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軍迎
摘 要:我國傳統教育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影響之下,資源組織及權力架構將被重新改寫,教育從業者心中固有的傳統觀念和現代教育信息化的高速進程出現不可避免的碰撞。文章將會探討現有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教學本身“權力控制”的變化;揭示教育者的“功能性”退化使當今不斷變化的教育格局產生了怎樣的陣痛;并且試著找尋答案——面對因為技術提升而涌來的巨量教育資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教育;權力;變革;信息技術
中國傳統教育源遠流長,數千年來經歷了無數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到了近代中國,科舉考試和八股舊學漸漸被西式教育所取代,時至今日,我國教育的基本形態仍是西式現代教育的框架。但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越來越普遍的應用,到了21世紀,傳統教學中的資源組織與權力架構被顛覆,“技術”剝奪了教育者相當一部分權力并將其賦予了受教育者。誠然,教育信息技術確實提升了教育者的教學效率和受教育者的學習進度,但它的發展過于迅速,也給教育市場上所有的供求雙方帶來了令人茫然無措的問題。
1 信息技術進步和教育方式變化
人類受教育的歷史幾乎就等同于人類進步的歷史。而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一直是優質教育帶來的直接成果之一,科學技術在發展成熟之后,反過來影響了人類的教育,改變了人類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教育在誕生之初,人與人之間靠的是口耳相傳、手把手單點傳授,效率非常低下。直到后來人類發明了文字,教育有了職業化的可能,但是文化教育在古代仍然是一種奢侈品。此后的漫長歲月里,科技發展緩慢,教育事業的進步速度也比較有限。直到印刷技術的成熟,教育形態的變化速度開始加快。科學技術中的信息技術對教育事業的影響尤其明顯,無線電的發明使學術成果掙脫時空的束縛,影音設備的不斷升級增強了受教育者的具象化體驗,后來的互聯網技術則更加改變的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受教育的對象由精英階級轉變成全社會所以愿意接受教育的人。甚至“教”和“學”的固有結構也被打破,這是一個真正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時代。因此,技術的進步也不僅僅是教學工具的升級,也給教育產業不斷帶來方法本質上的變化。在這種劇烈的變化面前,教育者不斷的調整方法和心態,以適應當前的教育格局。
2 視野的開拓和權力的調整
然而,在新時期信息技術超高速進步的情況下,教育者的應對漸漸變得力不從心。工具的改變尚在其次,整個教育生態環境的變化才是教育者望洋興嘆的根本原因。教育者接受黑板被電腦取代也許很容易,更難以接受的是自己的權威被隨意質疑、自己的傳統方法被拋棄。得益于信息技術的變革,受教育者的眼界更加寬廣,在如此開闊的視野之下,“賦權增能”的效果將得以體現。對社會有益的一面很明顯,從前在教育市場上受到忽視的弱勢群體,可以憑借這個契機,改變自己在信息壁壘制衡下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權力的調整體現在,個人和群體通過融入更為強大和公平的全新教育模式,獲得自己從前無法染指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這不僅僅是教育界的新紀元,也是社會進步的新契機。現在,網絡信息技術變革讓然洶涌澎湃,變革給教育事業帶來的權力的調整,重新構建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這次變革和從前的幾次技術型變革不同的是,從前的權力變化僅僅發生在教育者這個單一群體之中,受教育者也許會在新模式中收益,但永遠是被動的接受者,不會參與教育市場里的重新賦權,就像從前的PPT課件教學,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教育者永遠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局面并沒有改變[1]。在這次全新的、不同的變革之中,受教育者要有堅定的自我意識,掌控住自己的在新的教育形態下的主動權,敢于發聲。而對教育者來說,新的變革帶來的全新的挑戰,先進的信息技術使教育者失去了自身在相關領域的權威性,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積極面對挑戰,去適應當前教育生態環境才是正確的態度。
3 教育供求雙方的新挑戰
權力得到調整之后,新的教育形態很多受教育者充滿了自信和希望,他們改變了自身的不平等地位,得到了過去難以企及的教育機會,但是并非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正確把握住自己的機會。先進的技術能帶給教育很多良性的影響,但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會讓學習者脫離實際情況、無法腳踏實地的學習。各種類型的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實際困難,這些困難有一部分會被新的技術形式所破解,但更多的困難還是需要傳統的方法來應對,更需要在優秀的教育者的參與和幫助下才能更高效的解決。這是很多受教育者需要記住的事情,也是很多教育者不能忘記的事情。教育者自身不能因為教學環境的變換就把自身所能發揮的作用全盤否定。教育者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技術可以進步,人更可以進步。
4 受教育者的選擇困境
教育的變革對受教育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受教育者得到了更多權力和機會,他們可以在這個美好的時代里,在各種眼花繚亂的選擇里,挑出自己喜歡的攝取新知識的平臺。比如說當下微信公眾號,在一個知識領域里你可以找到非常多的相似的公眾號。然而,大部分的受教育者是沒有甄別知識質量的能力的。與此同時,具有信息優勢的信息傳播者,會利用受教育者信息不對稱的弱點將現實中的“教育壁壘”轉化成網絡上的“數字鴻溝”。這是當下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解決的教育權力失衡問題。在21世紀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調查中,某專業教育平臺大部分活躍用戶受教育程度較高,“83%有大專或本科學位,其中44.2%以上的用戶達到本科以上學歷,這是在文化知識層面上“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種情況在一些欠發達國家表現的更加明顯[2]。面對這種困境,受教育者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態,學會虛心求教相關的權威教育者,懷著謹慎和敬畏的態度積累自己學習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而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
5 教育者如何面對挑戰
教育從業者面對技術沖擊自身權威性的喪失,往往會顯得無所適從。對自身是否具有應對教育變革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信心,進而影響到自己的教學質量,如此便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產生了退出教育行業的想法。教育者確實面對著信息化大潮所帶來的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將被當下的教育環境所淘汰[3]。教育者在經歷過變革的陣痛之后,會漸漸掌握應對挑戰的方法,那就是接受教育權力被調整的事實,將一些不必要的教學活動交給先進的技術。同時,從一個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變成參與者和學習者。教育者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作為有個性、有情感的“人”的優勢,同類之間才更容易相互理解,受教育者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很多知識的內核中也蘊藏著只有“人”才能解釋清楚到的思想方法。一個有職業精神的教育者,會在他的教育理想的指引下,不斷學習,完善自己,以此應對各種挑戰。
6 總結
總的來說,與教育相關的先進技術的進步,正面影響遠遠大于它所帶來的負面問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在接受教育革新帶來的技術賦權之后,不能迷失自我,學會把新技術帶來的新方法和個人的教育學習經驗結合起來,以此提高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丁婧.功能層面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王衛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