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謝汶姝
摘? 要: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裝備使用環(huán)境不斷復雜,系統(tǒng)組成日益龐大,高時空、高精度、高速度、高強度和高消耗的任務對裝備綜合保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該文通過研究外軍裝備保障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結合未來信息化條件下裝備保障的需求,從優(yōu)化資源、軍民融合、信息應用、協同訓練等幾個方面提出裝備綜合保障建設的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綜合保障? 軍民融合?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E07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a)-0244-0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the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system composition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quipment integrated support capability for tasks with high space-time, high precision, high speed, high intensity and high consumption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ign military integrated support, combining with the demand of integrated suppor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integrated support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resource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Support;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formatization
裝備的綜合保障活動是輔助裝備能力生成、保持、提升及再生的重要手段,保障活動的準確性和覆蓋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任務的進程與結局。近年來,隨著裝備技術組成的不斷復雜,系統(tǒng)架構的日益集成,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用戶方不斷提升的自主保障需求,對裝備的保障性設計及保障資源配套情況關注度愈發(fā)突出。如何順應信息化條件下的裝備保障要求,開展保障能力建設及保障產品研發(fā),發(fā)揮裝備效能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1? 外軍綜合保障現狀分析
1.1 保障特點
1.1.1 貫穿始終,注重保障能力建設
美軍重視全壽命周期的保障能力建設,設計過程中,其裝備在保障自身作戰(zhàn)能力及高可靠性的同時,秉承產品化、模塊化的設計理念,為裝備交付后的維護保養(yǎng)、維修等工作奠定了較好的設計基礎。同時,注重保障力量訓練,通過多種虛實結合的訓練方式,提高人員的操作水平。美軍已經研制的虛擬現實模擬系統(tǒng)可以根據需求構建不停地形、地貌、氣候下的使用場景,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方面的反饋逼真展現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使參訓人員身臨其境地體驗,這種訓練方式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得到了驗證。伊拉克戰(zhàn)爭后,俄軍也全面改革了其保障思想,逐步形成“聯勤保障”“快速應急保障”“優(yōu)先保障重點設施”“固定與伴隨保障相結合”等適應現代應用的保障思想[1]。
1.1.2 軍地協同,綜合運用保障力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民間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利用民間力量完成軍方保障工作得到各國愈來愈多的重視。在美軍看來,某些領域商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大大超過軍方主持的科學研究項目。因此,美軍大力鼓勵利用合同商完成保障工作。基于全壽命周期的合同商保障已經成為美軍保障模式的重要特點。另外,英國主要以可用性合同的方式實施綜合保障,并在“旋風”等項目中取得明顯成效,其以雷達為代表的重要產品的人工維護時間縮短至原來的一半。
1.1.3 層級簡化,優(yōu)化維修效率成本
