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世光
海拉爾分公司是電力集團第一支整建制外拓市場的隊伍,在內蒙古自治區承擔著為大慶油田所屬海拉爾油田供電保障服務和供電技術服務的任務。作為工會主席,文舒彧每工作15天才能回到大慶輪休1周。然而,一但有緊急任務、重要工作或是逢年過節,一個月不回一次家對他來說也是正常的。

2009年9月,伴隨著大慶油田“走出去”的步伐,油田電力人也把隊伍派到了海拉爾的茫茫大草原上。
剛剛到這里的時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甚至連建“家”的地方都沒有。但是,在文舒彧看來,這些都好辦。
作為工會主席,文舒彧想到的辦法是“把家建在員工的心坎上”。
文舒彧經常利用外出工作的機會,用自己的錢買一些當地的野生魚給大家調劑飲食。為了讓廚師做的菜更適合大家的口味,他除了偶爾給廚師指導外,有時候干脆就自己上灶。
“讓職工住得舒心、吃得放心、干得開心。”當被問到,作為外拓市場單位的工會主席應該如何做好工作的時候,文舒彧給出了這個“三心”的答案。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幫助下,文舒彧和工會一班人已經逐步解決、完善了職工的吃住條件,如何讓大家“干得開心”,成為了當下一個重要問題。
作為政工干部,文舒彧的職責中并沒有到現場參與工作這一項內容。但是,文舒彧卻堅持到現場一起參加一線工作。
“能搭把手的我就搭把手,干不了的,我就在那兒盯著,盯著心里才放心。”2010年開始,因為從業資格證過期文舒彧就不能再登桿作業了。但他依然堅持在作業現場幫大家遞工具、拉大繩、緊螺絲。
更多的時候,文舒彧是在做現場的安全監督。
被文舒彧批評過的人沒有不服的,大家都知道,從業務上來說,這位多年的“老技術”絕對是有發言權的;從感情上來說,誰都知道,文舒彧的批評,更多的是一種愛護。
多年來,文舒彧總結出了一套公司的企業文化。無論是創編的歌曲,還是“敢讓風霜雨雪讓路、敢讓電網缺陷低頭、敢讓各項工作一流”的團隊作風,都是他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和寫照。
憑借著優秀的表現,2012年,海拉爾供電分公司獲得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最高榮譽獎 “功勛集體”稱號。
“什么叫功勛?把‘功勛’這兩個字拆開你就知道了。”文舒彧解釋說“‘工’人的‘力’量,黨‘員’的‘力’量,兩種力量合在一起,就是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