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海
(遂寧市中心醫院 629000)
對連續級配碎石進行選擇時,要考慮碎石粒徑,應控制在 5~20mm 范圍內,同時要對碎石的含泥量進行檢測,使其為 0.3%。對碎石的性能發揮還會產生影響的包括碎石的表觀密度、硫酸鋇含量和壓碎值,因將三者分別控制為 4.5kg/m2和 88.6%和 33%。
考慮到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水泥會釋放較大的水化熱,因此需要在水泥材料中適當的添加其他材料,其中較為常用的為礦粉材料。在選擇礦粉時,要把握以下要點:一是要選擇磨細的礦渣粉,該種礦粉具有較高的化學活性,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化學反應,同時將其與水泥接觸時,能夠生成氫氧化鈣,同時能夠對氫氧化鈣進行吸收,對于提升混凝土的強度而言意義重大。使用礦粉時,礦粉會發生燒灰效應,通過這一反應,混凝土的結構能夠得以較高的填充與密實,并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得以改善。對礦粉材料進行性能控制,應主要把控比表面積、流動度、活性指數等參數。
混凝土材料配制過程中,也會使用到復合灰,常用的為粉煤灰。對粉煤灰的質量進行控制時,應關注其需水量指標、燒失量指標和細度模數。對于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改善而言,應關注適當的添加外加劑,大體積混凝土尤其要注重外加劑的合理選用,要盡量避免出現分層和離析現象。一般應重視外加劑的減水率與和易性,確保能夠提升混凝土性能。
(1)澆筑前的準備
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澆筑前,需要關注材料的準備工作。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使用的主要材料為水泥、砂石以及外加劑等,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材料要提前做好試塊,對其進行分組,并分別進行標準養護和自然養護,并對混凝土材料的強度和密實度進行試壓,在此基礎上,實驗室要根據工程要求確定科學的混凝土配合比。基于連續澆筑的要求,工程人員要對砂石和水泥材料進行充足的儲備。鋼筋材料應確保綁扎完成且質量檢驗合格。澆筑前要確保科學搭設腳手架,且各種運輸設備和澆筑設備準備得當。對于模板、鋼筋和施工縫都要進行雜物清理和表面清理。此外,應確保對模板涂抹隔離劑,且埋設好測溫探頭。
(2)澆筑要點
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澆筑施工,需要遵循的工藝原則為分層澆筑、循環澆筑和連續澆筑。首先一定要嚴格遵循分段分層澆筑原則,對墻體混凝土進行澆筑時應分成兩段進行澆筑,澆筑時要以一點為中心,并向周圍展開,實現分層循環澆筑。在澆筑混凝土時,要關注混凝土的上升態勢,應使其均勻上升,同時要關注混凝土澆筑高差,嚴格的控制澆筑厚度。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也要關注對鋼筋位置和模板位置的保護,避免出現位移和變形現象。且針對模板,應關注模板處是否出現螺栓、拉線的松動以及是否出現模板脹模和漏漿現象等。其次,對混凝土進行澆筑時應控制好澆筑周期。第一層澆筑與第二層澆筑的時間為第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
以某工程為例,在進行施工縫處理時,從工程實際出發,在遵循混凝土裂縫形成機理的基礎上,合理的設置了兩道水平施工縫。分別可在墻體標高-0.6m 處和標高+3.2m 處找到施工縫。在留設施工縫時,其形式見下圖1,為凸形施工縫,該施工縫的形成需要借助“快易收口網”。通過使用快易收口網,當對模板后面的混凝土進行澆筑時,混凝土中會嵌入網眼斜片,與鄰近澆筑塊共同形成機械式楔。對于施工縫應加強質量控制,主要包括粘接及剪切方面的強度等。

圖1 施工縫留置形式
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振搗時,常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應遵循快插慢拔的振搗原則。且振搗時應逐點進行,且要確保均勻和不出現漏震。在對振動器進行移動時,要以振搗棒的作用半徑對其進行移動間距控制,一般要小于作用半徑的1.5倍,即30-40cm。對上一層進行振搗時,應確保振搗棒插入下層 50mm,通過這種處理方式可以將兩層間的接槎有效消除。對混凝土進行振搗,應控制振搗時間,一般為20s 左右,同時應做好二次復振,進行二次復振的標準是混凝土表面泛漿,且一次振搗時長已經多于50min 。
對防輻射建筑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施工,應關注防裂縫施工。對醫院進行機房墻體和頂板混凝土施工時,應選擇合適的施工季節。對于墻體和頂板部位應安裝鋼筋,在此基礎上其抗裂性能可以得到改善,而要想進一步提高其抗裂性能,則需要把握以下要點:選擇水泥材料時,要盡量選擇低水化熱材料。水泥材料還要進行降溫處理,一般在使用前10 天進行。選擇減水劑時則要盡量使其具有緩凝性,以保持混凝土材料性能穩定。其次,應對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進行控制,要做到及時入模。控制入模溫度的關鍵還在于對砂石材料等進行覆蓋,通過合理的材料溫度控制,能夠保證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達到 22℃。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施工,應做到測溫控制,要定期測溫,并對溫度變化進行密切的監控,使混凝土的內外溫差處于合理的范圍內,避免出現溫度應力導致的裂縫。
在完成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之后,要對其進行及時和相應的養護。最主要的在于對混凝土結構的溫度養護。要通過對溫度的測量,了解各個部位混凝土的溫度養護需求。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位置進行測溫,并且要合理的埋設測溫導線,通過使用精密的電子測溫儀,獲得精準的大體積混凝土的表面和中心溫度數據。在進行測溫時,應關注測溫節點,要以混凝土澆筑完成 18 小時后為初始測溫時間,在前兩天進行測溫時,測溫間隔為1 次/1 小時,在3~5 天內,測溫間隔為1次/3 小時,過了6 天后,則保持在1 次/7 小時即可,測溫應保持兩周。其次是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保濕養護。可以選擇對建筑進行頂板周圍的磚墻或墻板的砌筑,并對其進行注水,實現蓄水養護。蓄水養護時長也為兩周,同時應嚴格控制蓄水量,使其≤ 300mm 。在保濕養護時,要做好模板澆水,使其濕潤,以符合建筑濕度控制要求。
對于建筑防輻射效益而言,需要借助防輻射建材和防輻射施工技術才能得以彰顯。防輻射建筑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已經成為醫院防輻射建筑施工的重點,在施工時,應加強對混凝土材料質量的控制,并且要嚴格的對防輻射建筑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加以控制,包括澆筑技術、施工縫處理技術、振搗技術、防裂縫施工技術以及養護技術,通過對上述工藝的科學應用,可以顯著提高防輻射建筑大體積混凝土密實度,達到防輻射要求。