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馬鐙時代的騎兵有著曲折的歷史沿革,發生了重大的戰術革命與裝備革命,而漢朝時期游牧威脅下以騎克騎戰略與沖擊戰術的形成,對于中國古代騎兵戰術史、裝備史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其中沖擊戰術的形成與成熟導致了自漢末以來長久的裝備革命,最終促成了馬鐙的出現與“馬鐙革命”,騎兵使用進入了新時期。
關鍵詞:騎兵;漢匈戰爭;戰略戰術
1 前漢匈戰爭
中國古代騎兵史的一個重要分界線便是漢朝之建立。漢朝建立后,政權之間開展全面戰爭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即所謂“同態戰爭”與“異態戰爭”之別。同態戰爭,即指同種文明間的戰爭,如秦滅六國、楚漢戰爭、冒頓單于統一匈奴等,交戰雙方的兵種、戰術等都是相同的;而異態戰爭的出現正是因為同態戰爭階段的結束,在漢朝建立的同時期,冒頓單于實現了對大漠南北的統一,在農耕文明的統一與游牧民族的聯合背景下,兩種不同文明形態的政權將發生全面戰爭,對雙方的戰略戰術、思想文化都發生深刻的影響。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使中原文明對于游牧軍隊的高度機動性產生了深刻的認知。然而,匈奴亦為雙方軍隊間的差別所為難,在“漢軍趕不上、匈奴打不過”的情境下,漢軍機動不足難以突破,匈奴卻也重重包圍敵方君主而不能殲之。如何變革戰略戰術扭轉如此困境?這是異態戰爭為雙方共同帶來的軍事課題。
針對游牧民族在春夏時節草枯馬孳、秋冬草肥馬壯的規律,中原各主要政治家提出應于秋冬季節于邊疆進行軍屯防備、防御設伏。然而被動防御措施常常不能奏效,匈奴擾邊問題依舊存在,對此晁錯提出三樣制匈措施:戰車、弓弩、降胡。其中戰車一項則指誘敵深入,遇險設伏,“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擾亂也……”①其輕車突騎是有沖擊戰術之雛形的。而也因此,“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奮,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持射上林,講習戰陳……”②,漢朝形成了以騎制騎的戰略雛形。
2 漢匈戰爭
直至武帝時期,對于匈奴的主動出擊思想方才成為統治集團的主要戰略思想。在此上,漢武帝在軍事上實行養馬政策、粟馬措施,建設騎兵建制,以政策保障后勤。而在經濟上采用法家巨子桑弘羊等“聚斂之臣”,出臺一系列新經濟政策如鹽鐵國營、鑄幣壟斷、酒業專賣、均輸平準、算緡告緡、賣官鬻爵等,大生產制國有經濟迅速發展,為漢匈全面戰爭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而在聚斂中所出現的民生凋敝、盜賊滋事直至小范圍農民起義的問題,武帝更重用如張湯、杜周、王溫書等運用嚴刑重法暴力鎮壓的“憯急之臣”。自此,對外戰爭、興利政策、酷吏政治其三大事件成為武帝一朝主要線索。可以看出,武帝一朝在各項經濟政治文化的大變革,皆是為漢匈全面戰爭這一目標所努力的,對于游牧侵擾問題的最終解決勢在必行。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失敗,漢引誘匈奴主力并包圍殲滅的戰略部署被識破,自此“匈奴絕和親”,漢匈戰爭再無轉圜余地,更是漢初以來防御性國防之結尾。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犯上谷,漢軍四路出擊。史料記載:“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云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軍各萬騎”③這次進攻是漢對匈奴的首次騎兵主力出擊,卻因分兵過散、地理不熟而敗。最終結果是衛青虜首七百級,公孫敖無功而返,公孫賀全軍覆沒,李廣被擄后逃還。但是這次實踐促使漢代戰略戰術發生進一步深刻改革,是以騎制騎戰略大規模實踐之始、衛青沖擊戰術的萌芽。
3 沖擊戰術
自楚漢戰爭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騎兵近戰仍然不是戰爭中將領的常規選擇。直至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灌夫與數十家奴披甲持戟,突入吳兵陣內,名聞天下。可以說是沖擊戰術的寶貴實踐。而這一戰術在衛青、霍去病的靈活使用下最終成為一種成體系的戰術方式。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3萬趁夜合圍匈奴右賢王,近戰沖擊、包抄殲滅,可以說是沖擊戰術的完美實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統帥騎兵共計10萬,以攻為守,遠征漠北,漢匈決戰,正遇沙暴,騎兵相接,漢軍大勝,自此“漠北無王庭”,漢匈戰爭基本以漢朝的絕對優勢勝利告一段落,而以騎制騎、沖擊戰術兩者則成為此后農耕文明對抗游牧民族的標準戰法。
這樣的戰術在孫家村漢代畫像石、孝唐山畫像石中的畫像都有所體現。孝唐山畫像石中的胡漢交戰圖大量顯示了漢軍騎兵使用長戟刺穿用弓的匈奴騎射手;而孫家村漢代畫像石則顯示漢軍混合使用長戟與弓箭。這表明漢軍騎兵在吸納傳統騎射戰術之同時,根據中原特色創新騎兵近戰突刺,這使漢軍面對匈奴騎兵擁有相當的優勢。
4 總結
沖擊戰術的理論來源實際是中原短兵相接尚武習性在騎兵中的運用,與匈奴精湛的騎射戰術相比,實際上是一種反傳統的、較為簡單的戰術思路,是中原對于馬騎少、訓練不足的無奈之舉,也因此受到許多騎兵將領世家的鄙夷以及對于失掉騎兵理論的畏懼。然而,正是新式的、平民化的沖擊戰術替代傳統的、精英化的騎射戰術打敗了更精于騎射的匈奴人,這也造成了一個歷史上的反差:李廣初審軍人世家,曉兵法、善騎射,卻作戰屢屢失敗,因之而死,被評價為“專以射為戲,竟死”④;而衛青、霍去病出身寒門,缺乏軍事素養:“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⑤卻正因其缺少戰術基礎,反而使其甩掉了歷史的包裹,開辟了騎兵的新戰術,這一歷史現象引人深思。
注釋
①班固:《漢書·卷四十九·爰盎晁錯傳第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②同上
③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④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⑤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4]楊泓:《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5]楊毅、楊泓:《兵器史話》,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
于暢(1999-),男,漢族,河南開封市人,歷史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