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卓 孫勝男
摘 要:從國家大劇院方中標方案本身出發,對其建筑物質意義與精神意義進行分析,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對國家大劇院表現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及其對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繼承方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國家大劇院;社會文化;傳統繼承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9-0096-02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bid winning scheme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itself,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build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nd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in reflecting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it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culture.
Keywords: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of China; social culture; inheritance
中國國家大劇院位于我國的心臟地帶,是北京市城市中軸線上的一座重要建筑,亦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由外國建筑師主持設計的重要公共建筑。自建成以來,國家大劇院就因其獨特的形式和重要的文化地位飽受爭議,但其中蘊涵的新穎的設計思想和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內涵,以及可以從其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對于當代我國的建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國家大劇院建筑方案設計概述
1.1 國家大劇院的建造背景
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方案立項于1998年4月,于1999年7月敲定最終方案,即今天的安德魯方案。90年代的中國,建筑市場上充斥著折衷主義建筑。中國建筑師們一邊憧憬著起源于西方的現代主義建筑,一邊希望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局限于當時的建筑設計水平,一大批混雜了多種風格的建筑被建造了起來。在國家大劇院中標之前,中國沒有真正的現代建筑藝術。
在某高校的講演中,安德魯對這座建筑的用意直言不諱的說到:“我要做的不是繼承文脈,而是割裂文脈!”
1.2 未來主義建筑思潮
未來主義是發端于20世紀的藝術思潮。1914年7月,意大利年輕的建筑師圣伊里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復古主義,認為建筑應能反映新技術、新材料等具有當代特質,而非一味的繼承傳統。“未來主義”的建筑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質,但它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分,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1]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者保羅·安德魯就是未來主義建筑思潮的擁護者之一。
1.3 建筑功能空間與結構的營造
1.3.1 劇院主要結構形式
大劇院采用半橢球形鋼結構殼體,主要采用鈦金屬板飾面,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墻。殼體由20000多塊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組成。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2]
1.3.2 劇院主要空間處理
國家大劇院主要有四個部分,東側的音樂廳、西側戲劇場,和南門處小劇場將中央的歌劇院包圍在內,四個劇場通過空中走廊進行交通組織。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整體色調采用白色,清新高雅,而其他部分則以金色為主色調,十分豪華。
1.3.3 劇院的聲學設計
音樂廳、觀眾席圍繞在舞臺四周,設有池座一層和樓座二層。眾所周知,歌劇院最重要的是音樂廳里面的聲學效果,音樂廳內部無論從天花板、墻面還是座位都是經過特殊的聲學處理,使得國家大劇院里面的聲音效果達到了極致。
(1)天花板使用纖維石膏成型板制成,能夠有效地防止低頻吸收,增強廳內的低頻混響時間。天花板上的溝槽實際上經過了特別的聲學設計,使聲音能夠被擴散反射,更加均勻、柔和。[3]
(2)在頂棚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龜背形狀的集中式反聲板可以將聲音向四周散射。
(3)音樂廳舞臺四周的墻面采用了聲學擴散墻,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狀經由數論精確計算得出,能擴散反射來自演奏臺的聲音。
2 影響大劇院設計思想的主要因素
2.1 概念生成的文化背景
考古學研究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用現代的價值觀去揣測另一個時代的行為。如今,距國家大劇院方案的確定已經過去了20年,社會對于大劇院對于傳統的割裂,對于文脈的無視一直持批判態度。可是倘若回到20年前的中國,那時候的中國建筑大多數是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技術生硬拼接起來的折衷主義、古典復興主義的產物。與其是這樣“尊重”傳統,倒不如就去打破那所謂的“傳統”。
2.2 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思考
安德魯曾經說:“這個建筑是只屬于中國的建筑,因為它只能在中國得以實現。”我們的社會造就了這樣的建筑。建筑是觀念的縮影反應的是彼時的社會生態。越是重要的建筑,越是反映整體意志。因此安德魯方案的確定可以說就是當時中國的選擇。中國的公共建筑,反應的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城市暢想,當時的社會語境下,社會所要的是一個展示中國的開放與富強的建筑。今日去看待大劇院的建成,不能去看“故宮文脈的傳承”,要去看“意識形態的傳承”。當時的中國需要的不是一個“傳承文脈”的東西,而是一個先進體制所能鑄就的偉大紀念碑。建筑所承載的意義遠遠多于歷史文脈與傳統形式,在中國最重要的位置,中國所有光輝的歷史時代都有留下其印記的權利。
2.3 對社會環境的回應
為了表示對人民大會堂的尊重,大劇院的高度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圍內,這體現了一個外國建筑師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尊重,對于中國人民的尊重。中國的傳統建筑十分特殊,北京城中的建筑一是象征著權利的宮殿,二是供人居住的小型民居。國家大劇院為人民藝術提供場所,對宮殿進行詮釋顯然是不對的,詮釋小型民居又不符合國家大劇院作為一個超大型公共建筑的要求,所以國家大劇院延續的方式,并不是靠延續傳統形式來實現。
90年代,正是中國社會蓬勃發展的時代。因此那時的國家大劇院,一個建造在首都如此關鍵位置上的大型建筑,帶有強烈的精神意義,需要的是強烈的新時代的生命力。同時,國家大劇院是屬于人民的劇院。大劇院的設計也充分的體現出了這些:許許多多的市民在白天或晚上在大劇院旁活動。它是北京第一個的真正的現代主義“公共建筑”,我們在大劇院的設計理念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這一點: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蛋殼”,里面孕育著生命,大劇院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4]
3 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形式、功能與結構的不統一
觀察安德魯的學習經歷,可以看出他應該接受過全面系統的建筑結構設計教育,遺憾的是,國家大劇院并沒有反映出來他的結構素養。國家大劇院耗費巨資修建,至今仍耗費巨資維修保養的世界第一大穹頂沒有任何功能空間意義,只是將一些小的使用空間全都遮罩了起來。當時的中國,經濟尚不如今日發達。社會耗資無數建設出這樣一個大劇院,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
3.2 對環境的友好度差
國家大劇院的玻璃、鈦合金表皮雖然都采用了所謂“納米自清潔技術”,但是它仍然居世界維護費用最高的建筑之列,每天的維護費用十分高昂,耗電量亦屬天文數字。它的大水池為了維持設計者的意圖,也要采用一種名為“中央液態冷熱源環境系統”的技術,這套系統的費用同樣不菲。可以說雖然大劇院打著“綠色環保”的旗號,但是卻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巨耗能建筑”。
4 結論
從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設計中,可以得出建筑設計思想背后潛在的一些因素,亦可以由之對我國今后的建筑設計產生一些指導。
(1)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是一個時代社會的精神象征,
其不僅具有建筑本身應具有的功能意義,亦承載著該時代重大的文化意義。
(2)建筑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方式具有多種途徑,其
可以不通過形式、結構或空間等實際做法,而采用對社會體制、社會風貌的新發展的表現來變向繼承。
(3)任何時候建筑的形式、結構與空間都應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更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表現而置其他方面于不顧,否則一定會成為建筑設計的敗筆。
參考文獻:
[1]非亞.現代建筑,美學的嬗變[J].廣西城鎮建設,2015(01):36-43.
[2]付九衡.金屬板材構件產品在當代建筑中的應用研究初探[D].東南大學,2013.
[3]豆丁網.國家大劇院建筑分析[EB/OL].https://www.docin.com/p-1561543815.html?docfrom=rrela,2016-5-5.
[4]劉強.現代建筑審美意象與傳統文化符號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