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倫·魯普
我14歲那年,第一次報名參加校運動會長跑比賽。“我報了1200米,”吃晚飯時我激動地告訴爸爸、媽媽和姐姐,“我要拿第一名!”
但是,我從來沒有跑過1200米的項目,所以我問爸爸如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
“當然是訓練了,”爸爸說,“你在正式比賽前應該每天堅持完成一定的訓練量,讓肌肉適應長跑的狀態,我可以當你的教練。”
“那么今天晚上就開始!”我迫不及待地說。
我們離開家,手牽著手,一起來到學校的操場。空曠的操場顯得格外大。“我必須沿著跑道跑3圈,看上去有點遠。”我擔心地說。“讓我們試一試。”爸爸說,然后便指導我做一些舒展筋骨的準備活動。
接下來,我開始跑步了。只跑了一圈,我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不行,不行,”我說,“我不可能拿冠軍,我甚至連3圈都跑不下來。”
“長跑既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爸爸耐心地對我說,“主要是要控制好節奏,開始時不要用全速,用百分之七八十就夠了。跑步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有意識地讓呼吸節奏與步伐節奏相對應,在最后50米再加速沖刺。”
我開始在“教練”的指導下訓練。他反復跟我說:“一開始別慌,不要去管別人,保持呼吸均勻!”“注意步伐,要穩,要有節奏!”“好,現在向終點線全力沖刺!不遺余力!爆發!爆發!”
連續兩周,爸爸每天晚上都這樣陪著我練。我漸漸掌握了一些技巧,增強了耐力,步伐和速度都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歡爸爸陪我一起跑步的感覺。
比賽那天是周六,全家人都來為我助威。我沒有想到運動會現場有那么多人,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高音喇叭播放著每個項目的比賽時間。我從未見過這么大的陣勢,緊張得都有點蒙了。
1200米項目開始了。我看到許多人像離弦的箭從我身邊一閃而過,我立即慌了神,腳步顯得有點凌亂。就在這時,我的腦中響起爸爸的聲音:“一開始,別慌,不要去管別人,保持呼吸均勻!”好吧,不去管別人,拿出我訓練時的狀態和技巧。一圈過后,我盤算著要不要超過前面那個選手。“注意步伐,要穩,要有節奏!”爸爸的聲音再次在我腦中響起。最后一圈,我感到有些吃力。“好,現在向終點線全力沖刺!不遺余力!爆發!爆發!”這個聲嘶力竭的聲音忽然在我腦中響了起來,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身體也變得興奮起來。
當我第一個沖過終點線時,我看到媽媽和姐姐都在前方為我歡呼,但是我沒有看到爸爸。我憑慣性繼續向前沖了幾步,在我腳步放緩的時候,我側身看到了滿頭大汗的爸爸,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在比賽中我聽到的爸爸的聲音不是我腦中的回響,而是他真的一直在我身邊跟我說話。他在跑道內側的草坪上,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始終與我同步跑著。
2017年,我獲得了全球六大滿貫賽事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賽男子組冠軍。有記者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是誰在激勵著你?”我回答道:“我的家人以及我的隊友和教練都在激勵著我。尤其是我的父親,雖然他并不能親臨我所有的比賽現場,但是每當比賽的關鍵時刻,我的耳邊都會響起他的吶喊聲,與我14歲那年聽到的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