近年來裝備的維修體制進一步簡化,以求更高的保障效率,更低的成本消耗。實施兩級維修體制對裝備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現場可更換單元在設計時適當采用模塊化設計,可達性要好;二是要求現場可更換單元可靠性高,價格低廉,容易配備;三是故障診斷能力要強,能夠有效確定故障模式,配套的故障檢測設備必須性能全面、診斷有效且能夠避免虛警。
1.1.4 信息支撐,實施裝備精確保障
以美軍為代表的外軍,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展綜合保障信息系統(tǒng),目前已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所研制的系統(tǒng)注重聯合作戰(zhàn)的應用,注重對戰(zhàn)場信息的掌握和處理能力,已實現智能化、實時化保障需求,產品具有綜合化、可視化的特點。多年來,外軍堅持以信息需求為牽引,開發(fā)出多種性能先進的裝備保障信息系統(tǒng),保障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并在保證作戰(zhàn)和其他軍事行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發(fā)展趨勢
1.2.1 保障任務執(zhí)行上,從“本土支援型保障”轉變?yōu)椤叭蛞惑w化保障”
由于美軍的作戰(zhàn)政策,其常年遠離本土作戰(zhàn),戰(zhàn)區(qū)往往存在資源匱乏的問題。為解決裝備物資緊缺,供應效率低的狀況,美軍除了依托其海外的軍事基地實施就近保障外,還充分協調其強大的海空運輸力量,加快裝備物資和保障力量的輸送,確保了保障的時效性,構建了涵蓋多方保障物資及專業(yè)保障隊伍的一體化的保障網絡。
1.2.2 保障資源配備上,從“物力型裝備保障”轉變?yōu)椤靶畔⑿脱b備保障”
以往的裝備保障往往是以既定的軍事計劃或任務而進行的裝備預先維護、維修,備件的申購也都是根據歷史經驗配備,缺乏數據的管理分析,保障工作存在盲目性,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且成效不高。隨著標準化、信息化、集成化為代表的系統(tǒng)一體化設計技術的發(fā)展,在國外新一代裝備上配套了大量能夠顯著挺高裝備完好性和綜合保障效能的信息化資源或產品,例如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裝備一體化訓練系統(tǒng)、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tǒng)、基于狀態(tài)的維修系統(tǒng)、全資產可視化系統(tǒng)等。這些保障資源或產品雖然功能不同各有側重,但在戰(zhàn)斗中可互聯互通、聯合應用,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互補的綜合保障信息網,實現精確化、實時化保障需求。
1.2.3 保障責任分工上,從“軍隊自給式保障”轉變?yōu)椤败娒駞f同式保障”
美軍裝備的保障涉及軍方用戶、政府機構、軍工部門和地方企業(yè),通過專門機制來維持其復雜保障體系的運行。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產品制造商的保障能力,美軍從國防部至各軍種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和完善合同商保障制度,通過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承制方和軍方的行為,明確各自責任和利益,以便更好地滿足新裝備保障的要求。對于某些技術水平復雜、保障設施要求高、軍方維修能力有限、配套數量少的裝備,一般由產品制造商來提供全壽命保障,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地方技術能力和物資儲備,降低資源的浪費[2]。這種“誰研制、誰生產、誰終身維護及至退役處理”的理念與方法不僅能夠充分保障裝備的狀態(tài),而且促進了軍地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
2? 信息化條件下裝備保障需求分析
2.1 使用環(huán)境復雜,一體保障任務加劇
未來的裝備保障,其保障對象涉及各軍兵種力量、各工業(yè)部門裝備,在保障空間上分布在陸海空天和電磁領域,在保障的任務上分為日常使用維護、維修、搶修、報廢等,保障的對象多、范圍廣、任務重。這在客觀上要求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組織保障行動,將各種保障力量有機融合成為一個保障整體,實現全時域、全要素、全覆蓋的一體化綜合保障。
2.2 任務范圍擴大,精確保障要求凸顯
裝備作用與影響距離的增大,帶來了打擊縱身能力的提高,由最初的幾百米發(fā)展到上千公里。傳統(tǒng)的以計劃保障、按建制逐級保障、人力密集型和數量規(guī)模型的保障模式顯然不適應這一變化[3],必須創(chuàng)新保障模式,做到物資、裝備的高度匹配,最大限度優(yōu)化保障流程,簡化保障環(huán)節(jié),實現精確化、智能化保障。
2.3 環(huán)境高度透明,信息保障要求提升
