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敏
摘 要:雙柱舉升機U型槽的制程質量優化及改進措施的有效落實,既能夠為產品生產各環節提供更適宜的調整方案,使產品生產的效率與質量可控性得以增強,更有效的降低產品消耗成本,以便滿足經濟性的產業需求,同時借助制程的改進,更便于轉變以往生產思路,使原有的生產工序更加簡潔且便于把控,并使產品的質量水準免受影響。文章基于雙柱舉升機U型槽的制程存在問題展開分析,在明確解決措施的同時,期望能夠為后續工業生產提供更全面的技術保障。
關鍵詞:舉升機;U型槽;制程質量;優化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TH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9-0118-02
Abstract: The process quality optimization of U-shaped groove of double-column hoist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not only provides a more suitable adjustment scheme for each link of product production, but also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controllability of product production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cost of product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economic needs of th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process improvement, it is more convenient to change the previous production ideas, so that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process is more concise and easy to control. And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product will not be affe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U-shaped groove of double-column hoist, this paper not only defines the solving measures, but also intends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guarantee for the follow-up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words: hoist; U-shaped groove; process quality;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1 工藝流程簡介
根據調查資料可知,舉升機U型槽普遍存在生產周期較長的問題,在制作工藝等影響下,前后工序的時長相差也較多,從加工車間分布角度來看,各個區域合理性欠佳,為更顯著的提升舉升機U型槽的生產效率與質量水準,必須結合原有工藝流程分析潛在難點與改善方向,才能使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增強。
其中,舉升機U型槽產品原有生產流程為下料→去毛邊→彎折→鉆孔→二次去毛→鉸孔→倒角→檢查→包裝,此種流程繁瑣且復雜,在加工材料轉換過程中,極易使舉升機U型槽生產質量受影響。因此結合改進方案,逐步對工藝制程進行改善,可將產品生產流程變更為下料→彎折→鉆孔→打磨→檢查→鉸孔→倒角幾個環節,不但有效降低了舉升機U型槽產品環節的繁瑣性,使得工藝流程更便于操控,同時也極大規避了工序較差等問題。[1]
2 存在主要問題
結合布局優化、山積圖、C/T分析、人體工學及面條圖等分析檢查工具,能夠更全面且更詳細的審核出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后續優化整改等工作提供詳細的參照。
借由布局優化可知,目前舉升機U型槽生產車間的布局存在不合理性,其中工站、設備擺放、物料存放等區域都極易對產品生產工作流程造成影響,甚至導致生產流線交叉,而結合現有資料同樣可知,在物料周轉期間,物料的運輸耗時較高,這無疑會使得加工生產效率低下,而在廠房轉移過程中,因為并不具備遮陽棚等防護措施,因此物料的運輸也極易受到外界雨雪等環境的影響,使運輸效率難以得到保障。
山積圖是借由調查對象多組數據變動與疊加,反應對象整體情況與分段情況的審查工具,期間,可使用標準作業匯總表中的數據對工序狀況和所耗工時展開調查,以便使制程可控性提升。而結合實際資料可知,目前舉升機U型槽的生產工作普遍存在耗時較長的問題,而其中耗時最長的環節則是人工打磨。
借助C/T作業匯總表對工序與工時數據深入研究與分析,可發現個別工站的耗時較長,個別工站耗時較短,在此種生產工時環境下,部分工站生產壓力較重,而部分工站生產壓力較輕,既極大影響了整體產品生產效率,同時產品質量可控性也難以得到保障。例如,原料打磨工站耗時通常較長,而下料與倒角工站耗時較短。[2]
