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河南省委十屆九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對河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進行了全面動員部署。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新時代“三農”發展趨勢和階段性特征,如何實現河南農業出彩、農村出彩、改革出彩,全會作出了準確判斷,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河南省委農辦主任、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對此進行了解讀。
河南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民創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充裕的重大跨越,農業發展實現了由以糧為綱的傳統農業向以綠色生態高效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農業的重大跨越,農民生活實現了由貧窮、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重大跨越,成功走出了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四化”同步科學發展之路。
一是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實現大幅度跨越。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55.36億元,比1978年的95.38億元增長80倍;全省農業增加值4289億元,占全國的6.6%,位居全國第二。
二是糧食生產能力實現重大跨越。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糧食總產量占到全國的近1/10,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多。河南用全國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創造了十三連增的奇跡,糧食這張王牌更加熠熠生輝,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定盤星”。生產的糧食不僅養活了1億人,每年還調出400億斤原糧和糧食加工產品,成了名副其實的“國人糧倉”。
三是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不僅產量大增,而且品種豐富。城鄉居民的“米袋子”更墩實,2018年全省糧食總產1329億斤,與1978年400億斤相比,增加了232%。“菜籃子”更豐實,蔬菜及食用菌總產7260.6萬噸,蔬菜總產占全國的近9%,位居全國第三;食用菌總產占全國的1/7,位居全國第一。“果盤子”更殷實,瓜果類產量從1978年的47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585萬噸,增長了32.7倍。“肉罐子”更充實,豬牛羊禽肉總產量662.7萬噸,位居全國第二,是1980年45.64萬噸的14.5倍;水產品產量101.71萬噸,是1978年2.47萬噸的41.18倍。油瓶子更贏實,油料產量631.03萬噸,其中花生產量572.44萬噸,是1978年6.5萬噸的88.07倍。“奶瓶子”更扎實,牛奶產量從1978年2.2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202.65萬噸,增長91%。“蛋筐子”更厚實,禽蛋產量從1980年的15.9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413.6萬噸,位居全國第二。
四是農產品加工業異軍突起。農產品加工業已發展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全省工業發展的第一支柱。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26%,利潤總額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5.3%。農產品加工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五是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全省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520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63個,帶動農民就業1200萬人;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6萬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營業收入440億元,帶動從業人數34.3萬;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已達到21個,創建省級以上電商進村綜合示范縣61個,新增網店2.2萬多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累計近410億元,實現網絡零售額186億元。
六是農業經營方式發生重要改變。圍繞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萬家、新型職業農民近77萬人,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種植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超過60%,畜牧業規模化養殖超過80%。
七是農業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農業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2018年全省優勢特色產業產值434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6%。優質花生種植面積220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優質專用小麥面積1204萬畝,占小麥面積的1/7,居全國第一位;優質林果面積達到1359萬畝,年均增長10%;新增肉牛52.8萬頭、新增奶牛10.5萬頭。綠色發展有力推進,肥料利用率達到38%,農藥利用率提高到38.5%,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9.5%。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向好,全省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八是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到2018年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占規劃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永久性噸糧田目標的96.7%,畝均提高糧食產能15%。統籌推進大水利、小農水建設,加快實施出山店水庫、前坪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大力推動糧食核心區95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增至786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2200萬畝。
九是農業科技進步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持續推進農科教推、產學研用統籌協同,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應用水平持續提高,支撐服務農業產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8年,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7%,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2.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十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2018年,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0.74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392.01元,增長12.8%。全省2694.8萬農村居民和在校生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效解決,2.1萬個行政村電網改造升級,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4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房85.9萬戶,一批縣市建立了農村垃圾收集處理長效機制。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對照中原更加出彩需要“三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照廣大農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我省農業農村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困難。
