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度全省文明城區測評結果出爐,福建省集美位列全省第二、廈門市第一。據悉,自從我省開展文明城區創建工作的評比活動以來,集美已連續五屆獲評省級文明城區。 在這一份亮麗成績單的背后,人們看到的是集美人樂于奉獻、崇德向善的精神面貌,是干凈清新、和諧宜居的城區環境,是集美區繡花針般精細的城市管理。
一大清早,石鼓路集美菜市場對面的小巷子里,不到4米寬的小路上就擺了數十個蔬菜魚肉攤子,部分店面商家也把桌子、蒸籠等擺到人行道上,擴大經營“版圖”——這曾經是集美街道8號小區一角的亂象。 不過,從去年年初起,這些臟亂差現象就得以改善。居民們發現,家門口變得干凈清爽,道路也寬敞了。 2017年底,集美街道將盛光社區8號小區周邊區域設立為市容環境整治示范區,協調了城管、工商、公安、環衛、社區等多部門力量,針對占道經營、跨店經營、占道停車、亂堆雜物等臟亂差現象,持續開展市容環境整治行動。
由于流動性強、容易反復回潮,占道經營等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難”問題。針對各類市容頑疾,集美區設立各鎮街、各單位分管領導在線的“巡查督辦微信群”,形成實地巡查、在線督辦、責任單位線下整改、即時反饋的動態管理機制。“巡查人員一旦發現占道經營,就拍照上傳微信群,執法人員立即到現場進行取締。”集美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在環境衛生方面,集美街道與集美城發環衛公司協調,加大保潔頻率和巡查力度,按精細化作業標準,主次干道全面實行16小時保潔,做到每日清掃、每日巡查,每月考評,實現全天候、無縫隙、無盲區、不間斷管理,確保轄區衛生達標。
此外,針對環境衛生、市容環境、占道經營、交通秩序等各類市容頑疾,集美在區屬媒體《集美報》上開設文明專刊,曝光文明暗訪和“回頭看”情況,通過“隨手拍”欄目刊登市民發現、舉報的問題;組建以集美大學相關課題組委派教師等為成員的區級文明創建暗訪團開展暗訪,督促各責任單位整改落實。
杏林城區停車難、居民亂停車,歷來是相關部門“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寧海社區、杏東路一帶,隨著近年來人口增加,小區和商場配套的停車位捉襟見肘,違停現象經常發生。 “我們協調街道創建辦、道交辦、交警中隊,在一些車流量較少的路段進行劃線,用作臨時停車位。”杏林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在違停高發路段增設監控探頭,加強日常巡查。目前,杏林城區的違停現象有所降低,交通更加順暢了。
在剛性治理城市頑疾的同時,也從“疏導”的角度努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環境,這是近年來集美區文明創建工作的又一思路。
據了解,2018年集美區從貼近百姓的需求入手,共新增停車場6個、停車位1435個;完成國道324改線、集灌路提升改造等7個道路項目建設,啟動11條農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治理同集路等交通堵點,整治道路交通隱患336處;推動7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策劃實施9個立面整治及29個綠化提升項目;建設農村公廁12個、旅游公廁8個……在補齊民生短板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區顏值。
在后溪鎮第二農場埭溪橋社,可以看到景觀節點、主次干道、房前屋后鋪設了透水磚、綠化種植。這里還進一步規劃建設了環村道路,實行路面白改黑處理,村民出行難、路面坑洼積水等問題得以解決。
后溪鎮把文明創建工作融入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要工作,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環境整治和提升工作。二農社區建設生態農業光觀體驗園及苧溪橋濱水帶狀公園,做好鄉村休閑旅游配套產業工作,同時實施強弱電下地工程,切實解決了農村“蜘蛛網”問題。
有空巢老人不慎摔倒受傷,她們立即前往醫院看望并開展義賣籌集善款;有孤寡老人房屋漏雨,她們火速趕到幫忙修繕屋頂……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旗下志愿隊伍——“盧媽媽”愛心隊熱情為五保戶老人服務,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隊伍負責人、今年55歲的盧秀毅說:“組建這支隊伍的初衷是‘為老人們有尊嚴地活著,弘揚孝道和傳統文化。”今年3月,她們還在集美最偏遠的村莊黃地村設立了為老服務點。
與盧秀毅一樣,目前集美區有近5萬余名志愿者活躍在城區的各個角落,為提升市容市貌、維護公共秩序、促進社區平安、提高市民素質貢獻力量。飛鷹義務救援隊、“盧媽媽”愛心隊,“愛健康”志愿服務隊、“救心圈”志愿服務隊等一大批品牌隊伍不斷涌現,文明之風吹進千家萬戶。
集美是嘉庚精神的發源地,文明奉獻是人文集美精氣神的一個重要注腳。近年來,集美區弘揚嘉庚精神,扎實推進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完善志愿服務平臺建設。2018年,隨著集美·誠毅志愿者聯盟陣地正式投入使用、銀江路志愿服務驛站正式運行,一個總基地+12個驛站的服務陣地格局基本形成,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的“線性帶動”作用,以城市帶動農村、以建成區帶動開發區,推動志愿服務向基層拓展與延伸。
在集美,到社區書院參加志愿服務是一種新風潮。各社區書院以“社工挖達人,達人帶義工”形式挖掘達人,去年共培育出志愿隊伍36支、近1800人,并引導他們就近參與書院志愿服務。
作為宣傳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集美的社區書院把新思想、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美特色“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有機嵌入活動中,宣傳垃圾分類、移風易俗、家風家訓等內容,打通宣傳思想和文明創建的“最后一公里”。
農歷十一月初二是灌口鎮深青村的“封建日”,以往村民都會宴請親朋好友。不過近年來,深青村村民在這一天過起了“深青古驛文化節”,既減輕了負擔,又傳承了獨具特色的古驛文化。在后溪鎮,相關部門通過引導,將城隍廟傳統民俗活動日提升為開展傳統文化申遺及兩岸文化的交流活動,賦予民俗日更深刻的意義和內涵。
為倡導鄉風文明,集美區創新工作方式,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將落后的習俗改為過“文化節”、全民健身日等,深入挖掘傳統習俗中的文化內涵,并融入時代精神,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
此外,集美區在鄉村文明創建行動中凸顯城市基層組織治理功能,充分發揮村(居)老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等自律組織和村規村約的作用,倡導移風易俗行動,引領鄉村文明風尚。比如,后溪鎮依靠各級黨組織和村居委會的領導作用,積極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各類農村自律組織的作用,引導各村居制定、遵守村規民約,用如家風家訓、孝老愛親等百姓聽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開展文明宣傳活動,調動起人民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
社區書院在鄉風文明建設行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工們結合清明節、端午節等節點,開展優秀傳統民俗、家風家訓、志愿服務活動,把文明新風轉化為人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帶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