隨著偵察預警能力的提高,廣泛分布于陸、海、空、天、電磁空間的偵察預警裝置,已經具備了實時偵察、傳輸、處理任務環(huán)境情況的能力,信息已經變得高度透明。隨著信息化裝備種類和數量的逐漸增加,實施技術保障的任務逐漸加重,對裝備保障的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對未來裝備綜合保障建設的啟示
3.1 優(yōu)化資源配置,建設一體化保障體系
未來裝備力量高度合成而又高度分散部署,實施裝備保障,必須突出靈活機動、專業(yè)綜合、合理配置的特點,根據任務樣式、任務特點及任務環(huán)境的變化,在“裝備—技術—環(huán)境”的構架下,統(tǒng)籌規(guī)劃各類保障資源,按照“通用設備社會化保障、專用設備軍民一體化保障、特殊裝備專用化保障”構建保障體系。
根據不同工作地區(qū)、不同的任務需求,對未來可能的裝備保障做出預先謀劃,從裝備物資籌措、備件貯存、產品運輸等角度制定滿足任務需要的多種保障預案,規(guī)范保障制度,明確保障分工,加強裝備保障程序、方法演練,提高準確定位、快速響應、靈活機動、迅速搶修、精確供應能力。
3.2 強化軍民融合,建立軍地協同保障體系
未來裝備的聯合調度應用任務,不僅物資消耗巨大,而且裝備損耗高,單靠軍方自身的保障力量難以完成繁重的保障任務。在“軍方主導、軍民融合”的思想指導下,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打破軍地雙方體制、機制上的壁壘,構建軍地協同的保障體系,不僅能減低軍隊的保障負擔,促進維修保障能力生成和保持,還能促進地方部門自身能力的提升[4]。
優(yōu)化裝備保障力量結構布局,合理安排研制人員、使用人員、保障人員的比例配置,組建一批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的保障隊伍,實現職業(yè)化保障。充分發(fā)揮軍方的牽引作用,發(fā)揮工業(yè)部門的技術優(yōu)勢與工程經驗,在備件資源優(yōu)化供應模式、保障信息化技術應用等領域開展深入研究,使民間的保障能力與我軍的裝備保障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建制保障力量的有益補充。
3.3 加強信息應用,提高裝備綜合保障能力
以裝備保障需求牽引技術創(chuàng)新,強化裝備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設計,不斷突破以智能化故障檢測、保障資源可視化、遠程技術支援、故障綜合診斷為代表的制約保障能力形成的關鍵技術,結合裝備保障需求同步研制新型信息化保障裝備[5],努力使保障裝備從單一化向通用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從手工操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通過提升裝備保障能力來確保裝備效能的充分發(fā)揮。
3.4 緊密貼合實際,提升人員協同訓練水平
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對裝備精確保障的需求,提高裝備保障的快速性和準確性,推動裝備保障訓練由較為單一的訓練模式向多維立體化協同訓練轉型,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不同技術水平人員的訓練需求。一是注重人員技術保障訓練,要緊貼裝備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術組成逐漸精密、專業(yè)分工更加精細的實際,采用理論培訓、基本功操作、流程原理展示、半實物仿真、虛擬維修等多樣化的技術保障訓練模式,提高基層人員的使用、維修保障能力[6]。二是加強戰(zhàn)術戰(zhàn)法訓練,突出指揮人員分析保障態(tài)勢、籌劃保障行動、組織協同保障等內容的訓練,提高指揮及協同操作能力。三是注重實際任務演練,針對不同形態(tài)下的不同任務要求,想定多種訓練方案,強化運用海陸空天等多種手段實施保障裝備快速、高效調動及部署的能力。
4? 結語
研究探索信息化條件下裝備保障問題已成為當前加緊軍事任務準備的一項重要現實課題。準確把握裝備精確保障能力需求,制定并施行具有針對性的推進措施,大幅提升裝備保障能力,是確保裝備性能發(fā)揮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馮健,吳志飛,邢煥革.美軍和俄軍裝備維修保障工作對我軍的啟示[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6(3):69-71.
[2] 肖兵,趙千里,王建軍.美軍聯合作戰(zhàn)體制改革發(fā)展經驗及啟示[J].飛航導彈,2017(12):58-61.
[3] 曾巍,馬長捷,袁野.一體化聯合作戰(zhàn)裝備保障模式構想[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6(2):17-20.
[4] 周宣敏,余遠來.聯合作戰(zhàn)軍民融合問題研究[J].國防科技,2014(5):97-100.
[5] 徐東.裝備綜合保障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技大學,2006.
[6] 丁友寶,徐進軍.對聯合作戰(zhàn)訓練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