借由人體工學調查資料可知,目前雙柱舉升機U型槽在生產方面,普遍未充分考慮到員工實用工具的自然狀態,使得工具的使用疲勞性增加,長此以往不但會對員工的身體狀況造成損傷,同時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操作工具,也極易對產品質量造成影響,并使產品生產效率降低,難以滿足工業生產的要求。
面條圖在產品制程中的應用,既能夠根據工業實際狀況確定記錄數據,為管理人員提供可參照的資料,以便使員工、物料與操作技術等問題得到發掘,降低物料浪費等問題出現的概率,同時借助數據的比較,也能夠有效察覺流動性、浪費性與安全性的問題,以便為后續工作奠定標準化的管控平臺。但結合調查資料,在面條圖制定期間,管理人員對其中類目、變量的管控普遍存在考慮不全面的問題,如此很難找尋到產品制程存在的難題。
3 流程優化改進方案
3.1 等離子切割工藝
等離子切割工藝主要用于下料粗加工,以便為后續舉升機U型槽產品的深入優化奠定扎實基礎,因此在精度與生產效率方面必須提升。結合以往調查資料可知,等離子切割工藝孔高度為4.95mm,在材料打磨與切割過程中,平均1pcs需要3~4min,而在技術改進中,管理人員可將離子切割孔高度控制在1~1.5mm,以便切割點更集中,使1pcs加工時間控制在1min左右,以便縮短各工位的耗時差距。[3]
3.2 彎折模具改進
結合以往彎折調查資料可知,原有模具的使用極易使原料外側凹坑邊緣翹起,只有通過打磨的手段才能將其取出,而此舉措無疑會造成每1pcs的耗時多1min。由此可結合原料特點,調整原有彎折模具,使外側凹坑邊緣形變數據限制在可行范圍內,自然便省去了二次打磨的耗時,并且使原料彎折的可控性得到了顯著增強。
3.3 鉸孔工藝改進
原有鉸孔工藝刀具選用了國標φ38mm 的標準,其圖面尺寸與標準要求會存有一定偏差,致使鉸孔直徑脫離需求范圍,為降低偏差對舉升機U型槽產品的影響,通常需要對鉸孔進行調整,才能將其運送至后續工站。為避免鉸孔直徑受影響,在改進對策擬定過程中,需增加鉸孔工序,以便工藝一次成活。其中,鉸孔刀具選用定制φ38.05的標準,經由加工測試后可知,孔徑為38.45mm,滿足了圖面尺寸要求。[4]
3.4 取消倒角工站
為縮短舉升機U型槽產品的整體生產時長,并避免物料流線交叉等問題,原有百分之百倒角刀需被拆卸,而存有1%的毛邊,可選用人工去除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產品運輸的耗時,使產品生產流線更加科學且合理。
3.5 檢查工具改進
首先,借由布局優化可知,原有車間布局產品流線距離共65m,并且原料運輸流線頻繁出現交叉的情況,為確保車間布局更加合理,需在原有流線基礎上縮減操作環節,并合理安排各工站的布局,以便使產品流線距離縮短。
其次,基于山積圖資料,可知原有人工打磨的時長占總工時的44.5%,而機械加工的工時占據了39.9%。在部分打磨操作與加工流程被簡化和省略之后,原料打磨與機械加工所占工時明顯降低,此舉使得各個工站的工時差值更小,也有助于提升產品生產的效率性。
再次,結合C/T作業匯總表對工序和工時的分析,對打磨工站與鉸孔工站的工藝進行了調整,并將原有8個工站縮減至5個,如此各個工站的時長更均衡,也有效簡化了產品生產的流程線,使工站的配置更加合理。
最后,在人體工學改善期間,管理人員需結合棧板的取放、單片重量與耗時數據進行分析,查看產品生產期間,極易造成員工疲勞的因素,并不需要的機械性操作,使整體操作流程得到簡化,并降低員工的工作壓力,才能使工業生產受力、姿勢與頻率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因此,在棧板取放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取放的次數,以便總取放重量值降低,并顯著縮減整體操作流程的耗時。
4 方案實施后主要效果
在各項改進方案落實后,結合各項檢查工具,可知車間作業的效率性、質量性、可控性都得到了較顯著的提升,并且在工序管理方面,使得原本繁瑣的操作流程得到了簡化,使員工生產壓力得到了降低,也避開了操作流線交叉等風險。
另外,隨著打磨工站、鉸孔工站工藝的改善,二者作業頻率得到了極為顯著的提升,同時隨著物料工站的調控,人體工學的管理,也使得物料周轉次數得以降低,并且復雜的工位也得到了簡化。由此可見,改進方案的落實使得舉升機U型槽產品加工更貼合工業未來發展,并且也成功縮減了產品生產的成本。
5 結束語
舉升機U型槽制程質量優化措施的有效落實,既能夠基于現階段技術提供更高效、更便捷且更安全的工業操作平臺,以便產品生產質量水準的可控性得以顯著增強,同時憑借流程優化措施,更能夠降低生產流線交叉和不必要的生產力損耗,縮減各個工站的耗時差異性,為增強產品生產可控性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故而,在論述舉升機U型槽的制程質量優化改進措施期間,必須明確產品原有的生產流程及工藝難題,并提供詳細的技術補償與解決方案,才能使舉升機U型槽產品的質量與生產效率得以更全面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毅,何予東,楊林偉.零件制造工藝的優化與改進[J].機械制造,2017(6):70-72.
[2]羅杰.鉸孔工藝過程中的質量控制[J].金屬加工(冷加工),2017(3):30-33.
[3]楊新華,王艷芳,宋麗平.等離子切割質量控制[J].電焊機,2017(2):110-112.
[4]王曉嶺.數控等離子切割技術及應用研究[J].中國石油石化,2017(0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