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豪
【摘 要】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快速成長的階段。因此,幼兒學習能力和規則意識與行為的發展將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綱要》表明,幼兒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社會行為的基本規則,學習自律,尊重他人。規則是確保幼兒愉悅生活、交往、學習的前提,因此,對幼兒進行規則意識與行為的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規則;意識;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96-01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規則。在規則的限制和指導下,每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狀態,不超越底線,自主和秩序中。然而,對于剛剛開始有規則意識的幼兒來說,他們不能自覺地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教師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來幫助幼兒提升他們的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一、規則是幼兒自主活動的保障
目前,幼教工作者都強調幼兒自主的重要性,倡導幼兒完全的自主權。但是,教育實踐也表明,為了讓幼兒真正展開自主活動,必須有一定的規則作為保障。遵守規則和自主活動是有效統一的。如果過于強調讓幼兒遵守規則,他們將不可避免地過分嚴肅地對待孩子,這樣他們就失去獨立發展的機會。相反,如果我們反復強調自主,沒有任何規則,教育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引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表現出一些違反規則的行為,因為幼兒行為的持續存在和自我控制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支配言行,所以他們雖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卻不可能做到。特別是當我說出來時,似乎理解了一切。但做的時候卻做不好。如:有些孩子明知道不能在課室里跑,但是當他高興時就會忘記一切,而且越玩越開心。再如: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會在他們向老師認錯時說:“打人不對,我以后不敢了!”但矛盾出現后不久,一樣揮出小拳頭。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積極引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1.通過榜樣示范,在影響中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
榜樣示范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榜樣對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例如,在一次集體活動中,老師要開始講故事了,洋洋還在站著東張西望,這時,老師沒有責怪洋洋,只是說:“我表揚坐端正的楷楷和梓晴,也表揚安靜等待的雨欣和彥澤。”老師的話剛說完,孩子們都坐得好好的,兩只小眼睛亮晶晶地望著老師,這時的洋洋也察覺了自己的不對,迅速的坐好等待老師的上課。通過榜樣示范法,老師為幼兒提供了具體的行為標準。有時榜樣的示范比單一的說教和指責更有效,如果老師能夠利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機會加以引導,將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2.通過自定規則,讓幼兒自覺地遵守規則行為。
《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
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可以根據現實情形大膽讓幼兒去做,以尊重為準則,以指導為手法,容許幼兒自己去思索規則和要求,探究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比如:新的學期開始了,孩子們放了一個寒假回到了幼兒園,見到了同伴,有很多話想說,就七嘴八舌的聊開了。這時,如果老師去制止孩子,很難讓他們安靜,孩子們也不樂意,怎么辦?我選擇尊重孩子,允許15分鐘給他們交談、敘舊。但也和孩子們制訂出了交談的要求:1、要輕聲說話,不準大聲喧嘩。如果大聲喧嘩,容易干擾到別的小朋友,也產生很多噪音,噪音對我們的大腦和耳朵都不好。2、不要隨意走動,影響他人。3、有爭議的問題交談完之后舉手發言。結果,孩子們真的做到了。最后,我還請了個別孩子上臺分享了寒假的見聞。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又讓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讓活動順利開展。
又如:如何更好地讓孩子遵守戶外活動的紀律。都說戶外活動是老師最難組織的,所以,每一次的戶外活動之前,我都會讓孩子們提前知道活動的內容,然后讓他們討論3分鐘活動的規則,最后得出可行的規則,并強調你們是否能遵守,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在說:“能。”由于規則是由幼兒自己擬定的,他們可以通過彼此的監察,積極、自覺地遵守規則。因此,我們應嘗試讓孩子學會制定規則,管理自己。當幼兒成為規則的主人時,增強了對規則執行的意識,并且同伴之間的監督和提醒,比老師反復強調更有效。
3.通過圖標提示,幫助幼兒理解并遵守規則。
由于幼兒大腦的功能發育并不完整,因此,當幼兒需要遵守規則時,可以由環境來提示。
(1)有效地使用標記,成為隱性的教育。如:我們可以給放書包的架子貼上標記,男孩子用藍色的標記放第一排,女孩子用粉紅色的標記放第二排,其它不同顏色的書包用黃色標記放第三排。這樣,不但看起來整齊,孩子也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書包放在那個位置了。又如:各區域物品的擺放中,我們同樣采取標記這種方法,我們給區域的柜子貼上一條橫線或圖案的標記,這樣,孩子們進行區域活動后就會自覺把裝物品的盤子放在線或者圖案的位置并擺放好。在環境創設時,有必要根據每個年級的不同差異創造不同的標志,幫助孩子們更容易地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
(2)運用圖畫的形式,經常提示幼兒遵守規則。如:讓孩子們喝水時,都是讓他們自己裝水,沒有規則時,幼兒很擁堵,時常會把水灑在身上。所以我們就在地板貼上小腳丫圖案,請孩子們踩著腳丫或者長直線去裝水,這樣,除了幫助孩子解決擁堵的問題,還可以讓孩子們學會等待。裝完水后,站在靠墻邊一排的小腳丫圖案或者直線上喝水,避免了幼兒隨意站著喝水給同伴碰到弄濕衣服或嗆到。同樣,對于小班的孩子,使用地面上的圓點圖案告知他們在哪里坐弧形,這種方法可防止幼兒的吵鬧,也可防止老師的過度引導,讓孩子們知道在什么地方該干什么,使各項活動有序地進行。但并不是說一切都可以在沒有任何解說、演示、游戲的情況下完成。在游戲中,必須重復和加強,標記才能真正體現它的效果。
在班室環境中,我認為圖畫的標志也不要太多,因為太多的圖示會讓孩子視而不見,不會得到實質性的結果。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公平,守約、鼓勵和表揚,培養孩子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
4.通過體驗后果,加強規則意識、養成規則行為。
當一個孩子有過錯時,成人不是人為地局限孩子的自由,而是利用過錯的后果來管束孩子。從而使他們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的區域活動中,梓豪選擇了建構區,并和同伴用邦寶積木搭建好了一座樓房,兩人正在欣賞著自己的戰果。突然,科銳從他們身旁走過,故意用腳踢了一下,瞬間“樓房”坍塌,梓豪和同伴抓住了科銳,爭吵了起來……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和孩子們聯合商議了規則的增設:科銳沒有遵守游戲規則,損壞了其他人的東西,取消他明天參加區域活動的資格。通過共同商訂的規則,讓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孩子體驗到自己行為所發生的后果。在下一次活動中,他學會了自我克制,不再損害他人的表現。
總的來說,幼兒規則意識的提升和規則行為的形成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也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只要我們運用各種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孩子們就能夠在掌握和遵守規則的同時自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