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斌
史世珍,字聘珊,1899年6月出生,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西門村人。
出身世代書香門弟的史世珍自幼天資過人,少時從父讀書,后入九江同文書院讀書。
同文書院創辦于1867年,取《中庸》“普天之下,車同軌,書同文”之意得名,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京師同文館在九江的分館。
在同文書院,史世珍勤奮穎悟,博覽群書,過目成誦,很為師生欣賞。
1921年,史世珍遠赴美國留學,初入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文學。1925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轉往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修經濟學,1927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學成歸國回到故鄉的史世珍,決心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從事教育事業。由于他深厚的學養、卓越的外語能力,受聘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現鄱陽中學)校長。
在鄱陽教學兩年后,史世珍改調上饒,任江西省立第六中學校長之職。
1930年,史世珍被聘任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第11期外語主任教官。
在黃埔軍校執教4年后,史世珍任職中央銀行兼受聘于復旦大學教授經濟學。其間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4年。
1942年,史世珍調任江西裕民銀行總經理之職。此時正值抗日戰爭中期,為爭取地方財力,發行紙幣,以調節金融,增進全國抗戰力量,及發展地方工商業,他竭慮殫精,全力以赴,以努力完成使命為己任。裕民銀行發行的錢幣,曾一度印有史世珍的簽名以防偽造。
在南昌期間,史世珍先后兼任南昌葆靈女子中學、豫章中學董事長。南昌葆靈女子中學、豫章中學和同文書院一樣,是美國基督教會分別于1902年、1907年在中國創辦的學校,這兩所學校與南昌二中前身“心遠中學”一起,共執南昌乃至江西教育牛耳,所培養的學生一度有“葆靈的小姐,豫章的少爺,心遠的公子”美譽。
1944年,鄰省廣東適逢旱災,事關人民生活疾苦,史世珍當機立斷,竭盡職能,為民請命,給予經濟援救,以幫助緩解他們的危難。抗戰勝利后,史世珍辭卸裕民銀行之職,轉就中央銀行顧問職務,兼任經濟研究處專門委員、西北實業公司總經理等職。
1949年,史世珍隨遷入臺。退休之后,仍不遺余力教育后人,受聘于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擔任教授。“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由包德明博士與李應兆博士共同創辦。1995年改名“銘傳大學”,在臺灣以商業及傳播方面教學聞名,是亞洲第一所美國MSCHE認證大學。依據2011年英國的QS世界大學排名第370名,全臺高教評鑒第5名。
1990年,史世珍在臺逝世,享年91歲。
作者后記:
2017年,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學建校110周年,向老師們征集有關作品,遂有此文。
十余年前,筆者在江西省鄱陽中學任教期間,注意到在《鄱陽縣志》中有關于史世珍曾擔任南昌豫章中學董事長的信息。隨后的資料查找過程中,首先清晰起來的是作為裕民銀行總經理的史世珍,其中有一份資料是銀行一位員工的回憶錄《雪泥偶留》,其后清晰起來的是擔任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教授的史世珍。
一個財經界元老,為什么在教育行業介入如此之深,并以教育為自己最后的職業?事實上,當時還有一位職務與影響力比史世珍更大的財經界元老周雍能也去了銘傳任職。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與制度,才會導致這樣現象。筆者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
2013年,我曾在民間訪得一個說法。那就是1939年,鄱陽私立士行中學創辦時,屢次申請相關批文而不得,后邀請史世珍虛任該校董事長,學校才得以合法招生。于是想,既然是虛任董事長,那就意味著史世珍當時應該沒有在鄱陽。那么會不會正好是在南昌豫章中學任職呢?為此,我甚至查閱了1934年到1939年全部的江西省、南昌市的報刊微縮膠片,并沒有史世珍的任何記錄。
直到最近,南昌豫章中學110周年校慶,我在幾易其稿之后,習慣性地在互聯網上再次查詢了一下“史世珍”,發現了“中國黃埔軍校網”上有一條我之前從沒有看到過的記錄。
原來,我弄錯了時間,史世珍從鄱陽離開,沒有直接到豫章,而是輾轉去了上饒、去了黃埔軍校、去了中央銀行。
終于補上了重要的一環。
這個將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同文書院、設在縣城的省立中學——鄱陽中學、設在省城的省立中學——豫章中學、舉世聞名的黃埔軍校、臺灣銘傳大學串在一起的人,這個兼有學霸、教授、行政院參事、財經達人、實業大佬以及封建學閥于一身的人,逐漸在我們眼前清晰起來了。
希望能以此文為徑,查找到更多相關史料,追循他的足跡,了解他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