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冬梅
出身于滿族旗袍制作世家的賈淑娟,19歲時辭掉穩定的工作,憑著自小從母親和姨媽那里學到的服裝技術,開始艱難地第一次創業,進行旗袍制作。一步一個腳印,從小服裝店起步,到在百貨大樓開設專柜,她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這也讓她對旗袍制作更加鐘情,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其中、埋首鉆研。

30多年來,賈淑娟只專心這一件事,日夜勞作,樂此不疲。
進入新世紀,她突然發現,會做旗袍的人越來越少,讓她憂心:旗袍,是最早的滿族女性“旗服”,由于它獨有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服飾文化中能代表從歷史中走來,又向未來走去,極少的傳承性服飾之一?;赝麣v史,旗袍穿越古今,追隨時代,走到今朝,實在不容易。它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汗水,要是把這一民族瑰寶斷在我們這一代手中,那可真是千古罪人??!
賈淑娟祖輩都是做傳統旗袍的,她的血脈里就流著家族制作旗袍手藝的基因。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為旗袍制作的傳承盡自己微薄之力。
于是,賈淑娟跋山涉水,尋覓、挖掘、研究滿族旗袍文化。她拜訪民間藝人,求教專家學者,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
辛勤的勞作得到了收獲。2015年和2016年,她的旗袍制作分別被市政府和省政府評為市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個人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更好地傳承旗袍制作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5年賈淑娟注冊成立了牡丹江市唐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可正當賈淑娟躊躇滿志想大干一場的時候,600多萬元的流動資金鏈斷了。當時,她到處借錢和尋找風投資金,都沒有著落,承受的壓力到了極點。她把自己關在小屋里待了15天,徹夜難眠。由于免疫力下降,體質過敏,頭發一把一把地掉,整個人差點就垮了。
后來,聽說牡丹江市總工會正在幫助職工創業,已經到處碰壁的賈淑娟也沒抱多大的希望,但讓她意外的是牡丹江市總工會主席主動找到了她,表示愿意支持她這個能代表牡丹江獨特地域文化、具有保護和傳承意義的項目,不但幫她申請貸款100萬元,還無償提供了經營場所。市總工會的扶助圓了她的夢,也讓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工會組織“娘家”的溫暖。
從此,賈淑娟的事業迎來了曙光,現如今已發展成為年銷售額900萬元、擁有“唐滿格格”品牌LOGO滿族旗袍及衍生品,包括手包、拎包、圍巾、頭飾、鞋、滿族悠搖車型工藝品等產品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品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公司被省版權局評定為版權示范單位,去年被國家外交部禮品司確定為外交禮品定點采購單位,并成功申請注冊4項專利,受到央視、香港鳳凰衛視等各大媒體爭相報道。2018年賈淑娟被評定為龍江巾幗工匠、全省職工創業標兵。
飲水思源,不忘回報。賈淑娟說:“是工會組織對我們創業女工真幫實扶,才使我的企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我也要用感恩的心,響應工會女職工組織引領女職工創業就業的號召,去幫助那些女農民工和轉崗、失業的女職工創業,帶動更多的女性就業,把工會扶貧幫困的愛心鏈拉長、溫暖效應擴大?!?/p>
俗語講,授人千金不如傳人一技。1991年,賈淑娟就創辦了牡丹江市宏大服裝培訓學校,培養旗袍制作人員,那時是有償收費的。如今,為幫助女工創業就業,她在此基礎上,又開設了旗袍制作技藝大講堂,專門對偏遠山區的婦女免費培訓旗袍制作技藝,為她們購進供實習的布料,而且在一些村里成立了唐滿格格旗袍工作站,并為她們捐贈平縫機,以公司供料、加工、回收的形式,幫助她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貢獻了綿薄之力。
創辦培訓學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有困難,有艱辛,需要財力、物力的投入和心血、汗水的付出。殘疾青年魏強是一位聾啞人,賈淑娟就指派專人進行“一對一”的授課。在教學的過程中,溝通的困難難以想像,他們克服了前所未有的語言障礙,創新了很多教學方法,終于使他掌握了旗袍制作技藝。
現在,賈淑娟所培訓的近萬名學員中,有的已在服裝公司做服裝制版工作,有的創辦公司做了老板,有的做服裝縫紉工,都靠手藝實現了人生價值。學員唐風義學成后,成為哈爾濱紅博商場生產加工服裝的服裝商;于微現在牡丹江寶豐商場開辦了自己的旗袍私人訂制店;還有王麗芳、劉步紅、郭亞香等都創辦了旗袍生產制作基地,帶動了300多人就業。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創業是一場無休止的修行,賈淑娟不改做女工創業就業鋪路石的初心,繼續攜手姐妹們在共同致富的路上,迎著陽光,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