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張皓然 莊開龍
2010年起,阿拉伯世界爆發了一系統震驚世界的革命浪潮,史稱“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斯年輕商販布瓦吉吉以自焚的方式點燃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怒火,隨后,突尼斯全國爆發大規模沖突,僅1個月后,統治突尼斯23年之久的政治強人本·阿里便被迫下臺。是為“阿拉伯之春”的起始――茉莉花(突尼斯國花)革命。
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語言環境及社會狀況使得突尼斯的沖突迅速蔓延到其它阿拉伯國家,成功激發了一系列的的抗議運動,并逐漸呈星火燎原之勢,席卷阿拉伯世界。
敘利亞執政黨復興黨自1963年通過軍事政變主政后,一黨獨大,與其它黨派紛爭不斷,而其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派系斗爭頻發,而敘利亞國內宗教教派問題(如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沖突,伊斯蘭教內部各派的沖突等)、民族問題(如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的紛爭)以及恐怖組織(如ISIS等)也一直為政府所困擾…所有的一切,將敘利亞拖入了“阿拉伯之春”的浪潮。
2011年3月6日,敘利亞德拉市有15名兒童因在墻壁上書寫反對政府的標語而被敘利亞安全部隊逮捕,并受到殘酷虐待。消息不脛而走,3月15日,大馬士革、阿勒頗、德拉、哈馬等城市的街頭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報道稱有數千人被捕;4月18日,約10萬示威者在霍姆斯廣場靜坐,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之子)下臺,2011年下半年,敘利亞被困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下,國際社會的干預逐漸增多,包括全國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敘利亞自由軍”等等許多組織的敘利亞反對派逐漸形成。 2012年5月25日,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的胡拉鎮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屠殺,其中包括49名兒童,現場慘烈。反對派指責這是政府軍所為,政府軍則予以否認。6月6日,爆發了艾庫貝爾大屠殺,同時多個地區再次爆發暴力沖突,造成至少129人死亡。敘利亞一步一步走向了內戰深淵,至今仍未徹底平息。
對于2018年4月7日發生在大馬士革東郊東古塔地區的疑似化武襲擊,敘利亞政府和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各執一詞。根據一些敘利亞反對派人士的描述,化學武器由敘政府軍投放,敘反政府武裝此前已多次指責政府軍在該地區使用化學武器,但是這種指責均遭敘利亞政府方面否認。在化武危機疑云重重的情況下,敘利亞當地時間4月14日凌晨,美國聯合英法兩國對敘首都大馬士革進行大規模轟炸,美麗的敘利亞再度蒙上戰爭陰影。
回顧美國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后的舉動,不難發現,美國在中東的布局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同與其關系密切的中東遜尼派各國一道推翻什葉派的巴沙爾政權,進一步孤立什葉派領袖:與美國激烈對立的伊朗,合圍伊朗,從而加速瓦解其現有政權,顛覆中東現有格局,使美國掌握中東的絕對話語權。二是拔掉宿敵俄羅斯在中東的唯一支點――與俄政府關系密切的敘利亞巴沙爾政權,使俄羅斯失去南下印度洋的通道并面臨西方世界的戰略合圍,以徹底將俄羅斯的大國戰略消滅于無聲之中。
敘利亞危機爆發后,美國便迅速支持“敘利亞自由軍”、敘利亞“伊斯蘭陣線”等反對派與敘政府對立,化武危機爆發后,美國更是直接對敘實施軍事打擊,2017年4月,美國以化武襲擊為借口向敘利亞一空軍基地發射50多枚巡航導彈。2018年4月13日晚,美英法三國以“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為由對敘實施“精確打擊”,對大馬士革和城外目標發射了約110枚導彈。2018年9月8日,《華盛頓郵報》引述美國國務院高官的話稱,不久前宣稱打算從敘利亞撤軍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批準了敘利亞新戰略,將美國駐敘境內美軍的停留期限無限延長。由此可見美國對敘利亞戰略地位的重視。
而敘利亞之于俄羅斯,有如以色列之于美國。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面對西方世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圍堵、制裁,地位一度尷尬,曾經的雙頭鷹在世界輿論的一片唱衰聲中無奈收斂羽翼。不少人甚至認為,俄羅斯再難重振大國雄風。