一是從農產品市場供求狀況來看,農產品整體豐裕與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不足并存,大而不強、多而不優、雜而不精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結構調整是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主要表現在:2018年,農業增加值4289億元,占全國的6.6%,位居全國第二。但是,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協調,2018年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為37.8%、60%、2.2%,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林牧漁業結構不協調,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64.8%、1.7%、27.5%、1.8%,畜牧業占比偏低,林業和漁業占比小;糧經飼結構不協調,全省糧經飼比例由2016年71.6∶27.8∶0.6調整到2018年65.9∶33.0∶1.1,但高效經濟作物發展相對滯后,青貯玉米、牧草等優質飼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另外,優質專用小麥僅占全省小麥的1/7,高油、高油酸花生比例不到50%,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9%。我省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總數4429個,位居全國第十,僅為江蘇省的23.5%。油脂和奶制品缺乏全國知名品牌。
二是從農業產業體系狀況來看,優勢凸顯、功能多元的多種經營和多種業態融合發展與個別地域一業為主和一產為重并存,特別是糧食尤其是小麥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主要表現在:40年來,全省糧食產量相繼跨越500億斤、1000斤、1300億斤臺階,全省糧食總產和小麥總產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18年全省糧經飼結構為65.9∶33.0∶1.1。
三是從農業生產體系狀況來看,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的廣泛運用與個別區域和生產環節的傳統農具和傳統勞作方式并存,在個別產業和環節機械替代勞動的任務依然較重。主要表現在:與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較先進省份如江蘇省(70%)、黑龍江省(67.1%)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與黑龍江(96%)、山東(85%)等先進省份的差距逐步縮小。農業機械缺門斷檔現象突出,國外農業機械品目有7000多個,我國才4000個左右,小類作物生產存在著“無機可用”或“無好機用”的現象。
四是從農業經營體系狀況來看,多種經營主體、多種途徑形式的規模經營及專業化與分散小農戶的家庭經營兼業化并存,并且其改變是一個漫長過程。主要表現在: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省共有1844.68萬農業經營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27.09萬。全省共有12.42萬個農業經營單位。2016年末,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13.95萬個。其中,農業普查登記的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合作社6.02萬個。2018年,全省種植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超過60%,畜牧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超過80%。但是,全省農戶參與到農民合作社的農戶僅占2.4%,參與土地托管的僅占0.7%,參與“公司+農戶”的只有0.5%。
五是從農業發展方式狀況來看,由單一依靠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持續轉變,由主要追求數量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競爭力和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并重轉變,農業綠色發展呈現出好的勢頭,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8%,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精深加工僅占農產品加工的20%左右;農產品加工綜合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90%。全省約有一半的耕地處于中低產狀態,旱澇保收田面積還有待增加。據測算,2017年我省土地產出率為9.5萬元/公頃,遠低于廣東(21萬元/公頃)、江蘇(15萬元/公頃)、山東(12.2萬元/公頃)等農業強省,也低于農業大省四川(11.7萬元/公頃)。
六是從農業發展主體狀況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快速成長,但傳統農民仍占絕大多數,高素質農業經營者隊伍建設迫在眉睫。主要表現在:2018年,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28萬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77萬人。但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省共有3251.49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其中,新型職業農民占比不到2.5%,而初中及以下文化占比超90%,且未上過學的占4.9%。我省農業從業人員占了40.7%,高于全國11.2個百分點,而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均只有16272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6%。比如,我省平均每個勞動力養殖生豬500頭、養殖奶牛20頭,而發達國家平均每個勞動力養殖生豬10000頭、養殖奶牛100頭。
七是從廣大農民生活狀況來看,年度人均收入增幅較大但逐漸收窄,物質生活相對充裕但精神文化生活明顯不足,生活設施和生活環境亟待改善和提升,人的現代化任務依然繁重。主要表現在:新世紀以來,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65∶1縮小至2018年的2.3∶1,但全省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值之差從2010年的人均9617元拉大到2018年的18043元。2018年,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一半。另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在鄉鎮地域范圍內,有火車站的鄉鎮占5.7%,有碼頭的占1.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18.6%;全省10.2%的村通天然氣,20.9%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54.7%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10.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31.0%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14.7%的鄉鎮有劇場、影劇院,17.3%的鄉鎮有體育場館,52.4%的村有體育健身場所;43.1%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50.0%的戶使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9.5%的戶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
總體來看,目前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處于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跨越期,封閉農村社會到開放農村社會的轉型期,農民身份化到職業化的轉換期,城鄉二元結構到城鄉一體化的轉軌期。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為我們推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河南鄉村振興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要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擴大優勢,緊盯問題彌補短板,聚焦關鍵提質增效,著力改革創新,著力務實重干,堅定不移推動鄉村振興的河南實踐。總體要求是: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加快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探索走出一條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具有河南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堅實基礎。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