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長毅
“要求駐村240天,我們在村里住了330天,最多一個月回一次家。”踏著雪白的積雪,記者來到新顏村村部,聽張飛宇講述冬天里新顏村的扶貧新產業。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新顏村距離哈爾濱800多公里,從2017年6月駐村,省水利廳派駐新顏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飛宇和隊員們的駐村日子一直在繼續。去年,張飛宇獲得全省優秀駐村干部榮譽稱號。
冬天里,新顏村的扶貧產業展活力。這個冬天,新顏村在八岔赫哲族鄉政府所在地租賃了大棚搞種植和養殖。一棚種蔥,一棚種韭菜,還有一個棚養了3000多只雞。種葉菜算是第一年嘗試,養雞預計收入30多萬元。算算今年的收入賬,3萬穗的鮮食玉米收入10萬余元。八岔赫哲族鄉副鄉長龍靖達說,新顏村的支柱產業,是赤松茸種植。
張飛宇介紹,為推動產業扶貧項目落地,拓寬村民致富渠道,帶領村民闖出發展新路,經過考察調研,新顏村選定了具有綠色、循環特點的大球蓋菇(赤松茸)特色種植產業項目,去年試種采取的四種栽培模式,即玉米和大球蓋菇間作栽培、林下栽培、日光棚栽培、露天栽培,四種模式種植全部成功出菇,形成20萬元固定資產,銷售收入30余萬元,庫存商品20余萬元。這一項目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每戶每年享受收益1000元至3000元。項目帶動60多名村民通過打工增加收入。工作隊免費給40余戶村民及貧困戶發放菌種和基料,種植在房前屋后空地、蔬菜架下,并進行栽培技術指導,帶動他們發展庭院經濟。“分揀蘑菇時很多村民來義務勞動,大家都非常高興。他們說以后咱們村得叫蘑菇村了吧。”
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鄉黨委書記高學智說:“去年夏天,棚里不出蘑菇,張隊長犯愁,滿嘴起泡,我也跟著上火。大伙兒就研究說能不能是缺水,噴灌一上,幾天就出蘑菇了,大家別提多高興了。現在他們加工的赤松茸醬口感好、銷得也不錯。”
張飛宇介紹,為規范運營產業項目,工作隊協助注冊成立村集體企業——同江市綠精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產品開發、銷售等后期工作,這也是今后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載體。為突破交通、儲藏等條件限制,在銷售鮮品之外還形成烘干制品、蘑菇醬、腌漬蘑菇等系列產品,通過同江市扶貧產品特賣展銷、陜西第十八屆中國村長論壇農產品展銷、微信公眾平臺,進駐北京、哈爾濱大型超市等方式進行銷售。“赫鄉田源”的八岔赤松茸品牌效應不斷擴大。“這個項目經營收入能夠反哺其他產業項目,統籌使用租賃的四棟溫室大棚和一棟日光大棚,合理規劃開展蔬菜種植、禽類養殖等產業項目,形成一個以大球蓋菇為中心、多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張飛宇說著村里的扶貧產業整體規劃。
看著村部辦公條件不錯,記者開始參觀起來。“來的時候,村部基本處于廢棄狀態,前后都是大溝。現在,前面的大溝變成了寬敞的廣場,后面的大溝變成了大棚。”張飛宇細數新顏村的每一處變化。
從村部條件的改善,到村里各項基礎設施的改進,新顏村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張飛宇說,2018年3月,9.5公里田間作業路維修工程竣工,全體村民歡欣鼓舞,他們種糧、收糧路上的困難得到解決。2018年5月,村內環境整治行動結束,修繕破損路邊溝2000余米,鋪墊瓜子石路500立方米,建景觀綠化帶2處、觀光棚1處,栽植各類綠化樹木2萬余株。2018年7月,河道清淤工程竣工,清理疏通排水溝渠29600米,整治攔河壩3座,新修橋涵18座。村民說,以前雨大就受災,這回徹底解決了。2018年8月新宏屯3.7公里村內道路硬化工程竣工,2018年10月村內120盞太陽能路燈安裝完畢。中秋節的夜晚,村民冒著小雨在燈光照射下的水泥路面上流連,不想回家,因為村里從來沒有這么亮堂過。
回村的人多了,笑臉多了,戶外休閑娛樂的多了。張飛宇說:“我們特意請了佳木斯市快樂舞步協會副會長到村里教村民跳起快樂舞步,40多名村民組成的快樂團隊讓小村熱鬧起來,邁出了快樂的步伐。”
張飛宇介紹,新顏村現有貧困戶36戶70人,其中已脫貧30戶58人、未脫貧6戶12人。村集體扶貧項目收益對所有貧困戶進行再覆蓋,走在脫貧路上奔小康,新顏村村民有信心。工作隊通過建立孝善基金、成立農民夜校、村民代表大會宣講等志智雙扶手段,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自力更生的動力。
下一步,工作隊將扎實開展扶志教育活動。以“自強、感恩、文明”為主題,把各項扶志任務措施落細落實。修訂村規民約,規范、約束村民行為,弘揚新風正氣;成立村民理事會,以有威望、有責任心的黨員干部和群眾為成員,處理民間糾紛;評選勤勞致富、孝老敬親等身邊典型,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村里將開展“致富之星”“創業之星”“文明之星”“美德之星”“脫貧之星”等評比工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鼓勵先進,示范引領村風民風向上向好發展,這是八岔赫哲族鄉新顏村要唱出的脫貧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