然而曾經強盛過的民族不會甘于沉淪,俄羅斯民族心中大國復興的火焰從未熄滅,他們養精蓄銳,終于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后,劍指中東,使世界再次為之矚目。
敘利亞危機爆發后,由11艘戰艦組成的俄海軍編隊進入地中海。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宣布派兵進入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普京在2016年競選時曾提到,當時約有4300名俄羅斯軍人在敘利亞。并在敘利亞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俄羅斯積累了巨大的政治資本,美國《紐約時報》在2016年2月24日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粉碎了華盛頓對莫斯科的孤立,更向中東證明俄羅斯是比美國更可靠的盟友。
2017年12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撤走俄羅斯駐敘利亞部隊,后簽署法律,批準俄敘兩國擴建塔爾圖斯海軍基地的協議,并在塔爾圖斯和赫邁米姆空軍基地組建常駐部隊。故俄羅斯仍然是敘利亞問題中影響全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美俄兩個世界大國在敘利亞的博弈激烈進行時,中東各地區大國也紛紛將自己的勢力滲透進敘利亞來謀求自身利益:
沙特作為阿拉伯世界及伊斯蘭世界中公認的遜尼派國家的首領,在敘利亞危機爆發后,迅速譴責巴沙爾政府,聯合眾多遜尼派國家如科威特、巴林等對敘反對派進行支持,以期推翻什葉派的巴沙爾政府。同時也力圖孤立其什葉派宿敵伊朗。
伊朗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一直作為“什葉派大本營”,其立場與以美國、以色列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尖銳對立,因此受西方世界的圍堵制裁。同時,伊朗作為什葉派的領袖,在伊斯蘭世界中也幾乎與以沙特為領袖的整個遜尼派世界對立,其與沙特的關系自1987年的麥加慘案(麥加朝覲事件:1987年7月31日麥加朝覲中伊朗信眾聚眾進行反對美以的游行,并與沙特軍警發生激烈沖突,造成402人喪生,649人受傷。其中有275名伊朗人。)之后更是降至冰點。而敘利亞巴沙爾政府為什葉派,又長期持反以立場,遂與敘利亞結為伊敘聯盟。2011年3月,敘爆發內戰后,伊朗便向巴沙爾政府提供經濟支持,并直接入敘作戰。
土耳其在阿以沖突時期由于積極融入西方世界(“脫亞入歐”),對中東態度冷淡,甚至與以色列締結同盟。而埃爾多安就任土耳其總統后,土耳其由于長期入歐遭拒,轉而將目光投向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后花園――中東。土敘關系自2011年起急劇惡化,土不斷升級對敘政策,炮擊土敘邊境,支持敘反對黨,并鞏固土以聯盟與伊敘聯盟對立。
目前敘利亞有大量的建筑被摧毀,人民居無定所,道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完善,因此,可以將我國企業的產能優勢、資金優勢、經驗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從而進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進一步加強中敘的相關合作。但是我國相關企業面對的挑戰也是不可忽視的,敘方當前局勢仍不穩定,有較大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安全風險,如政局變化,恐怖襲擊和民族宗教沖突等。因此,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國企業應在對外投資時應及時調整自身戰略規劃,切實維護好自身利益。
當今世界,國際關系錯蹤復雜,在敘利亞的危機中無論是美俄這樣的世界大國,還是沙特、伊朗、土耳其等地區大國,都借此機會,在敘利亞這片土地上為本國利益展開激烈角逐。然而,無論哪一方最終勝利,戰爭中受苦的永遠是無辜的百姓。敘利亞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數據顯示,敘利亞經濟總共損失484億美元,數額達到2010年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81.7%。敘利亞官方統計顯示,全國各省公共和私人建設設施損失達到2萬億敘鎊。至2017年2月,敘利亞已有46.5萬人因之喪生,難民更不計其數。敘利亞作為文明古國,其歷史古跡在戰爭中亦遭遇滅頂之災…曾經的天堂變為地獄。愿敘利亞早日實現和平,重現美麗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