10年都參加北京市植樹活動,1973年鄧小平在參加植物造林活動時,提出小孩子要從小就養成植樹愛惜環境的好習慣。1982年,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下制定的《憲法》中, 明確把保護與提高生態環境寫入《憲法》中。環境保護既是國家的的任務,也是全民的義務與責任,將其寫入憲法可以有效的保障人民生活的自然條件。鄧小平生態思想旨在將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同時強調不能一味地尋求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
江澤民同志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是統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1995年,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中,指出要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2002年,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強調我國人口資源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考慮環境生態指標、資源指標與人文指標,以確保可持續發展,要加強人口資源環境治理工作。江澤民生態思想集中體現在社會的代際整體性發展,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他認為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才可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危機,胡錦濤同志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代際平等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從生產方式的調整來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胡錦濤同志在面對當時全球環境問題時指出,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危及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也有損我國在國際上的聲譽,所以應從源頭上解決生態危機與環境資源的破壞,轉變經濟增值的方式。我國領導人已然站在全球的高度上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一個國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處理方式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有大國擔當的標準。
綜上所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位領導人立足我國現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態思想生動地運用到我國實際建設中,拓寬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視域,升華了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為我國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夯實了牢固的思想基礎、使得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改革步伐明顯加快。
生態思想的成熟。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地位和政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從具有未來向度的社會建設視域出發,習近平同志所指的美麗中國,內在的包含了人民和生態兩個維度,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人類要尊重自然,不可肆意地開發自然。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多發的、復雜的環境問題,習近平同志呼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充分展現出我們黨堅持全人類的整體可持續發展思想,對未來社會建設提供價值目標。習近平生態思想涵蓋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國內出發,將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系統地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社會建設、人民的幸福生活當中。從國際出發,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思想,為突破工業文明進而構建生態文明,提出中國方案,共享中國智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中華兒女辛勤奮斗出來的。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中國共產黨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態思想,同時又根據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形成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中國共產黨生態思想呈現連貫性和一脈相承性,即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以人為本的代代平等發展精神,進而形成代代平等發展權的縱向前進性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橫向全面發展思想。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以來,關于生態的研究蒸蒸日上,我們之所以要認識人與自然,不僅僅在于滿足我們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更為重要的是使全人類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所以,只有立足于代代平等整體發展精神,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利用“生活、生產、生態”三者的有機統一,實現“資源—資產—資本”的有機轉化,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即實現共產主義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