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意義及建設的具體途徑,并對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建設;開發利用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獻。民族地區的地方特色文獻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和沉淀,是新時期社會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資源。因此,如何順應歷史發展需求,探討加強民族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和建設途徑及開發利用,不僅有利于保護、傳承地方民族優秀文化,而且有利于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亦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來賓市位于廣西中部,素有“桂中”之稱,是2002年12月28日撤銷原柳州地區后成立的地級市,轄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縣級市)和興賓區四縣一市一區。全市總人口268.56萬人,境內壯族、瑤族占77.4%,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賓市文化特色鮮明,據人類文化考古成果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被稱為壯家始祖的"麒麟山人"就在來賓一帶繁衍生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及其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壯族文化,其中包括盤古文化、布伢(花婆)文化、歌圩(壯歡)文化、師公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為:“世界瑤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有盤瑤、茶山瑤、花藍瑤、山子瑤和坳瑤5個瑤族支系,是全國瑤族支系最多的縣份,瑤族文化保持得十分完整,該縣的瑤族石碑制文化,服飾文化和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黃泥鼓舞”等瑤族舞蹈,以及“盤王節”、“上刀山”、“下火海”、“踩犁頭”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都是極具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資源。
1 加強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必要性和緊迫性
1.1 有利于保存地方史料,弘揚地區民族文化
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文獻是對歷史過程的記錄,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是對民族地方歷史發展過程的記錄。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通過文獻記錄下來的歷史軌跡,去了解過去、認識過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規劃、建設未來。加強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就是為子孫后代保存地方史料,這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人的社會責任。
1.2 有利于地方文藝創作,繁榮地方文化事業
地方特色文獻能為文藝創作提供史料,有利于地方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如近年來,來賓市對本地的山歌、壯歡、民樂、師公戲、彩調、舞龍舞獅、黃泥鼓舞、翡翠鳥舞、紙馬戲、儺面舞、各類民間絕技、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整理,形成完備的典籍資料,運用于文藝作品創作,精心組織創作了大型瑤族舞蹈詩《瑤都神韻》、彩調劇《最后一個山佬》、大型情景音畫《來賓足跡》、現代彩調劇《蔗鄉女》、大型地方戲劇《大師道》等一批具有來賓精神和來賓地域特色藝術作品。
1.3 有利于加強鄉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
地方特色文獻中記載了本地區的山川勝跡、燦爛文化和名人志士的傳記和著述,以及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民俗風情等,可以為各地、各部門進行鄉情教育、愛國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參考資料。如《可愛的來賓》,地方特色文獻既是編輯鄉邦文獻的資料來源,又直接起到了激發當代人愛國愛鄉的作用,對當地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4 有利于地方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
地方特色文獻是某一地域內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的群體活動方式的歷史記錄,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狀況、自然資源、地理、歷史、人口、社會結構、文化風俗、社會思潮、國民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真實反映,是地方文化的厚重沉淀,是認識某一地域的工具,因而對本地具有明顯的資政作用,能為各地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進行決策時提供重要的情報依據。
1.5 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建設
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可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情報信息,通過地方特色文獻提供的信息資源去研究、保護和開發自然資源,生產傳統暢銷產品,開拓市場,有利于振興地方經濟,促進當地人民的增收。素有“中國瑤都”美譽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深入開發利用瑤族文化,通過舉辦每年一度享譽區內外的“盤王節”,進一步促進了金秀民族文化旅游及瑤文化茶業、瑤文化酒業、瑤醫瑤藥業、瑤文化飲食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群眾增收、助力脫貧的良好局面,加快了金秀脫貧致富步伐。
2 加強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有效途徑
2.1 確定地方特色文獻的征集范圍
即除黨政機關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紹、記述包含本地區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歷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風土人情、土特物產等出版與未出版的文字、圖片、聲像載體,均可列為地方特色文獻征集的范圍。具體而言,包括:1)本地區史料。包括:(縣)志、年鑒、專業志、匯編、手冊及其他志書、有關本地區的革命歷史文獻、出土文獻記錄、有影響人物的族譜、家譜和重大事件、風土人情資料;土地、礦產資源調查資料和地圖、圖表及各種統計資料等。 2)地方出版物。包括:各種報紙、雜志、專著,包括各種載體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市)縣公共圖書館以采集本(市)縣地域內的此類文獻為主。3)地方人士傳記、著述及其研究資料。包括革命烈士、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學者等的傳記、手稿、著作等資料和外籍人士關于本地區的有關著述。(市)縣公共圖書館以采集本(市)縣域內的此類文獻為主。
