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偉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75-02
充滿魅力的科學課,可以使學生的探究進入美好的境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逐漸認識到由關注科學知識向關注科學概念過度。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的科學概念、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同步發展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解釋: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兒童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兒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只有通過親歷探究和實踐,這些知識才能在兒童心中獲得新生和意義,獲得“深層理解”。因此,學生科學概念的發展過程要遵循概念發展的順序和科學概念發展的實際水平,一步一步地探究。
一、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前概念
1.加強實物演示,消除錯誤前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中應了解學生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如:在《熱傳導》中各種材料的導熱性能時,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普遍認為鐵的傳熱性能最好,鋁的傳熱性能次之,實驗之后,學生前概念發生了轉變,知道了銀傳熱性能最好,而且液體的水銀是金屬傳熱性能也很好。 所以,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實驗,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學習效果是很重要的。
2.引發認知沖突,消除錯誤前概念。如在《生物的啟示》一課,《拱形的力量》實驗時,平面紙和拱形紙哪個承受的力量大時,學生普遍認為拱形的力量大,可是在做實驗時并沒有想象的大,而且兩個拱腳向兩邊分開,這與學生之前原有的前概念發生沖突,從而引出學生思考,為什么承受力會這么小,怎樣才能增強承受力,后又通過實驗證明在拱腳處加力增強拱形的承受力。可是又有新問題產生,拱形會變形,怎樣才能阻止變形呢?經過進一步的認知沖突,最后得出了拱形承受巨大壓力的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是科學知識的基本單位,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科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分析、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加工的過程,它的產生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礎上,所以教師只要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3.教師要準備適合學生的有結構的材料。現在材料有很多,但教師選擇時仍舊要注意材料的來源和難易程度,盡可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并且易于學生操作。在教學《計時工具》時,我用可樂瓶制作的沙漏在課堂上演示,從而引出學生探究古代計時工具的興趣,這樣的材料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又因為取材于生活,便于學生模仿制作。再加以多媒體課件,我去故宮旅游時拍的視頻《日晷》,和日晷的合影,還有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圭表照片、視頻等,學生立馬興致盎然。
二、順應孩子的天性,使教與學適時融入自然
科學老師 要經常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關注身邊的動植物變化,真切感受各種生命的生長過程,最好親歷種植職務,養殖動物,野外考察,與自然密切接觸,從身邊的一草一木等著手,耐心細致地培養孩子洞察能力,體驗其中的快樂和情趣,這樣既獲得第一手概念,又鞏固了概念學習,最主要的是培養了孩子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習慣,這是孩子們最需要的品質和能力。
三、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
在韋鈺教授的《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中寫道,課堂討論交流是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是一種多效信息交流活動。討論交流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重要的互動過程,是探究科學概念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
有的教師注重了觀察和實驗,沒有重視學生的交流,或僅僅流于形式。有時只為“討論”而“討論”為“交流”而“交流”,殊不知這是科學概念形成的關鍵時刻。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還要能發現別的亮點,并且敢于質疑,同時教師也不能做旁觀者,應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并積極地參與討論。英國文豪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不僅要求描述探究的結果,還要強調學生探究科學概念的過程和方法。
四、把握學生學習概念的幾個點
1.把握學生的熟悉點,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層層順序推進教學。
2.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先產生興奮,有興趣發現疑惑,學生們的探究欲會非常高,效果也會非常好。
3.把握學生的糾結點,以前的各種概念也許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教師利用好這些概念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認識糾結的時候就是新的探究的開始,就是新概念形成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小學科學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前概念出發,課內課外結合,多種活動設計,先進的教學策略,可以促進學生立體的科學概念建構,提高教學有效性,全年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