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平 羅婉藝
【摘要】本文基于廣州科普聯盟考察團2018年對澳門科技周、澳門科學館等活動和場館的考察調研,總結分析澳門科普教育工作的情況,為我國科普教育工作和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工作提供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澳門科技周 ?科普資源 ?科普工作
【基金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8年穗港澳臺科普交流與合作(項目編號201806020023),2017年科普交流與合作系列活動策劃與實施(項目編號201709010106)。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46-02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精神,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合作交流,促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2018年10月,應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邀請,廣州科普聯盟考察團參加了澳門2018年科技周——中華文明與科技創新展及系列活動,并到澳門科學館進行考察學習,交流科普工作開展的經驗方法。
一、澳門2018科技周暨中華文明與科技創新展系列活動情況
澳門科技周由國家科技部支持,澳門科技委員會主辦、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承辦,是“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重要科普合作項目,從2005年開始舉辦,是澳門一年一度的公益性最大型的科學普及活動。
本次澳門科技周活動與“中華文明與科技創新展”一同舉辦,展覽面積約為8000平方米,展出約120項展品,得到內地及本地近百個單位的支持與參與,包括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全國多地的政府部門、科普場館、科研單位和企業,如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廣東科學中心、廣州市科技創新委等,還有澳門的科學館、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大專院校、中學、小學、科技社團等的積極參與。
該活動內容十分豐富,除澳門當地推動科普的工作成果,科普競賽、講座、辯論比賽、創客節、虛擬實景技術論壇等項目外,還有生動有趣的虛擬實景科普課堂及互動體驗、趣味科學表演、工作坊、科學游戲樂園等活動。此外,同場展出的《中華文明與科技創新展》展示了我國古代和當今在“農”、“工”、“醫”三方面的眾多科技創新和發明成果,讓廣大澳門居民認識國家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加強澳門年輕一代對國家科技事業的了解。還保留了往屆一直十分受歡迎的澳門科普成果展、科普競賽、講座、趣味科學表演、工作坊、科學游戲樂園等項目,還新增了辯論比賽以及一些新的比賽項目等。
近年,VR技術發展得很快,通VR技術特有的人機交互、定位技術和沉浸式體驗,可以為教育、災害科普和應急訓練等帶來新的推廣方式。該活動周特別增加了系列的VR科普展品,包括VR課堂、VR科普及VR互動體驗,其中VR科普有「臺風模擬平臺」,通過對臺風進行模擬還原,讓大家更清晰直觀地了解臺風所帶來的危害,學習有效的逃生技巧。
本次澳門科技周獲得廣東地區多家科普機構和企業參與支持。其中,廣東科學中心“我與科學有個約會”科學表演團隊在活動周期間一連8場演出,給澳門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帶來系列融合科學與藝術,富有科學與生活趣味的視聽體驗。廣州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創新聯盟共組織了9家企業參展,展出面積2000平方米,分為:應急減災主題展區、VR課堂教育展區,科普內容主題展區、VR互動主題展區四大板塊,全面展示虛擬現實技術及產品在科普應用、防災救災、安全教育、教育培訓、模擬交互等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
廣東科學中心黨委副書記、廣州科普聯盟秘書長朱才毅10月12日在澳門科學館作題為“科普講解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與探索”的科普報告,與澳門的科普同行分享近年來廣州科普工作的實踐經驗與思考,共同探討如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協同發展。
二、澳門科學館考察情況
澳門科學館以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門旅游發展及作為地區性科普教育及會展平臺為宗旨。館主體建筑面積約20000平方米,由展覽中心、天文館、會議中心與辦公室三部分組成。館內含有紀念品商店、餐廳及母嬰室等配套。
天文館(即球幕影院)在2011年時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列為全球最高解像度的立體天文館。館內設有直徑15.24米的半球形屏幕,裝置了12部高清數碼放映機,最高可播放8000*8000像素的超高清球幕電影,既可播放3D片源,也可直接播放數字電影。影院設置有127個座位和4個輪椅專用位,全部配置互動控制按鍵,擁有切換語種等相關功能。而會議中心則由一個能夠容納400人的多功能會議廳和四個小會議室組成,其中兩個會議室可以根據需求拼成大會議室。
展覽中心面積約5800平方米。12個常設展廳主題包括太空科學、兒童樂園、兒童科學、科學快車、機器人、聲學、物理力學、遺傳學、環保、運動健康、運動競技和食品科學,另外2個作為臨時展廳。展覽以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互動展品為主,讓觀眾在互動過程中享受探索科學的樂趣。總體展覽面積不大,但是內容豐富,涵蓋了各方各面的主題,并且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深受觀眾喜愛。主題展廳四通八達,相互之間連接,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三、主要收獲與啟示
(一)拓展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合作
廣州、澳門地理位置雖相隔不遠,但在科普教育活動開展模式與科普資源利用等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特色。為促進兩地科普交流合作,優化科普資源的利用,豐富科學文化生活,本次考察參加了科技周系列活動,參觀了澳門科學館科普場館,與活動主辦方、科普場館負責人及一線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對進一步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各類科普資源,開展臨時展覽交換、教育課程、工作坊、科學表演秀、專項教育活動等資源共建與研發、人員交流等,搭建平臺,推動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內的科普資源有效聯動,廣泛開展各類具有教育性、娛樂性、互動性的科普活動,開展科普理論學術研討,為成員單位提供交流學習和培訓服務等發揮重要作用。
(二)了解特色科普工作模式
本次出訪考察學習澳門科學館,了解最新科普展覽設計情況,還就科普場館的運營模式及經驗進行了重點調研,從單位架構、工作方式、活動模式、研究設計等方向進行了討論交流。澳門科學館根據本館情況,重點開展館企合作、館校合作的工作模式。與政府部門合作設計臨展,加強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共同開發展項設計、展覽、活動,有效利用資源、打造公共平臺,為社會各界提供服務,這樣的做法對日后科普工作開展、科普場館運營等都具有良好的參考借鑒意義。
(三)善于利用社會資源,加強科普資源整合
本次科技周活動主辦方在全國范圍征集科技創新成果,科普宣傳成果,通過中國科技交流中心聯系到中科院、陜西師范大學等單位展示的先進科研成果,大大地豐富了展覽內容;另外也在本土范圍廣泛征集展品及科技互動項目,尤其是設置展位供學校展示科普工作成果,學校為了更大程度鍛煉學生,很多展位都交給學生負責,包括展示內容、展示模式等都是學生自行設計制作。提供更自由、更高層次的平臺給學生展示自己,不僅能夠調動年輕一代參與科學的熱情,也能增加參與者的社會閱歷。此外,主辦單位還特別組織了16所來自中文、葡文及英文學校共166名小五及小六的學生參加小小講解員活動,提供中葡英三種語言服務,并嘗試將活動現場的拍攝、采訪及直播的工作交由學生們負責,將他們的作品在活動現場及網上播放,為學生創造應用媒體科技的機會,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梁思聰,李漢森.館校合作的新形式:以澳門科學館策展策略及科技應用為例[J].面向新時代的館校結合·科學教育 ——第十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論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