2.2 找準地方特色文獻的收藏重點
由于圖書館的級次不同,地域特色的差異,收藏的重點也不相同。就公共圖書館而言,收藏地方特色文獻的重點一般是: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書、年鑒、詞典、手冊、圖錄;地方社會史、地方經濟史、地方文化史、地方革命史等地方史料;傳記、評傳、回憶錄、文學作品、紀念文集、研究評論文集、哀挽錄、年譜、照片、日記、信函、筆記、文集、著作目錄等地方人物資料;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密度最大的地方報刊;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的地方家譜、族譜。
2.3 多途徑開展地方特色文獻征集
1)建立地方特色文獻呈繳本制度。地方政府要對地方特色文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出臺具有地方性法規性質的呈繳本制度,要求政府各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單位等配合公共圖書館的地方特色文獻收集工作,這樣方能為圖書館廣泛征集地方特色文獻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時,地方公共圖書館要主動積極與當地的方志辦、黨史辦、政協文史資料室、社科聯、科協、文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聯系,既可保證資料收集齊全,又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節約費用。
2)通過采購獲得地方特色文獻。地方政府要根據實際的工作需要,將地方特色文獻征集費用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確保圖書館有適當的經費用于地方特色文獻的搜集,這樣既能補充呈繳本征集數量的不足,又能及時補充缺藏的地方特色文獻。例如有的個別出版社每年呈繳數量不夠,或是有自費出書的情況,呈繳有困難,圖書館就通過采購補充,保證本館館藏需求。另外,外省出版社每年也出版發行一些涉及本區域的地方特色文獻,要想獲得此類文獻也只能通過采購的方式獲得。
3)向社會廣泛征集。在我國,散落于民間的地方特色文獻數量巨大,種類極為豐富,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要建立完整的地方特色文獻收藏體系,必須將這些文獻納入收集范圍,充分利用當地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網絡以及圖書館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等途徑,加大地方特色文獻的宣傳力度,普及保護地方特色文獻意識。此外,可通過舉辦展覽,“以展征藏”。通過舉辦地方特色文獻成就展、地方特色文獻精品展、地方文化名人圖書展等豐富多彩的展覽,宣傳圖書館收集、保存地方特色文獻的職能和意義,鼓勵社會民眾向圖書館捐贈地方特色文獻資料。同時,圖書館要建立相應的捐贈制度,做好捐贈接待、文獻接受、贈書發放、工作回訪等工作。
4)建立地方特色文獻采集協作聯盟。采集地方特色文獻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單靠一個單位難以獨立完成。因此,民族地區各級公共圖書館既要注重加強內部之間的協同合作,又要注重加強與本地區內的地方史志辦、黨史辦、社科聯、政協文史部門、學術團體、研究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大中專學校、大中型企業等單位和部門的協同合作,通過建立地方特色文獻采集協作聯盟,進行協作征集。
3 加強民族地區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3.1 建立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
民族地區各級公共圖書館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聯合建立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系統,將各有關部門、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收藏的地方特色文獻全部囊括其中,以實現信息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就來賓市而言,要加快“桂中地區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編制地方特色文獻書目索引、聯合目錄、專題書目,向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產品,比如,要將地方名人、地方特產、風土民情、文化景觀等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建立地方名人數據庫、地方特產數據庫、風土民情數據庫、旅游資料數據庫等,以實現全社會范圍的資源共享及有效利用。
3.2 加強地方特色文獻的整理開發
依托館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對地方特色文獻進行第二、第三次文獻開發。例如,可從民俗、民族工藝、美食等方面有價值的文獻中,開發成特色工藝品、精美禮品書、書箋、賀卡、文化類紀念品等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利用民風民俗資料,編制有關民族節會文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利用傳統民族文化活動,利用民族服飾有關資料促進開發民族文化產業;利用民族古跡、自然地理資料開發民族旅游業等等。
3.3 加強地方特色文獻研究成果的轉化
要加強對研究成果的轉化,把民族文獻開發利用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讓民族文獻資源發揮其特色功能,有效服務經濟建設。如利用地方特色文獻中記載的民族民風、民俗、節會、民間工藝品等資料,根據本地區特點,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近年來,來賓市結合實際,重點開發了忻城金銀花、壯錦、乳鴿酒等產品系列、武宣國畫石(草花石)、合山觀賞石系列、金秀瑤族服飾系列以及瑤藥、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工藝品)。依托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了麒麟山文化、賞石文化、盤古文化品牌,忻城土司文化品牌,金秀瑤族文化、長壽養生文化品牌,興賓區鰲山佈伢文化品牌,武宣莊園文化、太平天國文化品牌,合山奇石文化品牌、礦山文化品牌,象州鄭小谷文化、溫泉文化等品牌,結合各地旅游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王喜梅.談民族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
[2]劉麗,劉龍.大理州公共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探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6,1(9):64-69.
[3]曹德玉.對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的若干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8):236-240.
作者簡介
陸亮,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服務、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