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理論社團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在組織上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助于推動和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大眾化。高校理論社團也存在道德育人作用不突出、吸引力與時代感不明顯等問題。要在融合和創新中完善高校理論社團,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
【關鍵詞】高校理論社團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育人 ?融合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級,(項目編號:JJKH20180817SZ)。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23-01
2007年5月,全國學聯啟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簡稱“青馬工程”。高校理論社團是“青馬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大學生全面發展、保持科技創新性的有力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1.高校理論社團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作用
高校理論社團的實質是通過組織、建構和開展具體活動,達到理論育人、道德育人、科研育人和環境育人的目的。
1.1有助于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理論
大學生理論社團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先進的理論為基礎,成員多是理論知識豐富的中共黨員和青年團員?!皬膶W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雄厚的群眾根基有利于理論社團傳遞正能量。
1.2 有助于提升道德修養
道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素質。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愈大,為非作惡就越大”。①大學生理論社團作為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覆蓋面廣、深入基層、帶動力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1.3有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在校園的傳播
高校理論社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產物,具有先進性、自主性、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運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更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地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普及、傳播、傳承和發展提供豐厚沃土,激發學生學馬懂馬的熱情。
2.高校理論社團存在的問題
高校理論社團在發展中存在自我定位不清晰、與其他社團嚴重同質化、研究優勢下降等問題,使社團陷入“夾生飯”的困境,學校管理逐漸取代社團本身的推動力與吸引力。
2.1定位不準確,建設目標不清晰
理論社團作為德育的主要載體,服務對象是大學生群體,目標與定位必須最大化突出道德育人作用,緊密聯系時代特點,符合發展規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指導大學生重視歷史、道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他們在實踐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和判斷力,堅定信仰,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播種人和生力軍。
2.2建設不成體系,機制不夠完善
理論社團的構成與發展千差萬別,或不夠重視在“青馬”培養中的核心作用,或缺少固定場所、專項經費等,科研成果極難轉化為科技生產力,參與活動的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組織發展,形式不聚“人氣”,內容不接“地氣”,不能引起青馬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共鳴。少數社團欠缺有經驗教師的指導,格調和水準嚴重受限,人才大量流失,社團發展動力不足,在繁榮校園文化與育人方面的作用弱化。
2.3吸引力不明顯,時代感不強烈
高校理論社團工作的思維方式目前還局限于集中學習、研討交流等初級層面上,應增強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融合度,開辟和拓寬培養渠道,既主動適應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又避免青馬培養陷入庸俗化、膚淺化。
3.在融合創新中完善高校理論社團,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
理論社團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在高校成長的有機土壤,依靠先進的思想吸引凝聚青年是其鮮明特色。培養大學生青馬,是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復雜政治經濟形勢考驗的必然訴求,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3.1建立健全組織機制
理論社團長效健康運行,基礎是完善的機制、有效的組織建設和制度措施、扎實的基層根基、嚴格的獎懲標準與完整的工作流程。
3.2與時俱進理論活動
高校理論社團工作的中心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成不變的說教易使學生產生抵觸,讓社團工作失去生機活力。通過討論交流、文化沙龍、國際交流等,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增進成員感情,深化理論認識,使“青馬工程”建設活起來、火起來。
3.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理論社團的目的是服務實踐,在實踐中促進理論學習落地生根。社團活動不僅僅是看書、寫作、講體會,依托不同學校和專業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使學生以服務者、奉獻者的身份投入社會,提高認知,增強參與性、互動性,強化自信心,激發自豪感。
高校理論社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產物,積極探索社團發展的路徑,為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不竭動力。
注釋:
①陶行知:《每天四問》,《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參考文獻:
[1]崔燕.習近平青年觀與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M].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2]陳康令.大學生理論學習的自主性發揮[M].紅色社團理論在線,2010.
作者簡介:
林琳(1980-),女,吉林松原人,漢族,博士在讀,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