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山
摘 要: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檔案不僅是過去事務的記錄和憑證,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并且是為社會所共有的文化產品。檔案事業不歸屬于文化產業,不代表檔案部門不能發展產業化的文化經營活動和向社會提供有償的文化服務。
關鍵詞:文化產業發展;檔案部門;影響
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之際,檔案部門究竟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為發展文化產業服務、如何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大力弘揚檔案文化、如何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是擺在檔案部門前面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檔案不僅是過去事務的記錄和憑證,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并且是為社會所共有的文化產品。檔案事業不歸屬于文化產業,不代表檔案部門不能發展產業化的文化經營活動和向社會提供有償的文化服務。為此,在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檔案部門應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調整思路、定位和管理機制,更好地為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服務。
1 做好檔案館的角色定位
準確對檔案館的角色進行定位,既可以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現一定范圍和程度的檔案文化的產業化,又可以為整個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服務。檔案館不能以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并不代表檔案部門面對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無所作為。促進檔案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這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檔案館在檔案部門中居于主體地位,因而檔案館如何應對新形勢的發展對整個檔案部門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一直以來我國對檔案館的定位是科學文化事業性機構,所以人們在傳統觀念上會覺得檔案館和文化產業沾不上邊兒。其實,檔案館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之內完全可以進行檔案文化產業化,檔案館發展檔案事業和檔案文化產業并不矛盾。但是以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檔案館不能作為文化產業的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國務院1998年通過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中規定:“事業單位依法舉辦的盈利性經營組織,必須實行獨立核算,依照國家有關公司、企業等經營組織的法律、法規登記管理。”檔案館收藏的檔案是無償接收進館的,檔案館自身是依靠財政撥款維持活動,檔案館的檔案來源于社會,承擔著維護歷史真實面貌和為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文化資源的重任,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因而,檔案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不是創造物質財富,但也不代表檔案“不可以”作為商品經營銷售,檔案館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作為一種基于檔案而又不是檔案本身的新的文化商品,可以進入流通領域進行交換,創造和實現利潤。以往提起檔案館的經濟效益,大家更多關注的可能是如何管理檔案更省錢,現在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如何利用檔案來賺錢,通過檔案工作把檔案提供給人們使用,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檔案工作在實現檔案的綜合效益中發揮作用。因此,檔案館除了通過政府撥款的方式籌集資金外,還可以主動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開發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達到為檔案館創收增效的目的。比如,結合時代熱點進行檔案宣傳,可以出版發行相關檔案史料匯編,充分利用大好形勢,形成檔案宣傳工作的合力。雖然有關檔案和檔案工作的影視作品早已出現在熒屏和銀幕上,但以往檔案館大多是被動地、無償地將資料提供給電視臺、出版商,總是在幕后提供物質、技術支持,其實檔案館完全可以站到前臺,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館藏優勢,自己拍攝多形式、多功能的專題片或通過舉辦各種學術研討會及相關展覽,與有關媒體聯合組織專題、系列宣傳,開展好專欄、好文章、好專題片評選,加強社會聯系。
2 在實踐中探索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主體
目前,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主體產生在檔案部門內部是最好的,因為只有檔案部門才能真正了解檔案文化的價值,才能正確開發檔案文化的價值,才能使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不至于偏離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正確軌道。檔案部門應在國家的整體指揮下,建立專門的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機構。檔案文化產業的參與者可包括檔案局(館)、政府、企業、個人、專門檔案中介組織以及其他機構等諸多群體。我們不必非要強行規定一個發展主體,讓市場按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來決定誰是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勝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檔案和檔案工作就開始面向社會,呈多元化格局,除政府部門的檔案館以外,社會各階層都建立了自己的檔案館,如行會和商會的檔案館、教會檔案館、城市檔案館,一些大學、醫院、慈善機關、銀行、公證管理處等也隨著自己業務活動的擴展相繼建立了各自的檔案館。這些檔案館均不受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的控制,有權決定檔案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自由發展檔案文化產業,而不必擔心影響檔案事業的地位。我國現在檔案館的形式還很單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檔案館成為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主體,相信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國家政治體制的完善,當檔案館在我國社會普遍建立的時候,當政府檔案館不再是我國檔案館唯一的形式的時候,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主體地位完全可以由其他非政府檔案館來擔當。
3 調整檔案管理體制,更好地為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服務
盡管目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體系已經形成,但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檔案和檔案工作仍然與社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由于社會化程度的低下,檔案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表現十分微弱。我國檔案的管理者和利用者大多是政府官員,檔案工作者更自始至終都是政府官員,總是以政府形象的維護者和代言人的身份介入社會生活,始終未能以普通文化人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因此,必然是以行政管理的需要去進行檔案工作,而不是以理性的態度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去開展工作。同時,“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檔案館仍然是機關干部出入的場所,還不是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在《檔案法》頒布之后,中國的老百姓雖手中攥著檔案館的入場券,卻很少有人去享受自己的權利。”西方社會檔案文化的社會程度極高,檔案利用環境十分寬松。當年流亡英國的馬克思,作為一個“無業游民”身份的外國人,尚能自由出入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檔案部查詢檔案,進行埋葬資本主義制度的共產主義學說的研究。這在我國傳統的檔案管理制度之下是難以想象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檔案工作開始全面介入社會生活,加強了對外交流,在中西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使我國檔案文化獲得了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出現了全面發展的新氣象。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檔案文化中還存在著諸多缺陷,特別是在檔案的社會化程度上與西方先進的檔案文化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我國檔案工作社會化進程還只是剛剛起步,需要認真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